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8日清晨8點20分,上海浦東新區(qū)的柏油路面已經蒸騰起了熱浪。地表 61℃(實測氣溫37℃)的高溫下,一臺全尺寸人形機器人邁過最后一個減速帶,完成了連續(xù) 24 小時的自主行走。
鏡頭掃過一旁更換了 73 人次的攝影師團隊,再切回機器人平穩(wěn)從容的步態(tài)。 這場被稱為 “夏日 CityWalk”的直播,不僅創(chuàng)下全球首次人形機器人高溫戶外極限挑戰(zhàn)的紀錄,更在直播收官時拋出重磅消息:智元機器人六大產品線同步登陸智元商城與京東商城。
從實驗室里的 “摔跤常客”到街頭 24 小時不關機的 “硅基行者”,從單一技術 Demo 到覆蓋工業(yè)、服務、科研的產品矩陣,智元的這一步跨越,或許正標志著人形機器人行業(yè)從 “概念熱炒” 邁向 “實用化落地”的關鍵拐點。
從24小時到720小時的極限挑戰(zhàn)
這場直播的戲劇性,藏在一組對比數據里:實測37℃的日間高溫、低至 22℃的凌晨溫差,柏油、磚石、積水等 7 種路面材質,錐桶、減速帶、突發(fā)行人等 12 類障礙 —— 這不是實驗室里的理想環(huán)境,而是機器人真正走向商業(yè)場景必須面對的 “真實世界考題”。
“去年機器人走幾步就摔,是實驗室產品;今年量產機壽命達幾千小時,成熟度顯著提升。這場直播是里程碑,驗證其在日夜交替、復雜環(huán)境下的全自主能力。” 智元機器人通用業(yè)務部總裁王闖在直播對話中提到。
這種能力的背后是扎實的技術沉淀:遠征 A2 搭載的多模態(tài)感知系統(tǒng),能在強光逆光中精準識別障礙;大模型融合算法讓它在遇到突發(fā)狀況時,像人類一樣 “即興調整”步態(tài);而 20 秒內即可完成的 "熱插拔換電" 技術,解決了長時間作業(yè)的補能痛點。
“全尺寸人形機器人在戶外場景的適配性是行業(yè)公認的難點。”上海交通大學自動化與感知學院副院長魏飛鳴評價,“遠征 A2 能在光照劇烈變化、溫度大幅波動的環(huán)境下保持穩(wěn)定,說明其傳感器融合、步態(tài)算法已通過實用化驗證。”
據智元研發(fā)團隊透露,這款機器人單臺累計行走超3000小時,經過8臺機器60小時壓力測試、120 小時連續(xù)行走測試,目前正在推進 720 小時連續(xù)行走極限驗證。因此,24 小時直播不過是日常測試的縮影。
從“單點突破”到“全場景覆蓋”
此次直播,更值得關注的是技術背后的 “工程思維”。
智元研發(fā)團隊采用 “正向設計” 思路,先明確場景需求再定硬件參數,通過 T1 版驗證核心功能、T2 版迭代優(yōu)化,經充分可靠性測試后導入開模量產,同時標配即頂配,預留足夠算力與傳感器冗余,為軟件算法迭代留出空間,避免后續(xù)選裝導致可靠性下降。這一方法論成為整機可靠性的關鍵支撐。
就在 24 小時直播落幕后不久,智元商城和京東商城的后臺數據開始跳動:遠征 A2 系列、靈犀 X2 系列、精靈 G1 等六大產品線同步開售,價格從98000元至450000元不等。
拆解其產品矩陣,可見清晰的分層邏輯。
針對企業(yè)服務場景的遠征 A2 系列,旗艦版憑借百萬級企業(yè)知識庫和多語言對話能力,成為跨文化交流的 “硅基員工”;青春版以16.8W的定價,直擊文娛商演的成本痛點。
面向情感化交互的靈犀 X2 系列,從青春版的 30 余種微表情傳遞,到探索版的全開放二次開發(fā)權限,再到旗艦版的自主導航導覽,精準覆蓋從商演到科研的多元需求。
四足機器人D1系列的布局更顯市場洞察力。主打文娛商演的D1 Pro,以3.7m/s的奔跑速度和付費租用模式,降低演出機構的設備投入;聚焦教育科研的D1 Edu,通過標準化接口和強化學習算法,成為高校的 “移動實驗室”;而工業(yè)級的 D1 Ultra,憑借2kW/kg的峰值功率密度和IP54防護等級,在安防巡邏、管廊檢測等場景解決傳統(tǒng)人力的痛點。
智元機器人市場專家孟彬健透露,公司堅持“由易至難”策略,目前已在交互服務場景實現突破:中標中國移動訂單,將遠征 A2 應用于企業(yè)大廳、營業(yè)廳接待,依托強記憶能力(可記住1000張人臉、100萬條知識庫)和垂域知識增強可應對各類專業(yè)問題,未來或拓展至文娛商演、康養(yǎng)陪伴等更多場景。
行業(yè)拐點將至?
在戶外直播期間的對話現場,智元聯合創(chuàng)始人兼 CTO 彭志輝提出 “通用智能的核心是泛化性”。他指的不僅是技術方向,更是應對突發(fā)狀況的能力:在倉庫貨架移位、家庭寵物干擾等不同場景中靈活應對,才是機器人從"工具"升級為“伙伴”的關鍵。
“商業(yè)服務比工業(yè)更易測算 ROI(投資回報率)”,孟彬健補充道,“商業(yè)場景靠情緒價值或眼球經濟創(chuàng)造收益,如品牌宣傳帶來的流量提升可能比投廣告更劃算;工業(yè)場景則需聚焦客戶核心需求做減法,當前機器人能力已達人類 60%-70%,目標年底或明年接近 100%。”
上海人工智能協會秘書長鐘俊浩的觀察頗具深意:“中國在‘軟硬結合’工程能力上有優(yōu)勢,智元國產化率已超 95%,全自主技術(無遙控行走、動態(tài)避障)的迭代,是算法、傳感器、硬件協同進步的結果。”
業(yè)內普遍認為,2025 年或將成為人形機器人 “實用化元年”。這一判斷的依據,不僅是智元的 24 小時直播與線上開售,更在于行業(yè)邏輯的轉變:從比拼 “誰能走得更穩(wěn)”,到思考 “誰能創(chuàng)造更確定的價值”;從追求 “技術參數極致”,到關注 “場景適配精度”。正如同濟大學教授印真所言:“場景落地必須滿足‘降本增效’危險替代‘體驗升級’三大需求,現在看來,智元的路徑正在驗證這一點。”
當遠征A2在晨光中停下腳步時,這場持續(xù) 24 小時的直播落下帷幕。從技術驗證到場景落地,從硬件突破到生態(tài)構建,智元遠征 A2 的 “CityWalk” 不僅是一次產品展示,更標志著人形機器人行業(yè)從 “概念熱” 走向 “實干期”。
人形機器人的未來,不在實驗室的精密環(huán)境里,而在柏油馬路的顛簸、高溫酷暑的炙烤、萬千場景的瑣碎需求中。從 “能走” 到 “走好”,從 “可用”到 “好用”,才是打開人機共生時代的真正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