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報顯示,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國海油“三桶油”油氣當量產量均創下歷史同期新高,但營收、凈利潤卻出現不同程度下降,合計比去年同期減少超290億元,相當于每天少賺約1.6億元。
在廈門大學經濟學院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孫傳旺看來,“三桶油”半年報所呈現的“增產不增利”現象,主要與國際原油價格下跌和下游成品油銷量下降、化工市場毛利低迷等密切相關。
上半年,國際油價寬幅震蕩,布倫特原油均價同比跌幅達到15.1%。作為我國最大的海上油氣生產商,中國海油業績承壓,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2076.08億元,同比下降8%;歸母凈利潤達695.33億元,同比降低12.8%。
據了解,上半年中國海油凈產量達384.6百萬桶油當量,其中天然氣產量大幅增長12.0%,國內外產量均超過歷史同期最優水平。公司桶油主要成本為26.94美元/桶油當量,與去年同期的27.75美元/桶油當量相比有所下降。
相較之下,上下游一體化布局的中國石油、中國石化則受到了“兩頭夾擊”。除了上游油氣業務受油價拖累,下游煉化及銷售業務還面臨額外壓力。
上半年,隨著新增產能投放,化工市場供需保持寬松態勢,大部分產品價格下降。而國內成品油需求受到可替代能源影響,上半年消費量同比下降3.6%。
受此影響,中國石化上半年實現營收1.41萬億元,同比下降10.6%;歸母凈利潤214.83億元,同比下降39.8%。其勘探及開發事業部、煉油事業部、營銷及分銷事業部、化工事業部四個事業部的經營收益均出現不同程度下降。其中煉油事業部的經營收益降幅最大,達到50.4%。化工事業部經營虧損42億元,同比增虧11億元。
同樣在下游業務有較大布局的中國石油則實現營業收入1.45萬億元,同比降低6.7%;歸母凈利潤839.93億元,同比下降5.4%。其中,化工業務經營利潤同比下跌55.5%至13.92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上半年,中國石油天然氣銷售業務經營利潤大增10.8%至186.26億元,國內市場份額提高2.1個百分點,部分抵消了油價下跌和煉化減利的影響。
面對新能源對傳統油氣市場的擠壓,加大力度向“新”突圍成為“三桶油”的一致選擇。
“傳統能源企業必須要跟上形勢做綠色化轉型。”中國海油總裁閻洪濤在8月28日舉行的2025年中期業績交流會上回答《經濟參考報》記者提問時表示,未來會增加研發投入,并跟蹤參與全球新能源發展。通過技術進步、管理能力提升等尋找有一定護城河的新能源產業,使它成為公司除油氣外的第二增長曲線。中國海油規劃到2025年獲取新能源資源500萬千瓦到1000萬千瓦,目前已完成目標,各項工作均按計劃在推進。
中國石油管理層透露,在穩步推進向新能源及新材料等新興業務轉型發展的同時,也在前瞻布局可控核聚變、合成生物等未來產業。上半年風光發電量同比增長70.0%,新材料產量同比大幅增長近55%,充換電量同比增長213%,非油業務利潤同比增長5.5%。
中國石化管理層也表示,公司將壯大新能源產業,積極布局氫能、太陽能、風能、地熱等業務,加快推動多能互補、融合發展,形成油、氣、新能源“三足鼎立”之勢。據了解,目前中國石化已建成氫燃料電池供氫中心11個、加氫站144座,建成7條“氫走廊”,成為全球運營加氫站最多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