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新能源汽車,是中國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的必由之路。在“十四五”規劃的引領下,各大車企的智慧與活力交相輝映,構筑起一幅產業升級與創新發展的宏偉畫卷。
在廣汽集團,工廠車間與研發實驗室宛如一座座“智慧堡壘”:機械臂精準作業,整條現代化汽車產業鏈正在有序拼接,勾勒出未來出行的立體藍圖;在比亞迪,滿載新能源汽車的滾裝船接連駛向海外,不僅推動國內產業升級,更撬動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的躍遷;而長安汽車則借助重組整合,以煥然一新的央企身份穩步邁向國際化、專業化與年輕化市場,仿佛在全球舞臺上緩緩鋪展一幅充滿競爭張力的宏大畫卷。
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延續了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產業規模持續擴大。業內普遍認為,“十四五”不僅是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更是新能源汽車快速成長的“黃金窗口期”。自2021年以來,新能源汽車市場進入爆發式增長的快車道,滲透率持續攀升,為產業結構深度調整奠定了堅實基礎。
數據表明,近年來我國新能源汽車年產銷已連續突破1200萬輛,市場韌性強勁;與此同時,動力電池、電驅動等核心技術不斷突破,產業鏈自主可控能力顯著提升,“綠色低碳”的理念也正從規劃藍圖逐步落地為現實。更值得關注的是,自主品牌正加快“出海”步伐,從單一產品出口擴展到全鏈條全球布局,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
可以說,“十四五”以來,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不僅在產銷規模上實現快速擴張,更在技術創新和產業質量上取得顯著突破。日益增強的核心競爭力,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能,也為“十五五”時期再度跨越奠定了堅實基礎。
新能源汽車產業迎來跨越式發展
“十四五”時期,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駛入了發展的“快車道”。在政策支持、市場需求與技術突破的共同推動下,多個關鍵指標均實現了超預期突破。
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以下簡稱“中汽協”)數據,新能源汽車銷量從2021年的352.1萬輛躍升至2024年的1286.6萬輛,年均復合增長率高達38.2%,遠超國際平均水平。2025年上半年,產業規模延續強勁增長勢頭,產銷分別達到696.8萬輛和693.7萬輛,同比增幅分別為41.4%和40.3%,新車銷量占比進一步提升至44.3%。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新能源汽車已成為推動中國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核心力量。
在這一發展進程中,廣汽集團、比亞迪和長安汽車三家車企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它們不僅在產銷量上走在行業前列,更通過技術研發、產業鏈布局與全球化戰略,為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注入了長期競爭力。
廣汽集團正在加快構建完整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廣汽集團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粵港澳大灣區擁有完整的汽車產業集群,同時依托華為、騰訊等龍頭科技企業,在電池技術、自動駕駛、車聯網等領域已形成較為完善的供應鏈體系。再加上政策、人才、地理和市場的多重優勢,這些條件都為廣汽集團加速轉型、降本增效提供了強有力支撐?!?/p>
該負責人還指出,公司正持續推進“建鏈、強鏈、補鏈”工程,借助區位和產業基礎優勢,提升區域汽車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并探索智能網聯與新能源汽車的深度融合。
而比亞迪則展現了強大的技術自研與產業帶動能力。比亞迪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比亞迪掌握電動汽車全產業鏈的核心技術,從超級e平臺、易四方、云輦系統,到璇璣架構、天神之眼等創新技術,我們不僅推動了自身快速發展,也帶動了中國乃至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整體進步?!?/p>
2025年以來,比亞迪持續加大研發投入,推出了一系列引領行業的新技術。例如,云輦-Z智能底盤控制技術已率先在仰望U7車型上實現量產;同時,天神之眼輔助駕駛系統、靈鳶智能系統等創新成果相繼落地,為新能源汽車產業注入了新動能。
