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中國證監會新疆監管局發布一則處罰公告,因關聯方非經營性資金占用及信披違規等事項,對博納影業(001330.SZ)及董事長于冬、時任財務負責人齊志采取行政監管措施。此次罰單直指公司內部治理漏洞,亦暴露出董事長于冬主導的資本運作困局。
新疆證監局表示,經查,2022年,博納影業及其子公司以支付信托理財款等形式,通過第三方向公司董事、副總裁齊志及其關聯方提供資金2.10億元,構成其他關聯方非經營性資金占用。2023年,博納影業及其子公司以支付信托理財款等形式,通過第三方向于冬及其關聯方提供資金共計2.61億元,構成控股股東非經營性資金占用。
截至2024年12月末,上述資金占用款項已歸還,博納影業未按規定披露與其他關聯方、控股股東之間發生的非經營性資金往來情況。根據相關規定,新疆證監局決定對博納影業采取責令改正的監督管理措施。監管認定董事長于冬及副總裁齊志未勤勉盡責,對于冬、齊志采取出具警示函的監督管理措施,并記入資本市場誠信檔案。
博納影業表示,本次行政監管措施不會影響公司的日常生產經營管理活動,公司將嚴格按照監管要求和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履行信息披露義務。
作為事件核心人物,此次風波加劇了市場對于冬個人財務風險的擔憂。2025年4月,博納影業曾發布公告稱,于冬所持有的1.37億股博納股份被司法凍結三年,該股份占其個人持股的48.70%,占公司總股本的10%。
由于該部分股權涉及高比例質押,且凍結股權市值較質押時縮水超50%,多重風險傳導下,于冬的財務穩定性遭到質疑。
資料顯示,2022年博納影業上市后,于冬曾將1.37億股質押給中信信托以獲取融資,彼時公司股價在10元左右,而截至2025年5月9日,公司股價已跌至4.41元,市值僅60.62億元,質押股份面臨嚴重的平倉壓力。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于冬的持股比例為20.53%,若公司股價繼續下行,質押股份可能被強制平倉。
這一財務危機與博納影業的經營困境形成共振,上市以來,博納影業的營收已連續三年下滑,且虧損持續擴大。財報顯示,2022年至2024年,公司實現營收20.12億元、16.08億元、14.61億元,同比分別下降35.60%、20.06%、9.12%;歸母凈利潤分別虧損7551萬元、5.53億元、8.67億元,虧損分別擴大120.82%、631.86%、56.87%。
財務狀況持續惡化主要源于近年來博納影業投資的電影總體表現不佳,高杠桿支撐的重資產制片模式使其營業成本激增。2025年一季度財報顯示,公司主控影片《蛟龍行動》耗資10億元卻僅獲3.54億元票房,導致單季巨虧9.5億元,虧損額超2024年全年。
自《長津湖》后,博納影業持續加碼軍事主旋律題材,但近年來,博納影業押注的“主旋律+大制作”模式已顯疲態,《蛟龍行動》暴露出敘事單薄、人物塑造失敗等硬傷,春節檔定位偏差更使其陷入排片劣勢。2024年上映的《傳說》票房8000萬元,《狗陣》票房3269萬元,均未達到預期。
相比之下,光線傳媒憑借動畫電影及類型片的多元化布局在春節檔之中備受關注。當行業步入“內容質量驅動+輕資產運營”新周期時,博納影業仍被困在“資本杠桿撬動重資產制片”的舊模式中,疊加治理缺陷導致的資源配置低效,形成業績持續失血的惡性循環。
截至一季度末,博納影業的賬面現金為15.17億元,短期借款為6.18億元,長期借款為19.61億元,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2882.76萬元,成本失控造成現金流斷裂風險劇增,賬面現金依靠關聯方借款勉強維持。截至一季度末,公司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所有者權益較上年末縮水18.06%至43.26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