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盤后,國泰海通證券發布2025年半年度報告。報告期內,國泰海通實現營業收入238.72億元,同比增長77.71%;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157.74億元,同比增長213.74%。公司總資產達到1.8萬億元,比上年度末增長72.24%。
值得一提的是,“券商一哥”的爭奪戰中,國泰海通與中信證券之間目前仍“難分伯仲”。今年上半年,國泰海通上半年238.72億元的營業收入仍低于中信證券的營業收入330.39億元;但在凈利潤方面,中信證券137.19億元的凈利潤水平,已被國泰海通157.37億元的凈利潤規模超過。在資產規模方面,中信證券和國泰海通則分別為18077.31億元和18046.19億元,并未拉開差距。
但值得注意的是,剔除合并海通證券等非經常性損益后,國泰海通扣非歸母凈利潤為72.79億元,同比增長60%。這意味著,盡管公司上半年本身業績不俗,但對海通證券的吸收合并顯然也為上半年業績直接貢獻了相當的比重。在政策支持“頭部機構通過并購重組、組織創新等方式提升核心競爭力”的當下,國泰海通如何實現業務、管理及子公司的整合協調,實現“1+1>2”的“增肌”效果,外界仍拭目以待。
投行業務排名領先
對于上半年業績,國泰海通稱,2025年上半年,公司主要業務分部收入明顯增長,一方面吸收合并海通證券后,公司業務規模擴大,另一方面,公司把握市場契機,全面推動零售、機構和企業三大客戶服務體系建設,鞏固提升核心競爭優勢,各項業務穩步發展。
其中,財富管理業務的營業收入同比增幅最高,達到了92.35%,上半年合計收入97.72億元。國泰海通稱,上半年市場股基交易量增長,公司持續推進高質量拓客,產品保有和資產配置規模顯著增長。
根據半年報,報告期內,國泰海通境內個人資金賬戶數3845萬戶,較上年末增長4%;君弘APP及通財APP平均月活1558萬戶,較上年增長10%;金融產品月均保有規模4530億元,較上年增長13%;融資融券余額1809.96億元。
機構與交易業務的營業收入增幅同樣超過50%,達到55.54%,合計收入了68.61億元。國泰海通表示,公司較好把握市場機遇,豐富投資品種,客戶服務能力不斷增強。
投資銀行分部營業收入14.10億元,同比增加20.47%。國泰海通稱,公司深耕重點行業,今年上半年,公司境內證券主承銷額7081.82億元,同比增長19%;IPO主承銷家數7家,新申報受理項目25.5家,公司債主承銷額2579.43億元,均排名行業第一。
與此同時,國泰海通在香港市場完成再融資14家;港股IPO遞表項目數39個;中資離岸債券承銷規模29.31億美元。
投資管理方面,上半年營業收入30.78億元,同比增加44.26%。國泰君安稱,加強投研能力建設,管理資產規模持續增長。報告期內,華安基金、海富通基金、富國基金管理資產規模分別達到8225.06億元、4976.56億元、1.79萬億元,集團資產管理業務管理規模7051.93億元,均較上年末實現增長;完成硬科技投資項目37個,投資金額22.6億元。
此外,上半年國泰海通融資租賃業務收入21.09億元,占營業收入的8.83%,營業利潤率42.66%,主要系并表海通恒信所致。
國泰海通深度整合平穩推進
公司正積極籌備法人切換
對于國泰海通而言,除了日常業務的推進之外,“國君+海通”的合并具體進展情況,以及如何避免“虛胖”、達成“1+1>2”效果,仍是外界最為關心的問題。對此,國泰海通在半年報也有所提及。
國泰海通在半年報中表示,2025年3月14日,公司完成合并重組股權交易交割;交割日后,公司選舉新一屆董事會成員,聘任合并后的公司管理層,重塑公司組織架構,及時完成人崗匹配,第一時間換領證照并完成證券交易所會員名稱變更;成功舉行重組更名上市儀式、掛牌成立大會等,實現公司平穩順利開局。
在業務整合方面,完成業務資質與額度承繼,統一客戶管理標準、展業規范,完成交易投資主要資產遷移,上線新官網、新官微、新版客戶端,以新名稱對外經營展業,加速實現客戶服務統一。在管理整合方面,率先實施合規風控的一體化運作,更新600余項制度,進一步強化財務資債管理;上線新辦公系統,有力提升運營管理的一體化、集約化水平。在子公司整合方面,研究論證以不同形式解決子公司同業競爭、“一參一控”等問題,率先啟動國泰海通資管整合,持續推動全面融合發展。
此外,國泰海通還稱,公司正積極籌備法人切換,成立工作專班,保持與監管機構的密切溝通,系統謀劃、積極籌備法人切換與客戶遷移等工作,順利完成法人切換方案制定、仿真和全網測試,為后續交易單元切換、海量客戶遷移和系統平臺全方位融合統一奠定堅實基礎。
國泰海通表示,本次合并重組后,合并后的公司具備更加雄厚、穩健的資本實力,更加專業、綜合的服務能力,并有望實現更集約、高效的運營管理,從而不斷釋放整合融合效能,持續激發公司高質量發展動力與活力。后續,將繼續深化整合融合,持續推動業務融合與管理融合,順利實現法人切換,按序推進子公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