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上午,A股以及港股市場開盤后,多只醫藥股出現大跌。
截至上午10點45分,A股創新藥概念股板塊,八成多個股出現下跌;港股醫療保健板塊,多達50只個股跌幅超過4%。其中創新藥龍頭企業之一,百濟神州(688235.SH、06160.HK)、恒瑞醫藥(600276.SH、01276.HK)A股以及港股股價跌幅均在4%以上。
這背后是有報道稱,美國政府正研議一項行政命令,打算嚴格限制來自中國的實驗性藥物與臨床數據,以應對中國生物科技崛起對美國產業的威脅,草案內容包括把美企收購中國新藥納入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強制審查,并提高中國臨床試驗數據的FDA審核門檻,同時鼓勵藥品本土生產與采購。
今年以來,A股以及港股的醫藥股迎來了一波復蘇行情,不少跨國藥企來中國掃貨創新藥管線,中國創新藥迎來價值重估。
根據醫藥魔方數據,2025年上半年,全球醫藥交易數量達456筆,同比增長32%;首付款總額達118億美元,同比激增136%;交易總金額高達1304億美元,同比增長58%。全球交易數量與金額均呈現顯著上升態勢,其中,涉及中國的交易貢獻了近50%的總金額和超過30%的交易數量。無論交易金額和總數,中國企業在全球創新藥中價值得到進一步認可。新藥授權出海不僅擴大了市場空間,還為中國創新藥企業提前獲得研發的回報,繼續增加研發投入。
假如上述傳聞實施的話,對中國創新藥出海影響到底有多大?
醫藥魔方董事長周立運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假如傳聞實施的話,不管是對中國醫藥界,還是美國醫藥界,都是一種利空。中國醫藥市場跟美國市場處于互相需要關系,中國藥企需要拓展更大的市場,而隨著新的醫療技術迭代越來越快,中國的研發效率更高,且研發成本更低,同時選擇更多,如果美國企業依賴自身開發的話,不僅成本增加了,會影響新的療法在美國上市進度,美國民眾也無法使用上成本更低的創新藥。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在中國掃貨創新藥管線的,不只有美國跨國藥企,還有不少歐洲跨國藥企。
“在跨國藥企面臨專利懸崖挑戰、急需補充管線的背景下,若美國跨國藥企無法購買到中國成本更低的創新藥管線,也會削弱美國跨國藥企與歐洲跨國藥企之間的競爭力,因此,會引發美國跨國藥企發展焦慮。”周立運表示。
一位多年從事國際醫藥合作的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此次的傳聞,連同過往美國總統特朗普宣稱要增加關稅、簽署有關行政法案、制定醫藥產業回流政策、成立生物技術合作聯盟等一系列做法,均有限制中國醫藥產業發展的濃厚色彩。此次傳聞,可謂是見怪不怪。美方近期多次宣稱要降低其國內藥品價格,但這個主要障礙在美國國內,該傳聞后續進一步推進與當前的產業層面的合作主流不符,未來推動生效并不樂觀。
另有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當前美國這個政策傳聞影響有限,政策本身還處于早期探討階段,整個政策牽涉的主體相當復雜,既有跨國藥企,也有生物科技企業,還涉及不同國家藥企(例如歐洲),博弈預計會很復雜。
不過,該傳聞再度給中國創新藥出海敲響了一些警鐘。
“美國是全球最大的醫藥市場,但要以中國藥企、中國藥品為主去占領這個市場,難度是越來越大的,這意味著中國創新藥企在美國的出海之路,注定會面臨很多挑戰。”周立運表示,這也提示我們,中國創新藥企仍然要繼續做大中國本土市場,雖然中國是全球第二大醫藥市場,仍與美國醫藥市場存在很大差距,也與中國本身的人口基數醫療需求不匹配,中國層面仍需要給予創新藥更好的發展土壤,給予創新藥更好的商業化回報空間;另外,中國藥企在尋求出海的過程中,也要考慮發展美國之外的市場,中國層面仍需要推動與其他國家之間的監管數據互認。
上述從事國際醫藥合作的人士表示,此次傳聞利空在資本市場進行了初步釋放,中長期看也為中國創新藥企拓展國際市場留出了應對空間。中國創新藥發展能取得今天的成績主要是國內政策、資本投入、人才紅利和國內市場需求等共同作用的結果,美國作為全球創新藥第一大市場固然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隨著國內醫保改革推進、潛在需求釋放等內需托底,以及創新藥企國際合作多元化的推動,中國藥企對美市場的依賴降低也會成為長期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