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喬宇
近期,A股及港股市場多個重要指數密集調整引發廣泛關注。
具體來看,國際指數編制公司富時羅素對富時中國50指數、富時中國A50指數、富時中國A150指數、富時中國A200指數、富時中國A400指數的季度審核變更,將于9月19日收盤后生效。9月8日,恒生指數成份股調整正式生效,成份股數量由85只增加至88只。8月29日,上交所與中證指數有限公司發布關于科創50等指數三季度定期調整結果的公告,于9月12日收市后生效。
重要指數密集調整的背后,蘊含著資本市場對產業變遷與經濟動能轉換的判斷,釋放三重積極信號。
一是硬科技站上“C位”,指數權重向新質生產力傾斜,更好地反映中國經濟未來發展趨勢。
整體來看,向硬科技傾斜成為多個重要指數的共同選擇。比如,富時中國A50指數納入百濟神州有限公司、成都新易盛通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無錫藥明康德新藥開發股份有限公司、中際旭創股份有限公司,這些公司分別屬于醫藥與AI算力板塊,并剔除部分傳統行業上市公司。這一調整絕非偶然,醫藥是我國實現自主創新、技術突破的重點領域,AI算力則是數字經濟時代的核心基礎設施,兩者均是新質生產力的關鍵載體。而恒生指數納入泡泡瑪特國際集團有限公司,彰顯新消費賽道崛起邏輯。
二是傳統行業巨頭加速轉型,資本市場估值邏輯發生深刻轉變。
9月8日,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電信”)H股正式成為恒生指數成份股。此次調整,恰逢中國電信披露2025年中期業績并宣布“云改數轉智惠”戰略升級的重要時點。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天翼云收入為573億元,同比增長3.8%。曾被視為“管道運營商”的通信巨頭,如今正以“云服務商”的身份獲得新定價。
這一變化背后,是資本市場估值邏輯的深刻轉變。作為港股風向標,恒生指數成份股兼顧“市值+成交額”。中國電信的入圍不僅是對其市值管理與轉型成果的直接肯定,更傳遞出傳統產業并非資本市場“邊緣板塊”的明確信號。可以預見,通過向科技、數字領域延伸,培育出清晰的第二增長曲線,將有更多傳統行業龍頭上市公司獲得投資者青睞。
三是優質資產價值重估,資本市場與產業發展同頻共振。
指數是資本市場“價值指揮棒”,指數權重的傾斜具有強烈導向意義。短期來看,能夠引導被動資金的集中配置,提升相關標的的流動性與估值水平;長期來看,有望為相關上市公司構建起讓資金賦能產業升級的良性發展曲線。
以跟蹤富時中國A50、恒生指數的萬億元量級被動基金為例,隨著成份股的調整,被動基金資金流向會直接引導市場資源涌入高科技領域,精準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注入強勁動能,持續深化資本市場與產業發展的共振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