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比亞迪憑借新能源車超越吉利,拿下了國內自主車企“一哥”的寶座,隨后吉利與比亞迪的差距越來越大。
而今年,新能源賽道成為吉利扭轉戰局的關鍵——其新能源滲透率以51.5%超越行業均值,拉動上半年總銷量達到140.9萬輛,而比亞迪同期銷量為214.6萬輛。
就市占率而言,吉利汽車控股有限公司行政總裁及執行董事桂生悅表示,吉利目前的市占率為10.4%,距離第一名14.77%僅差4個百分點,而去年這一差距是8個百分點。
盡管就新能源市占率而言,吉利與比亞迪仍有差距,但這一增勢讓吉利保有信心。“我們現在在新能源產品市場還有很多細分市場空白點,只要空白點補上,我相信我們跟第一名的差距會越來越小,甚至反超?!惫鹕鷲傇诩衅谪攬髽I績會上表示。
這份反攻底氣,很大程度上來自吉利銀河這匹“黑馬”。作為僅成立兩年半的年輕品牌,銀河在年初便立下“年銷百萬輛”的目標。
今年1月至7月,吉利銀河品牌已經銷售了64.3萬輛新車,同比暴漲556%,不僅完成品牌年度目標的64.3%,更助推吉利新能源高歌猛進。自去年10月銀河星愿上市后,這款產品今年上半年銷量突破 20 萬輛,直接拿下中國車市銷量冠軍,“黑馬”勢頭可見一斑。
從“摸著比亞迪過河”到放下“技術執念”
吉利銀河的快速崛起,繞不開“對標比亞迪”的標簽。
一位汽車工程師向《21汽車》直言,吉利銀河是“摸著比亞迪過河”,價格上精準卡位、連技術命名都有些相似,比如吉利的混動系統雷神EM-i對標的是比亞迪DM-i。此外,吉利銀河“純電+插混”雙線布局的思路,也與比亞迪的成功路徑高度重合。
平安證券在年初一份報告中指出,過去幾年吉利汽車在主流新能源市場轉型不順,2024 年下半年開始通過全面對齊龍頭,發布多款爆品車型,邁向規模效應期。
插混賽道的調整,是吉利“對齊”策略的核心體現。雖早已意識到插混的風口,但吉利對插混的探索卻是波折的。
2014年,吉利開始研發CHS混動平臺,其實該平臺基本上是基于豐田THS混動系統平臺設計,而吉利到2017年才推出基于CHS混動平臺的第一款混動車型——帝豪PHEV。
隨后幾年,吉利在插混領域的早期轉型并不順利:2018年推出的ePro插電混動平臺市場反響平平;2021年發布的雷神智擎Hi·X混動系統雖技術突破,但未形成規模效應;至2023年迭代至雷神電混8848系統時,仍因成本與可靠性問題未能打開局面。
彼時,比亞迪DM-i采用單檔混動設計,簡化機械結構并實現高度集成化,吉利采用的是三擋混動系統,相比起來并沒有價格優勢。
此外,吉利長期追求“駕控質感”,當時吉利采用的是油車為主的CMA架構,搭配部分鋁合金底盤等高價配置,但消費者對混動車的核心需求是“低油耗+性價比”。
目前,比亞迪的插混技術DMi已經進化到第五代,熱效率已經達到46.06%,NEDC工況下百公里虧電油耗2.6升。搭載這一技術的秦L DM-i售價僅在9.98萬元至13.98萬元區間。
比亞迪已搶占了日系車企的“省油市場”。今年上半年,日系品牌的市占率跌至9.6%,而比亞迪同期的市場份額則升至20.5%。
直到放下多檔插混的“技術執念”,吉利才找到破局點。
如今,銀河品牌主打的雷神EMi混動系統,改用單檔EM-i混動,零部件復用率提升,搭配吉利自研神盾電池和碳化硅電驅,精準對標比亞迪的DM-i,整個技術降本的幅度更大。
吉利控股集團內部的整合,也為技術在終端市場價格的下探帶來了可能。
