低利率環境下,中國銀行的全球化業務布局、非息收入占比高的比較優勢正在可比同業中持續凸顯,帶動營業收入增速成為國有大行中最高。
8月29日,中行發布的2025年中期業績顯示,今年上半年,集團實現營收3294億元,同比增長3.61%。實現稅后利潤1261億元、本行股東應享稅后利潤1176億元,同比保持平穩且變動趨勢較一季度改善。平均總資產回報率(ROA)0.70%,凈資產收益率(ROE)9.11%。
先看一組經營數據:
1.資產負債穩健增長。資產總額36.79萬億元,比上年末增長4.93%。貸款和債券投資等高收益資產占比提升2.32個百分點。負債總額33.66萬億元,比上年末增長4.85%。客戶存款占負債比重提升0.78個百分點。境內人民幣日均存款市場競爭力連年提升,外幣存款領先優勢擴大。
2.客戶基礎增量提質。全量對公客戶數、全量個人客戶數、個人客戶全量金融資產等業務規模穩步提升。客戶結構優化,公司中型授信客戶數比上年末增長13.48%,個人中高端客戶占比提升0.16個百分點。
3.風險防控扎實有效。不良貸款率、關注類貸款比率實現“雙降”,撥備覆蓋率達197.39%。首批完成1650億元核心一級資本補充,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提升至12.57%,達到歷史最高水平,風險抵補能力進一步夯實。
在當天舉行的業績發布會上,中行管理層多次提及加快推進低利率環境下轉型發展。低利率環境是當前中國銀行業面臨的共同挑戰,如何應對?各家銀行各有側重。搶抓資本市場回暖機遇拓寬非息收入、穩住凈息差基本盤、持續鞏固全球化優勢則是中行的應對之道。
營收亮點足:非息收入貢獻超三成
同比增長3.61%,中行營收增速保持在國有大行中較優水平。“在凈息差收窄的不利影響下,我們的營收還能實現同比較好增長,這與中行的業務結構特點有很大關系。”中行行長張輝稱。
中行的業務結構有何特點?拆解來看,非利息收入增速快、占比高,是助力中行營收增長的鮮明優勢。
“中行手續費等非利息收入占營收比重超過三成,且近年來對集團的貢獻度穩中有升,有力對沖了降息環境的挑戰。”中行副行長蔡釗稱。
上半年,中行實現非利息收入1146.02億元,同比增加234.33億元,增長25.70%。非利息收入在營收中的占比為34.79%,同比提升6.11個百分點。
據蔡釗介紹,中行非利息收入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高的增速,主要得益于做對了以下三方面:
一是搶抓資本市場先機,做大財富管理收入。基金代銷手續費增長4%,代理理財手續費3.3%,貴金屬收入增長37%,保險代銷量和手續費收入大幅向好。同時,把握住港股市場活躍和近期境內資本市場回暖機遇,在港澳地區的保險、股票、基金等代理業務手續費增長實現翻番。
二是做優綜合金融服務,穩住手續費基本盤。對公國內結算手續費增5.8%,債券手續費增25.3%;發揮外貿外匯業務優勢,對私的國際結算手續費增13%,即期結售匯手續費增2.2%。
三是把握金融市場機會,保持其他非息收入貢獻。在利率匯率波動的形勢下,做好代客資金交易業務拓展,帶動整個集團的凈交易收入穩步增長。配合本外幣債券市場走勢,擇機開展波段操作,帶動金融投資收益穩中有增。
對于下階段如何進一步夯實非利息收入優勢,中行仍將從上述三方面著手。蔡釗透露,一方面,將繼續通過積極順應資本市場向好趨勢,豐富全集團、全市場開放式財富管理平臺,提升全方位的創收能力;另一方面,圍繞市場日益增長的賬戶管理和結算需求,強化交易銀行全鏈條服務,穩步提升結算類業務這種具有壓艙石作用的收入貢獻占比;此外,把握低利率環境下全球資管行業擴容機遇,提升結售匯、國際結算、托管業務收入,在金融市場波動中把握業務機會。
凈息差態勢穩:資產負債、境內境外多管齊下
在全行業凈息差不斷收窄的趨勢下,凈利息收入承壓是各家銀行面臨的共性問題,為穩住凈利息收入下滑態勢,中行從資產負債兩端積極調結構、控成本,其中不乏階段性的亮點成效。
上半年,集團凈息差1.26%,較上年下降14個基點,比一季度下降3個基點,凈息差的季度環比降幅大幅收窄。
