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年來,隨著傳統基建市場逐漸飽和,環保行業從增量擴張時代轉向存量優化時代。如何適應從建設到運營服務的轉變,也成為每一家環保企業難以避免的課題。
8月15日,中國光大綠色環保(1257.HK)披露了2025年中期報告。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4億港元,同比下降3%;歸母凈利潤1.91億港元,同比增長33%;基本每股收益為0.0923港元,2025年半年度擬每股派息0.028港元。
在15日下午舉行的業績說明會上,光大綠色環保財務總監曲寧指出,在報告期內,公司收益減少主要是建造收益較同期下降所致,而凈利回升則得益于期內深挖降本潛能,壓降財務費用,實現營業成本減少。
光大綠色環保行政總裁梁海東向包括《華夏時報》記者在內的媒體表示,2025年上半年,公司積極克服危固廢市場總體產廢量下降、競爭加劇等不利因素,充分發揮規模化及精細化管理優勢。建立應收賬款長效監管機制,非國補類應收賬款回款率達到96%,上半年在國家補貼電價未到位的情況下,經營性現金流及自由現金流持續轉正。
從建設到運營
具體來看,2025年上半年,光大綠色環保收益港元34億港元,其中建造服務收益同比下降4%,而運營服務收益增長1%,占收益比重同比增加4個百分點。曲寧介紹,公司運營服務收益占比創歷史新高,近4年來,建造服務收益由2022年的17%的占比降至目前的1%,金額僅剩4600萬港元,主要因為期內的在建項目較去年同期減少;與此同時,運營服務收入占比由2022年的79%逐步提升到目前的94%。
板塊收益方面,生物質處理量減少4.1%的情況下,上網電量較同期增長3%,售汽量較同期增長27.4%,顯示運營效率大幅提升。垃圾處理量較同期也增長1%,危固廢進場量較同期略微下降2%,主要還是由于單價的下行。各個板塊中,生物質綜合利用板塊收益下降2%,雖然上網電量、垃圾處理量同比增加,但由于在建項目減少影響,收益有所下降;危固廢處置板塊受到國內市場單價持續下跌影響,收益下降9%;環境修復板塊和光伏發電板塊分別較同期增長15%和4%,主要是由于環境修復合同訂單增長和新增光伏項目投運。
此前,環境商會會長李其林曾在今年的環境企業家媒體見面會上向《華夏時報》記者等表示,傳統基建市場日趨飽和,2025年生態環境工程類投資占比預計下降至30%以下。隨著生態環境項目逐步進入運營期,客戶需求從工程交付轉向長效精細運營,包括運行維護、在線監測、智能化改造等服務。
面對這一行業趨勢,梁海東在未來的業務展望中提到,光大綠色環保未來一方面要鞏固現有生物質綜合利用項目的優勢,重點布局生物質制氣、制糖、制醇等高值化利用項目;另一方面將基于源網荷儲一體化模式,著力布局一批以光儲充、冷熱電、氫云碳為核心的“零碳園區+虛擬電廠”項目,統籌全系統內各類生物質及新能源項目的綠電、綠氣、綠氫、綠肥資源,持續技術創新及模式創新,打造成為公司發展的第二增長曲線。
生物質項目轉型
在生物質綜合利用核心業務上,2025年上半年光大綠色環保共有54個運營及完工的項目,在建共2個,生物質設計處理能力約每年12萬噸。生物質綜合利用項目凈盈利約6.26億港元,較去年同期增加15%。原因在于重點發展供熱業務,運營服務收益同比上漲,且期內燃料品質提升,運營成本下降,運營毛利大幅上升。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2023年3月到期的安徽碭山生物質項目首次實現扭虧為盈。光大綠色環保董事長朱福剛在電話會議上回答《華夏時報》記者提問時表示,碭山項目是光大綠色環保首個國補到期的項目,對于項目到期后是否能繼續經營下去,公司也在多方尋求路徑。碭山地區產梨,食品加工行業比較發達,因此對供熱的需求量比較大。結合這一資源稟賦和產業特點,公司對項目進行改造,將其原本純凝的汽輪發電機組改成了供熱的發電機組,去年改造完成后開始對外供熱。上半年,通過深耕清潔供熱市場、筑牢燃料成本優勢、挖潛機組效能等攻堅方略,碭山生物質項目形成熱電聯供的模式,在供氣價格和貢獻量上都有同步提升,并實現扭虧為盈,走出了一條創新突破路徑,為公司生物質板塊的轉型奠定堅實基礎。“這種模式可復制性還是比較強的,而且我們能夠復制這種模式的項目范圍也比較廣,‘十五五’期間我們會探索更多的途徑,來應對國補到期后生物質項目轉型的問題。”朱福剛說。
記者了解到,除了在主業上開源增收以外,光大綠色環保通過多方舉措控制成本,提高精細化管理能力,應對持續下行的市場挑戰。例如,在運營方面,針對不同危固廢處置項目的實際情況,開展定點幫扶及處置工作,減少低效無效資產帶來的發展拖累;深耕管理效能提升,不斷降低環保耗材使用量及電費成本;持續鞏固“大市場、大客服”機制成效,實施極限降本措施。在財務方面,成功發行國補ABS人民幣6.53億,有效壓降境內存量貸款利率水平,加強應收賬款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