吉利汽車集團CFO戴永在中期財報會上介紹,2025年上半年吉利的研發總投入達83億元,較上年同期投入91億元相比優化了8.6個百分點,同時研發投入占收入的比重由7.7%下降至5.6%,降幅達28%,反映了研發效率的提升。
把技術價格打下來后,銀河的車型也精準對標比亞迪的價格舒適區。目前,吉利銀河品牌主流在售車型主要集中在5萬至15萬元區間,已上市的插混車型就包括銀河L6、L7、星艦7、星耀8和A7,在售的純電車型僅有銀河E5和星愿兩款車型。
將插混技術進行變現,搶占日系車市場份額,吉利瞄準了目標。
去年10月,吉利發布了雷神EM-i超級電混,首搭于銀河星艦7 EM-i,該車型對標比亞迪宋Pro DM-i,前者CLTC百公里虧電油耗僅3.75升,后者NEDC工況下百公里虧電油耗為3.79升,但價格方面,銀河星艦7 EM-i的起售價卻比后者便宜了約1.5萬元。
用更低的油耗適配更低的價格打開市場,吉利在比亞迪身上找到了答案。然而,在追趕比亞迪的賽道上,吉利面臨的對手遠不止一個。如即將上市的東風日產N6,便是日系車反攻的利器,東風日產將其視為入局主流插混市場的重磅產品,預計將在今年四季度上市。
10萬級市場的“精準狙擊”
如果說插混是“追趕者的舒適區”,純電則是吉利銀河崛起的另一關鍵推手,尤其是在10萬級市場的“精準狙擊”。
吉利早期的純電嘗試也并不順利。高端定位的幾何品牌受“油改電”路線限制,銷量不及預期;即便后續下調至大眾化市場,也僅靠網約車支撐銷量。
2023年2月,吉利發布銀河品牌,定位為“主流純電顛覆者”,主要產品為10萬~20萬元級新能源車,車型價格帶與比亞迪海洋和王朝系列車型重疊,成為直接競品。
更關鍵的是,吉利果斷將幾何并入銀河,推出針對性車型:A0級轎車星愿售價區間為7.28萬~9.88萬元,對標比亞迪海豚;SUV車型銀河E5對標比亞迪元Plus,且在價格上做出微妙價差,快速吸引消費者。
用吉利汽車銷售公司總經理范峻毅的話來說,“打造爆款的邏輯很簡單,以市場為導向,用戶為中心,掌握用戶的痛點,并把用戶痛點轉化為實實在在的配置,滿足用戶的需求。”
在10萬級家轎市場,精準聚焦用戶核心痛點并打造“長板”優勢,是車企實現高性價比的關鍵策略。比如吉利銀河A7的軸距做到了2845mm,其搭載的雷神AI電混2.0系統,熱銷量能實現47.26%,CLTC工況下百公里饋電油耗僅2.67L,搭配8.18萬元的起售價,比對標車型秦L DM-i智駕版的起售價還便宜了1.8萬元,吉利對這一市場志在必得。
然而,僅靠精準的產品定義和配置取舍,難以支撐長期的成本優勢和市場競爭深度。吉利深刻意識到,要持續在中低端市場保持競爭力并開拓空間,構建垂直整合能力至關重要。
比亞迪也早有例證,比如比亞迪的優勢在于全產業鏈自研,從刀片電池到半導體模塊,其全產業鏈垂直整合能力覆蓋材料、芯片、三電、智駕等領域,就連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也說, 比亞迪除了輪胎和玻璃,其他都可以自己造。
吉利正加速推進自身的全產業鏈布局:從動力電池到電子電氣架構再到智能化領域等,吉利在向垂直整合邁進,以確保其能在激烈的價格戰中持續深耕并贏得市場。
在價格戰中,為了提升銷量,吉利銀河也沒有缺席。今年5月,吉利銀河針對旗下吉利星愿、吉利銀河L6 EM-i、吉利銀河星艦7 EM-i、吉利銀河E5、吉利銀河E8和吉利銀河星耀8推出限時一口價活動,最高優惠達到1.8萬元。