中行年報顯示,一方面堅持量價協同發展,強化存款成本管控,付息負債平均付息率下降33個基點;另一方面持續優化業務結構,債券平均投資余額在生息資產中占比提升2.4個百分點,境內人民幣中長期貸款平均余額在境內人民幣客戶貸款占比為72.51%,保持較高水平。
展望下半年的凈息差趨勢,張輝表示將持續加強存貸款管理,隨著人民幣定期存款逐步到期,負債成本下降的積極因素將逐步顯現;持續優化產品結構,在待發薪、快捷支付、第三方存管等重點低成本負債類產品方面制定了戰略性推進方案,目前已初見成效,低成本負債規模會逐步擴大。在貸款方面,將進一步加大對公中型授信客戶這類綜合收益較高的客戶的拓展力度。
此外,相比于其他大行,中行的境外業務布局廣、規模大,盡管美聯儲降息在即,但當前美元利率仍處高位,這對中行挖潛外幣凈利息收入提供了有利契機。
“我們會積極把握美元利率目前仍處于階段性高點的窗口機遇,加大外幣債券投資的投資力度,豐富債券投資品種、適度拉長投資周期,有效鎖定較高的資產收益率。”張輝稱。
全球化特色強:六方面鞏固擴大傳統優勢
不論是拓寬非息收入來源,還是調結構穩住凈利息收入基本盤,中行可調動的網絡資源中,境外業務一直是其傳統強項。全球化、綜合化既是中行的特色,更是其經營業績的有力支撐。
上半年,中行境外機構營收、稅前利潤分別同比增長14.4%、10.29%,對集團的貢獻度分別達到23.77%,29.76%。境內機構辦理國際結算量2.1萬億美元、跨境人民幣結算量8.5萬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6.51%和17.47%,市場領先優勢穩固。在中國人民銀行授權的全球35家人民幣清算行中占16席,繼續保持同業第一。上半年,共辦理跨境人民幣清算業務560.67萬億元,繼續保持全球領先。
“下一步,中行還會繼續提升全球布局能力和國際競爭力,不斷鞏固擴大全球化優勢。”張輝稱。
如何繼續鞏固全球化優勢?面對即將到來的美元降息通道,中行又會如何應對?發布會上,張輝透露了6個方面的安排:
一是全力打造以港澳為主體,多極發展的全球化新格局。進一步做大做強中銀香港業務,把東南亞一體化發展作為集團全球化經營的重中之重。同時,結合各區域差異化特點,不斷拓展利率環境更具吸引力的市場的業務,中東地區、中亞地區、南美地區的業務拓展力度會進一步加大。
二是持續加大境內外聯動,主動借助境內外業務協調效應和收益的互補性,全球聯動,有效增加集團整體的財務穩定性和增長韌性。
三是積極推動集團業務多元化,做大做強金融機構、金融市場業務。擴大金融機構客戶的債券投資、外匯交易的總量,持續提升金融市場業務的綜合價值貢獻。優化債券投資結構,提升全球客群的報價能力。
四是強化綜合金融服務,加強全球托管能力建設。今年上半年,中行已制定境外投資托管業務能力提升的三年規劃。“中行有先發優勢,我們有信心用三年時間打造和西方先進銀行能力平起,甚至在局部領先的托管能力。”
五是加快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搶抓人民幣融資成本優勢窗口期,吸引客戶在貿易融資項目貸款中優先使用人民幣;全力爭取更多人民幣清算行資格,提升人民幣清算行履職能力。
六是強化風險合規管理,確保境外資產安全,推動風險管理數智化轉型,進一步提升境外合規管理建設。
科技金融空間大:綜合化服務提升含“科”量
作為金融“五篇大文章”之首,銀行發展科技金融要改變傳統授信思維,打造與科創企業資金需求相適配的綜合化金融服務。近年來,中行在科技金融方面的探索初顯成效。
截至半年末,中行科技貸款余額4.59萬億元,科技貸款占企業貸款比重超過30%,在主要同業中保持領先;綜合化服務供給累計超過7800億元。為支持人工智能產業鏈發展,中行計劃未來5年提供1萬億元專項綜合金融服務。依托全球化服務網絡,為科技型企業提供全鏈條的科技金融跨境服務,通過海內外聯動、商投行一體化服務支持生物醫藥、芯片設計、智能計算等領域的科創企業登陸國際資本市場。
“下一步,我們將把科技金融作為集團戰略轉型發展的重中之重去推進。”張輝稱,一是聚焦核心技術攻關,全力服務“人工智能+”行動;二是做優綜合化特色,構建投貸協同、風險共擔、收益共享的商投行一體化創新服務模式;三是發揮全球化優勢,拓寬科技型企業跨境融資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