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受大宗商品價格劇烈波動影響,國內供應鏈龍頭企業廈門象嶼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廈門象嶼”,600057.SH)業績震蕩,跨界造船業務也經歷了由虧損到盈利的轉變。
財報數據顯示,2024年,廈門象嶼營業收入約3666.7億元,同比減少20.12%;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14.18億元,同比減少9.86%。其中,造船業務實現凈利潤5.44億元,占比將近四成。
廈門象嶼旗下造船業務始于2016年。此后的2017年1月和2024年8月,廈門象嶼通過旗下控股子公司南通象嶼海洋裝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象嶼海裝”)分別收購了江蘇宏強船舶重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宏強重工”)和南通明德重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明德重工”)兩家破產船廠。
《中國經營報》記者了解到,在跨界入局造船賽道后,象嶼海裝曾經歷了長達6年的虧損期,累計虧損近14億元。隨著船舶行業持續復蘇,象嶼海裝業績最終在2023年實現扭虧為盈。截至今年6月底,象嶼海裝累計簽下了214艘造船訂單,已交付121艘,在手訂單93艘。
在今年舉行的一場投資者活動中,廈門象嶼管理層表示,部分產業鏈加快資產重組,為頭部供應鏈企業從流通環節切入生產制造環節帶來了更多機遇,供應鏈企業的運營邊界得以進一步拓寬。在實現黑色金屬供應鏈戰略延伸的同時,公司造船業務對沖了行業周期性波動帶來的影響。
通過拍賣接手兩大破產船廠
8月1日,啟東象嶼海洋裝備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啟東象嶼海裝”)正式投產。16000噸海纜敷設船也正式開工,該船的電纜載荷量刷新了國內紀錄。
啟東象嶼海裝的前身是宏強重工。公開資料顯示,宏強重工成立于2005年,占廠區地面積約53萬平方米,擁有3座船臺、1座舾裝碼頭及8萬平方米的生產車間,最大的龍門吊起重能力達600噸,可建造10萬噸級大型船舶。
記者梳理發現,宏強重工的發展歷程較為曲折。2017年10月,泰山石化(01192.HK)曾出資2.1億元收購宏強重工,但很快停止了資金支持,宏強重工再度陷入困境。最終,宏強重工在2023年1月被裁定破產清算。
2024年8月,象嶼海裝通過司法拍賣方式接手宏強重工,啟東象嶼海裝由此誕生。據悉,此次拍賣成交價格為4.4億元,標的為宏強重工位于啟東市寅陽鎮宏強路一號的房屋建筑物、構筑物及其他輔助設施、機電設備、土地使用權、專利、商標等資產,資產評估價3.53億元,起拍價2.58億元。
據介紹,自資產交割以來,啟東象嶼海裝一方面推動復工復產,開展廠區修繕及產線修復,對設備進行智能化升級,以此盤活當地工業土地、造船設施及就業資源;另一方面,啟東象嶼海裝搶抓訂單,目前在手訂單16艘,滿產年產值有望突破30億元。
這并非廈門象嶼第一次接手破產船廠。記者了解到,江蘇省南通市三大造船企業之一的明德重工,由于經營管理不善在2014年12月被宣告破產。2017年1月,其廠房設備和船舶分段等資產以5.7億元的價格被象嶼海裝拍得,上述資產估價14.7億元。
在象嶼海裝入主后,明德重工主要生產10萬噸以下環保節能系列散貨船、油船和集裝箱船,中小型不銹鋼/特涂化學品船以及其他工程船為主。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明德重工曾是業內知名的化學品船造船廠,宏強重工則擁有稀缺的長江岸線碼頭資源。通過盤活上述兩大破產船廠,廈門象嶼的造船板塊從無到有,成為重要利潤來源。
曾經歷6年業績爬坡期
作為國內大宗供應鏈龍頭企業,廈門象嶼為何選擇切入造船賽道?這也引發了上交所關注,并向廈門象嶼方面發送了《監管工作函》,要求說明造船業務與主營業務的相關性、協同性。
廈門象嶼方面回復稱,鑒于公司大宗商品經營與大宗商品物流業務的經營基礎、金屬板塊產業鏈延伸需求,綜合評估明德重工所處地域優勢、造船行業處于相對低谷期,并購明德重工旨在發揮產業鏈運營優勢,為象嶼海裝在造船接單、大宗商品原材料供應等方面進行賦能,助力象嶼海裝的業務發展,并實現公司金屬板塊產業鏈延伸的戰略布局。
記者注意到,象嶼集團黨委副書記、總裁鄧啟東是廈門象嶼布局造船業務的關鍵人物。2010年4月至2024年11月,鄧啟東歷任廈門象嶼總經理、黨委書記、董事長等職務。象嶼集團是廈門象嶼的控股股東。
2016年12月,象嶼海裝正式成立,法定代表人正是時任廈門象嶼總經理的鄧啟東。為了“抄底”明德重工,廈門象嶼還拉來中海重工和南通通寶船舶兩家船企作為“幫手”。
相關資料顯示,廈門象嶼是象嶼海裝的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為51%。
值得一提的是,象嶼集團在此之前便開始與南通通寶船舶開展合作。2015年7月,南通通寶船舶和上海鼎衡船務、象嶼集團正式簽訂了8艘不銹鋼化學品船建造及戰略合作協議,合同總額約為10億元,載重量從2000噸—15000噸不等。
據象嶼集團方面此前公布的消息,2016年8月,廈門象嶼船舶貿易事業部及南通通寶船舶聯合為上海鼎衡船務建造的2250噸雙相不銹鋼化學品運輸船“鼎衡16”在江蘇省南通市如皋市下水。
盡管如此,象嶼海裝曾經歷長達6年的業績爬坡期。廈門象嶼方面在公告中表示,在象嶼海裝成立初期,船舶行業正處于低谷期,訂單較少、訂單毛利不高。此外,在成立初期,公司生產管理處于磨合期,效能無法發揮,疊加前期投入長期資產的折舊攤銷金額較大,多種因素疊加導致象嶼海裝在2016年—2022年累計虧損13.83億元,凈資產甚至一度為負。
據了解,自2021年開始,船舶行業進入景氣周期,象嶼海裝交付和儲備了一批訂單,并在此后的3年間分別獲得26艘、35艘和37艘新訂單。2023年,象嶼海裝最終實現扭虧為盈,廈門象嶼也在年報中首次披露了造船業務發展情況:實現營業收入47.37億元,同比增長42.62%;毛利率22.56%,同比增長13.56%。
對于跨界造船業務相關發展情況,記者日前多次致電廈門象嶼和象嶼海裝方面并向相關部門發送了采訪函,但截至發稿未收到進一步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