然而,降價策略不可避免地擠壓了利潤空間。戴永在吉利年中業績會上透露,在今年上半年,吉利的單車核心歸母凈利潤為4700元左右。盡管吉利降本效果顯著,但單車均價及毛利率同比下滑。根據平安證券統計的數據,上半年吉利單車平均售價達到9.55萬元,同比下滑12.9%;而毛利率也同比下滑了0.3個百分點至16.4%。
即便吉利銀河已經實現正向盈利,但如何在“保銷量”和“提利潤”之間找到平衡,仍是中低端車型序列的核心課題。
而在利潤空間更大的高端車型領域,吉利銀河同樣面臨挑戰。 目前,銀河品牌內部的暢銷車型仍主要集中在15萬元及以下價格區間。杰蘭路統計數據顯示,定位20萬級的銀河E8在今年上半年的銷量僅為8846輛,月均銷量不足1500輛,市場表現未達預期。
因此,品牌向上突破的重任,很大程度上落在了下半年即將上市的旗艦車型——吉利銀河M9肩上。平安證券則認為,“9”系車型發展有賴于后續智能化方面的進一步迭代,強敵環伺下公司的高端品牌發展壓力仍較大。
未來布局:出海與國內市場突破的“雙重任務”
模仿,永遠難以超越。
“如果你只是通過學習、對標,永遠超不過別人,必須從底層構建好一個框架和邏輯。”吉利整車研究院院長易新宇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的這句話,點出了吉利銀河“不止抄作業”的核心。
在技術、價格上對標模仿之外,吉利的快速反應調整機制和渠道布局,才是支撐吉利銀河快速增長的深層動力。
這種強調“快速調整”的戰略思維,塑造了銀河品牌運維模式?!凹y河從成立開始,我和范(峻毅)總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成立之前,就想著這個產品如何能夠打動用戶,范總給我提很多要求?!币仔掠钫f,“在推進過程中,市場競爭是比較快的,我們就快速地去調整,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維度?!?/p>
在渠道方面,吉利銀河的渠道目前已經發展成為A網和星網“雙網并行”的模式。范峻毅介紹,目前渠道一級經銷商數量達到近千家,并且還在發展和提升覆蓋率,按照規劃,到2025年底將達到1300家以上。
在技術、性價比、團隊、渠道等方面的綜合賦能下,吉利對銀河的期待遠不止“年銷百萬輛”,范峻毅明確表示:“超過目標后還要繼續向上?!边@種“向上”,體現在海外與國內的雙重布局中。
海外市場方面,今年上半年,吉利在海外銷售了4萬輛新能源汽車,同比增長了145%?!跋掳肽觌S著銀河E5、銀河星艦7、吉利星愿等車型全面進入海外市場,出口銷量將會有較大增長。”吉利汽車集團CEO、吉利汽車控股有限公司執行董事淦家閱在中期業績會上表示,下半年吉利汽車的海外銷量要實現環比增長30%以上的目標。
吉利銀河在國內市場則有兩大突破任務:一是突破主流電混家轎,承擔這一重任的車型是已經上市的銀河A7和四季度上市的星耀6;二是突破中高端市場,9月即將亮相的銀河M9則備受矚目。
從10萬級“走量”到20萬級“樹品牌”,從國內反攻到全球擴張,銀河正成為吉利新能源戰略的“核心引擎”。
或許,銀河的意義不在于 “復制比亞迪”,而在于證明:在巨頭引領的賽道上,后來者既能 “摸著石頭過河”,也能通過自身的組織能力、渠道優勢與產品迭代,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反攻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