7月29日,中國長安汽車集團有限公司在重慶正式成立。這家新央企擁有117家分公司和子公司,業務涵蓋整車及零部件制造、汽車銷售等多個環節。
“從汽車產業發展看,中國長安汽車集團的成立,有利于加快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更好助力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高質量發展。”長安汽車相關負責人在采訪中表示。他進一步強調,新央企平臺不僅有助于長安整合資源、應對激烈市場競爭,也將推動企業在國際化、市場化、專業化和年輕化方向加速邁進。
在他看來,這一轉型還有更深遠的意義:“從科技自立自強的角度看,中國長安汽車集團的成立,將進一步增強核心功能和競爭力,更好地發揮長安的技術優勢,推動關鍵領域的技術攻關,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和供應鏈韌性,進而提升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整體的安全水平?!?/p>
新能源汽車亟須走向有序與可持續
面對技術迭代日新月異、國際競爭加劇、產業格局重塑等挑戰,“十四五”以來,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在政策與市場的雙輪驅動下持續鞏固和擴大競爭優勢。
7月30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加快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興支柱產業”“依法依規治理企業無序競爭”“推進重點行業產能治理”“規范地方招商引資行為”。此前的7月1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也明確要求切實規范新能源汽車產業競爭秩序。政策密集落地,釋放出強烈信號:在產業高速增長的同時,如何保持長期可持續和有序發展,已成為決策層和行業的共同關切。
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規劃即將開啟的關鍵節點。回顧過去五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在政策支持、技術突破與市場擴容的共同推動下實現了高速發展。然而,站在新的起點,未來走向更受關注。
廣汽集團相關負責人坦言,隨著汽車“新四化”變革進入智能化下半場,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已成為產業鏈協同創新的重點領域?!暗谌蚍秶鷥?,很難有一家企業能夠實現全面覆蓋。對此,廣汽集團選擇以‘自主研發+對外合作’雙軌并行,加快向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轉型。”該負責人表示。
比亞迪則將目光投向未來五年。企業相關負責人指出:“預計未來幾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規模仍將保持較高增速,到‘十五五’末有望突破2000萬輛大關。同時,產業將進入智能化發展的深水區,從輔助駕駛逐步向更高階自動駕駛演進,車路云一體化場景將落地,為用戶帶來更加智能、安全、便捷的出行體驗?!?/p>
他補充道,中國車企還將加快融入全球價值鏈,與海外伙伴深化合作,實現互利共贏,“比亞迪也會在這一進程中發揮引領作用。”
對于長安汽車而言,未來目標更加明確。長安汽車相關負責人則表示,到2030年,中國長安汽車整車產銷規模將力爭達到500萬輛,新能源銷量占比超過60%,海外銷量占比超過30%,努力沖刺全球汽車品牌前十,成為世界級汽車品牌。
隨著Robotaxi等示范應用加快落地,智能化已成為新能源汽車發展的重要分水嶺。但業內也指出,無論是智能駕駛的安全性、車路協同體系的建設,還是數據合規與應用,仍存在不少挑戰。
對此,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員王鵬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建議,應從智能駕駛安全、車路協同體系以及數據合規應用三方面率先突破,構建產業的智能化競爭優勢。
“在智能駕駛安全方面,應加大核心技術研發投入,提升感知、決策、執行能力,并完善測試體系,制定嚴格安全標準;在車路協同方面,要加大基礎設施投入,部署智能設備,統一通信標準,確?;ヂ摶ネǎ辉跀祿弦帒梅矫妫瑧鞔_處理規則,研發安全技術,既保障數據安全,又挖掘數據價值,優化智能駕駛系統。”王鵬表示。
不過,產業健康發展仍面臨瓶頸。經濟學家、新金融專家余豐慧向記者直言:“當前新能源汽車市場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一方面,部分企業陷入價格戰,依靠大幅降價搶占市場,但這種方式可能壓縮利潤空間,削弱研發和服務投入,不利于長期競爭力;另一方面,技術標準不統一,品牌間兼容性不足,給用戶帶來不便?!?/p>
在他看來,要推動產業可持續發展,需要多方協同發力:政策層面應盡快完善法律法規,明確行業準入門檻與技術標準;行業協會應積極推動統一規范的制定;企業則要增強自律,重視產品質量與用戶體驗,共同營造公平、規范、可持續的市場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