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與應用,智能汽車、低空出行、具身機器人等產業已成為人工智能應用的重要載體。由于感知、決策及控制等環節技術同源、底層相通,通過智能汽車零部件的規模化應用賦能低空出行和機器人正在成為行業共識。
“聚合并非簡單的產業疊加,而是技術、產業鏈與應用場景的深度耦合。”車百會理事長張永偉如是說。在9月17日舉行的聚合智能產業發展大會(2025)上,與會人士一致認為,以技術同源、產業鏈相通、應用融合為核心特征的聚合智能,正成為新能源產業突破單一發展瓶頸、開啟萬億元級市場空間的新方向,而融合發展則成為推動這一產業壯大的關鍵路徑。
技術同源與產業鏈互通
構筑聚合智能發展基石
張永偉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智能汽車、具身機器人與低空經濟三大領域存在顯著的“同源性”:底層技術均以人工智能為核心支撐,形成了基于AI的終端產業鏈;供應鏈重合度超60%,部分企業測算已達70%,智能汽車的電驅動、通信部件等上游環節,可直接為機器人、低空飛行器提供支持;應用場景更呈現“天地一體”的融合趨勢,催生出跨領域的融合終端及基礎設施。
這一“同源性”在技術落地中得到充分印證。清華大學自動化系研究員、機器人控制實驗室主任趙明國團隊深耕雙足機器人研究二十余年,其帶領的清華火神隊憑借自主研發的端到端強化學習技術,奪得2025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5V5足球賽冠軍。“機器人踢足球看似是趣味場景,實則是驗證具身智能的‘標準平臺’,涵蓋感知、決策、運動控制等全鏈路技術,而這些技術與智能汽車的智駕系統底層邏輯相通。”趙明國表示。
產業鏈的“互通性”則成為降本增效的關鍵。以激光雷達為例,2019年車用激光雷達采購價高達10萬元,一線束成本達1萬元。如今在智能汽車規模化應用推動下,同款產品價格降至800元,一線束成本僅4元,實現從“天價”到“平價”的跨越。“機器人、低空經濟當前面臨的‘成本高企’難題,本質是供應鏈未與成熟產業打通。”張永偉表示,智能汽車的感知、計算、執行等產業鏈環節,完全可延伸至這兩個領域,例如汽車動力電池可直接適配低空飛行器與機器人的能源需求,寧德時代、比亞迪等企業已開始布局跨領域電池供應。
企業層面的實踐已初見成效。北京地平線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副總裁呂鵬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公司將智能汽車作為“機器人規模化落地的試驗場”,征程系列芯片已在200多款車型上搭載,前裝量產出貨量突破1000萬臺;而基于同一BPU架構開發的“地瓜”機器人平臺,已應用于掃地機、工業機械臂等場景。
“智能汽車的算力優化、算法迭代經驗,能直接賦能機器人開發,比如我們將車載端到端智駕技術遷移至機器人,實現其運動控制的‘絲滑感’與安全性提升。”呂鵬說。
知行汽車科技(蘇州)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知行科技”)則通過并購關節研發企業切入機器人領域,基于智駕域控技術打造出全球首款國產中高算力機器人控制器,適配輪式、雙足等多形態機器人。
場景融合與生態共建
激活產業增長新動能
如果說技術與產業鏈是聚合智能的“骨架”,那么場景融合與生態共建便是填充其“血肉”的核心。從單一產品思維轉向生態思維正成為越來越多新能源行業人士的共識。
北京加速進化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加速進化”)的“機器人足球聯賽”案例頗具代表性。加速進化副總裁蘇穎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我們以足球賽為切入點,構建開發者生態。高校隊伍通過簡化的開發工具,只需基礎編程能力就能實現機器人自主踢球,而頂尖團隊可通過底層優化提升性能。”
低空經濟則在交通場景重構中展現巨大潛力。清華大學車輛學院教授、歐洲科學院院士曲小波團隊與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航天時代低空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提出“輕基礎設施、重運載工具”的低空交通解決方案。“傳統直升機成本高、安全性不足,而電動化、分布式動力的飛行汽車可解決這些痛點,借助汽車供應鏈,成本有望從千萬元級降至20萬元級。”曲小波表示。
四川沃飛長空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沃飛長空”)的實踐更具代表性,該公司與吉利合作打造的4座至6座電動飛行器,續航可達200公里,噪聲僅40余分貝,目前已進入載人適航取證階段,計劃2026年投入商業運營。
“我們正在構建‘低空出行+文旅+應急救援’場景矩陣,比如與四川航空合作打造‘城市候機樓’,從光谷到天河機場僅需10分鐘,票價約在399元至499元之間,為時間敏感型用戶提供新選擇。”沃飛長空副總裁肖前志說,目前公司已儲備千架百億元級訂單,四川、重慶等地低空文旅走廊項目也在推進中。
安徽江淮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江汽集團”)則從車企視角提出“一車帶全鏈”的生態思路。“我們正聯合高校、機器人及低空經濟頭部企業,共享智能汽車的能源動力、通信組網、AI大模型技術,將汽車產業鏈延伸至新領域。”江汽集團技術中心副主任劉江波表示,目前江汽集團已與低空飛行器企業達成戰略合作,探索空中出租車與地面交通的協同運營,同時聯合清華大學等攻關人形機器人核心技術,目標是通過技術共享、供應鏈互通,讓智能汽車成為聚合智能產業的橋梁。
從智能汽車的規模化落地,到具身機器人的生態初建,再到低空經濟的場景破局,聚合智能產業正沿著“技術同源—產業鏈互通—場景融合”的路徑加速前行。正如張永偉所言:“未來五年,智能汽車、具身機器人、低空經濟將形成萬億元級‘新三樣’出口力量,而融合發展是抓住這一機遇的唯一選擇。”隨著產業鏈持續完善、生態不斷壯大,聚合智能有望成為中國新能源產業在全球競爭中的又一張“王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