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下午,龍湖集團召開2025年中期業績發布會,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陳序平、執行董事兼首席財務官趙軼、執行董事兼地產航道總裁張旭忠等出席會議。
業績會上,陳序平表示,中長期仍然非常看好中國房地產市場發展的韌性,一二線城市的核心地段仍然缺少好房子,核心地段的改善需求仍然非常強勁。“在一二線城市的好地段,修好房子、提供好產品、好服務,仍然是一門值得長期去做的業務。”
在回答《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提問時,趙軼表示,2025年公司壓降有息負債超過300億元,未來每年的凈減少不超過100億元,持續堅定融資策略:第一,優化債務結構,壓降債務的規模,堅決不展期、不逾期;第二,將進一步優化短債和外幣債務的結構,短債占比會在15%的基礎上進一步逐年減少,而外債占比也會逐漸減少,同時保持百分之百的掉期,為公司穿越周期繼續保駕護航。
“未來每年負債凈減少不超過100億元”
“2025年是龍湖債務結構轉換的最后一年。”陳序平表示,3年前龍湖集團提前踩剎車,提前降負債,通過經營性現金流來壓降負債,同時用經營性物業貸去置換信用債。到今年底,公司的負債高峰就過去了。
據記者了解,龍湖集團年內已累計兌付債券本息合計約145億元。其中,上半年提前回售“22龍湖01”“20龍湖02”兩只債券,合計39.775億元,并如期兌付“20龍湖04”“22龍湖03”。下半年以來,龍湖集團又相繼如期或提前兌付“22龍湖04”“20龍湖拓展MTN001B”等多只債券,分批次逐步提前償還12月到期的海外信用貸款。截至目前,龍湖集團2025年內到期的債券已全部償還完畢。
“龍湖集團2025年大概要還600億元的債務。”趙軼在回答《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提問時表示,“2026年這個金額有200億元,2027年有200億元左右,2028年100億元出頭,2029年只有不到100億元,金額會大幅減少。總的有息負債的余額,我們2025年壓降超過了300億元,未來每年凈減少不超過100億元,逐步達到并且穩定在1000億元左右的規模”。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半年,龍湖集團的融資成本、平均合同借貸年期均達到歷史最優水平。“基于戰略合作銀行的持續信任與支持,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有息負債中,銀行融資占比達87%,外幣債務占比降至14%,100%已做掉期,完全規避匯兌風險。”趙軼表示。
談及投資時,趙軼指出,龍湖集團始終是把財務安全放在首位,“保債務安全、保交樓的重要性是優于新增投資的,當然我們在投資方面也沒有停滯”。
據介紹,今年上半年龍湖集團先后在上海、蘇州、重慶等核心城市獲取了4幅優質地塊,新增貨值50多億元。截止到今年6月底,公司總土儲還有2840萬平方米,權益土儲2113萬平方米,未售貨值超過2000億元,其中一二線城市占了七成。“目前土地儲備還是相對充裕,未來將繼續嚴守投資的刻度和紀律,在保證財務安全的前提下,會擇機獲取一些新的土地。”趙軼說道。
“中長期仍看好房地產市場發展的韌性”
需要注意的是,近兩年來,龍湖集團經營性業務收入占比呈逐步上升態勢。今年上半年,公司運營及服務業務組成的經營性收入達132.7億元,同比增長明顯,占總營收的22.6%,再創半年歷史新高,成為利潤主要來源。
然而,另一方面受地產行業調整影響,公司地產開發業務利潤下降,從而影響公司整體核心利潤下滑。對此趙軼解釋稱,這兩年整個房地產市場的規模和價格都持續在下行,壓力一直存在,因此公司去化存貨的過程中,在價格端會承受一些壓力,毛利持續承壓。
“未來1~2年,結算量、開發量逐步減少,同時隨著存貨的逐步去化和新項目毛利的穩定輸出,地產航道對集團的影響會逐步減少,利潤會慢慢修復過來。同時,運營和服務航道會繼續為集團的利潤增長和恢復保駕護航,形成一個穩壓器。”
不過在今年上半年的物業“撤場潮”中,龍湖物業也先后撤出了重慶、蘇州等地多個項目,上半年龍湖物業服務航道收入為55.3億元,同比下降約4.3%。對此,龍湖智創生活CEO宋海林在回答《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提問時表示,這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主動退出了一些限價過低的項目,限價過低將影響持續維持服務品質;另一方面則是為了能夠保證未來有質量的、可持續的增長,砍掉了一些相對比較低效的業務。
“面向未來,我們會堅持‘三個聚焦’戰略。業務聚焦在重點50~60個城市,聚焦在有護城河和自身能力的業務上,堅持服務好B端戰略級的客戶。”
針對當前房地產市場的基本面,陳序平表示,去年9月26日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提“促進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后續一攬子的刺激政策效果非常顯著,樓市從去年10月到今年3月,出現持續6個月的回穩態勢及反彈。
從今年4月開始,隨著刺激政策退坡,以及收儲政策可能落地速度及力度不及預期,整個樓市出現了新一輪下行,止跌回穩的態勢在今年三季度面臨著比較大的考驗。
陳序平指出:“樓市的止跌回穩,短期走勢看政策刺激力度,中長期仍然非常看好中國房地產市場發展的韌性。一二線城市核心地段仍然缺少好房子,改善需求仍然非常強勁。在一二線城市的好地段,修好房子、提供好產品、好服務,仍然是一門值得長期去做的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