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陳瀟
8月29日,碧桂園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碧桂園”)發布了2025年中期業績報告,公司上半年共實現營業收入約725.7億元,凈虧損約196.5億元。
公告顯示,期內虧損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房地產開發項目結算規模明顯下降,且毛利率處于低位;二是結合行業、市場和經營環境變化,資產減值增加所致。
業內人士指出,在行業深度調整期,虧損在一定程度上難以避免。但值得關注的是,碧桂園在債務化解方面已取得階段性成果。近期,碧桂園境外重組相關公告顯示,公司債務重組取得突破性進展。截至8月18日,公司持有現有公開票據本金總額逾77%的持有人已加入重組協議。碧桂園相關負責人表示,預計在今年內完成境外債務的整體重組工作。
保交樓階段性壓力緩解
根據中報,碧桂園2025年上半年共實現營業收入約725.7億元,其業務收入主要來自房地產開發與科技建筑及其他,分別為700.3億元、25.4億元。
“上半年,行業仍處于深度調整階段,不少房企都計提了相應的減值損失,對于碧桂園來說,出現虧損亦在所難免。”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副院長嚴躍進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從長期看,隨著保交樓逐步進入尾聲,加之代建、城中村改造等新業務空間逐漸打開,公司在重組完成后,有望逐步回歸良性軌道。
在資產負債方面,截至2025年年中,碧桂園總資產約9093億元,高于總負債金額,其中總負債中合同負債約2220億元,屬于已預售但未確認收入的房款。凈資產方面,碧桂園當期凈資產約239億元。
“在市場持續調整以及部分房企退市、資不抵債的背景下,碧桂園保持了凈資產正值。同時,合同負債不涉及現金償還,房屋完成相應的交付等程序后即可結轉收入。”嚴躍進表示,隨著保交樓的逐步推進,合同負債也是公司營收的保障。
在交付方面,近三年以來,碧桂園累計交付超170萬套房屋,今年上半年也完成了超過7萬套交付,在第三方榜單上均持續位列榜首。為完成保交付,碧桂園加快資產處置,自2022年以來回籠資金超650億元。其中,近一年來出售投資項目股權籌集資金約63.74億元,包括今年4月25日,公司出售藍箭航天約11.063%股份,獲得共13.05億元。
接近碧桂園相關人士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目前碧桂園“保交房”相關工作已經取得眾多階段性成果。現階段房屋交付的剛性資金需求已逐步減少,預計未來整體資金壓力將相對放緩。公司持續推動項目進入白名單,通過新增融資、存量貸款展期以及降低融資成本等方式,緩解項目的債務壓力,改善項目流動性情況,有望為項目的運營交付爭取更多外部助力。
境外債重組取得突破進展
值得一提的是,當前,碧桂園境外債務重組工作正有序推進中。截至8月18日,公司稱,持有現有公開票據本金總額逾77%的持有人已加入重組協議,碧桂園亦與代表組別一銀團貸款本金49%的協調委員會訂立重組支持協議;據此重組提案的主要條款已經協定。
公告顯示,在重組方案五種選項足額認購的情況下,重組后碧桂園預計降債規模約117億美元,對應約人民幣840億元有息債務,可大幅降低有息負債規模。此外,待完成境外債務重組,可確認大額重組收益,預計最多可以增加凈資產約700億元。
除此之外,按重組支持協議公告時點的市場浮動利率計算,重組后新的債務融資成本預計將下降至1.0%-2.5%,且具備實物付息選項,可幫助碧桂園大幅下降融資成本,降低利息支出對現金流的壓力。而且本次重組生效后,可選方案中的債務期限最長高達11年,債務結構大幅優化,更有助?碧桂園將更多的資源保留在業務經營上。
今年以來,房企債務重組進程明顯提速,化債取得實質性突破。根據中指研究院報告,截至2025年8月,已有20家房企債務重組、重整獲批,化債總規模超過1.2萬億元。
“碧桂園獲得了超過四分之三的重組同意票,意味著公司重組獲得了較大的進展。如能落實,將使碧桂園實現大幅去杠桿化,更有利于中長期輕裝上陣。若房企后續經營改善,債權人亦可通過分紅或轉讓股權獲益。”嚴躍進表示。
短期來看,碧桂園相關負責人表示,“保交房”仍是第一要務,公司將繼續高效利用資源,推行分類管理和額度控制,并建立多樣化的動態機制,強化計劃運營管理體系,堅持“一盤棋”思維破局攻堅。同時,也將積極響應國家和地方政府的各類扶持政策,通過各類收儲政策盤活資源,支持交付工作的順利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