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廷帆(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中國商業經濟學會理事)
近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起草了《政府投資基金布局規劃和投向工作指引(征求意見稿)》和《加強政府投資基金投向指導評價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這是繼年初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首個國家級政府投資基金指引文件后的又一重要舉措,標志著我國對萬億規模政府投資基金的精準化管理進入新階段。
創業投資是投資人與創業者共同推動創新、創造價值的冒險歷程。自20世紀末作為舶來品來到中國,創業投資為無法通過傳統金融體系獲得資金的中小企業提供了啟動資金,在我國新經濟擴張的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二十余年來,中國創業投資市場已發展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市場。這一過程中,最具中國特色的創新便是政府引導基金的興起——通過“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機制,有效彌補了傳統金融體系在支持早期科技創新方面的不足。
政府引導基金的核心邏輯在于解決市場失靈問題。私人風險資本由于高風險偏好與短期收益導向,往往容易忽視基礎研究、早期技術等具有重大社會效益但回收周期長的領域。政府通過設立政策性基金介入,成為跨越創新“死亡之谷”的關鍵橋梁。與歐美國家政府風投的模式不同,中國政府引導基金中地方發揮了更積極的作用。目前,相當一部分的政府引導基金交易由地方政府主導,這種模式雖然加速了區域創新網絡構建,但也需要在戰略導向與市場選擇之間找到平衡點。中國模式的核心優勢在于產業鏈思維。不同于一些發達國家的模式,中國政府引導基金更強調通過解決基礎性技術的長周期投資難題,實現創新要素的定向集聚與擴散,最終帶動整個產業集群的協同升級。這種“以點帶面”的系統性思維,正是中國在復雜產業體系中實現技術跨越的獨特路徑。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發展耐心資本”,這一表述蘊含著深刻的戰略考量。在全球科技競爭日趨白熱化的當下,真正的核心技術突破往往需要10—20年的持續投入,而傳統的短期投資模式顯然無法匹配這一時間要求。“耐心”二字的深意在于跨周期調節。政府投資基金作為長期資本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在經濟下行期堅持投入,在關鍵技術領域進行戰略性布局,發揮逆周期調節作用。
截至2024年6月,我國政府引導基金共計2126只,總管理規模超12萬億元。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通過“母基金+子基金”模式,帶動社會資本超過5000億元,孵化出中芯國際、長江存儲等行業龍頭,實現了從材料、設備到設計、制造的全產業鏈突破。當前全球產業鏈重構加速,中國必須在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醫藥、高端制造等關鍵領域形成自主可控的技術體系。政府投資基金作為“有形之手”,應當在市場失靈的領域發揮關鍵作用,特別是那些投資周期長、風險高但對國家安全和產業競爭力至關重要的領域。從中央政治局會議部署“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到此次國家發改委征求意見稿的出臺,體現了中央對耐心資本重要性認識的系統化和精細化。
此次國家發改委征求意見稿的核心意義,在于推動政府投資基金從規模擴張轉向質量提升,從“大水漫灌”轉向“精準滴灌”。這種轉變不僅體現在投資方向的聚焦上,更體現在管理機制的優化上。一方面,破解“卡脖子”技術難題需要系統性思維。不能僅僅停留在單個技術點的突破,而要構建從基礎研究到產業化應用的完整鏈條。政府投資基金應當發揮產業鏈整合者的作用,通過股權紐帶將上下游企業、科研院所、金融機構連接成創新共同體,形成協同攻關的強大合力。另一方面,容錯機制的建立同樣關鍵。創新投資本身具有高風險特征,建立健全容錯免責機制,將有效緩解基金管理人的后顧之憂,鼓勵他們在關鍵技術領域進行更加大膽的嘗試。
面向未來,政府投資基金承載著從“跟跑”到“領跑”的歷史使命。通過制度創新、機制優化和精準投向,這筆“耐心錢”必將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發揮更大作用,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