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投資充電樁的名義搞“老鼠會”;自稱與名企、知名高校有合作;打著國家政策旗號炒作“高大上”的概念……近日,海口市中級人民法院發布了一起以投資“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為噱頭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集資詐騙犯罪的典型案例,其中不少新的作案手法值得關注。
該案讓2000余名投資者的3億元資金血本無歸。辦案民警和法官提醒,當前不少職業騙子利用新能源、光伏等新興產業設計騙局,“風口”上的投資需擦亮雙眼。
從空殼公司到收購真公司真假交織設騙局
“新能源汽車現在很火,搞不好是一個生財之道……”2021年,身在杭州的主犯之一張某錦跑到上海,找到“好搭檔”高某罡,琢磨打著“新能源”旗號非法集資。
兩人一拍即合,盤算《海南省清潔能源汽車發展規劃》里有不少“機會”,決定來海南“干一票大的”。
2021年5月,兩人通過購買空殼公司,在海口注冊了全享通(海南)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下文簡稱“全享通公司”),以傳銷模式售賣新能源車充電樁,并在多個省份建立了運營中心。
瘋狂斂財引起海南相關部門注意。為避風頭,張某錦、高某罡又收購了杭州一家新能源網約車公司,將投資充電樁置換成投資新能源網約車,后兩人相繼離開海南。2022年6月,公司主要人員基本轉移至杭州,繼續誘騙投資者再投資。
海口市公安局經偵支隊辦案民警曾軼告訴記者,該團伙反偵察意識很強,團伙骨干分子在公司運營期間全部使用假名,組織架構也層層疊套、真假交織。直到從涉案公司一筆67萬元購車款找到突破口,鎖定了車主高某罡,辦案人員才得以摸清該犯罪團伙的主要成員和組織架構。
2022年12月,海口市公安局在全國多地開展集中統一收網行動,成功打掉這個犯罪團伙。
公安機關查明,截至2022年6月,全享通共售出充電樁近2萬臺,共吸收投資人資金11億余元,其中約6億元用于投資返利,約2億元用于公司營銷維護運轉,剩余約3億元資金被公司實控人、高管及營銷團隊瓜分。
高額返利誘人上當花樣百出騙取信任
短短時間內,這個草臺“公司”為何能聚斂大量資金?
投資人王先生的心路變化頗具代表性。經人介紹,他2021年接觸到全享通公司的新能源汽車充電樁項目。該公司宣稱,只要花58000元購買一個充電樁,交給公司代為運營,每周就可以返利1115元,一年回本,之后就是凈賺。一次性購買13個充電樁,投資回報年化率可以達到200%。
起初,王先生也不相信會有這樣的好事。將信將疑的他到全享通公司總部考察,發現該公司位于海口繁華地段的寫字樓內,不少人抱著資料在簽合同,就有些動心。幾天后,他參加了全享通公司在一家高檔酒店舉辦的酒會和培訓宣講活動后,逐步打消了疑慮。
記者采訪發現,全享通公司有以下新套路:
一是炒作時髦概念和投資風口,迷惑性強。除了以“物聯網科技型企業”自稱、宣稱有“政府補貼”“技術獨有”等八大核心優勢等噱頭外,據公安機關介紹,該公司打著國家鼓勵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政策旗號,編造“風口我來站,共同享未來”等口號極具蠱惑力。
二是多個國資光環讓投資人真假難辨。全享通公司的兩大股東——上海某經濟發展公司和上海某新能源科技公司,都在公開可查的股權關系上與能源、電力等國企巨頭有關聯。但其真實的合作實情,投資人很難查證,很容易被表象所迷惑。
三是利用社交平臺打造“科技精英”人設,自稱與名企、高校有合作,用假冒的名校專家站臺宣講。除了常見的高檔酒店推介、明星站臺、免費考察等手段外,這伙騙子還營造出“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的企業家、科學家形象,通過直播、舉辦線上線下行業研討會等形式,讓投資者更加深信不疑。
“龐氏騙局”馬甲多投資理財勿貪心
該案中,全享通標榜自己是“高科技”能源公司,集資手法卻是老套的“龐氏騙局”。記者了解到,全享通制定了加速提成策略,即:同一投資者名下的充電樁,可按“一拖三”“一拖六”等方式加速獲得提成返利,以此吸引投資者發展下線。因此,不少投資者帶動友的錢也投了進去,損失慘重。
“投資理財勿貪心,遇到用提成拉人頭等方式集資的,幾乎都是擊鼓傳花的游戲。”曾軼說,即使一時獲利,最后大多都走向暴雷的結局。
海口市中級人民法院法官提醒,高息誘餌莫輕信,對“保本高收益”“穩賺不賠”等宣傳保持警惕,尤其是未取得金融資質的主體以理財、股權眾籌等名義吸收資金的行為,可能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或集資詐騙罪。
近年來,非法集資不斷變換馬甲,讓人防不勝防。與傳統模式相比,這種以高科技為噱頭的新型非法集資隱蔽性、廣泛性和傳染性更強。廣大群眾要樹立科學理性的投資觀念,勿貪圖暴利,捂緊錢袋子,避免落入職業騙子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