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年全國兩會開始,“體重管理”頻頻登上熱搜。減肥不是一個挺私人的事兒嗎,怎么突然就上升到國家高度了呢?
數據顯示,我國成年人的肥胖率超過了50%,人數已經超過4億人,全球第一。青少年的肥胖問題也不容樂觀,每5個人中就有一個人超重。如不控制,到2030年,中國成年人的超重肥胖率將達到70.5%,而兒童達到31.8%。
孩子胖乎乎的是挺可愛,可肥胖與糖尿病、脂肪肝等200多種疾病強相關,且有重疾低齡化趨勢。治病要花錢。有研究預測,如果中國肥胖問題持續蔓延,到2030年,國家每年需要拿出4200億元來給超重肥胖人群治病,占全國醫療總費用的四分之一還多。如此看來,肥胖這件事兒往小了說是個人健康問題,往大了說,真可能會影響整個國家經濟的運轉,疾病沖擊的是公共醫療開支,很多國家已有先例,真不可小覷。
再從市場層面來看瘦身,減肥需求催生了豐富多樣的產業——代餐食品、減肥茶、功能性保健品等琳瑯滿目;健身服務行業也蓬勃發展,健身俱樂部、減肥中心不斷涌現,人們經常走著路,就被渾身肌肉的帥哥攔住,注意,他不是要你的微信,而是往你手里塞傳單,健身嗎?減肥嗎?健身的苦不是人人都咽得下的,很多人選擇了醫美,瘦身塑形項目也呈現出快速增長的態勢,據統計,2024年中國瘦身塑形市場規模增長至620億元,占醫美整體比重的28%,瘦身經濟的市場競爭極為激烈,也印證著人們的急切心理。
各色消費行為充滿了經濟學規律,更演變成一些有趣的經濟現象。小美從決定減肥開始,用了一年時間減了二十五斤,她沒去健身房,而是買了各種健身器械、跑步鞋、瑜伽墊、瑜伽服等,她很少去聚餐了,選擇在家做飯,烹飪各種健康食物,基圍蝦、三文魚,好牛肉,包括各種低GI蔬果,她算了一筆賬,一年下來減了二十五斤肉,卻并沒有多花多少錢。反觀小嘉,健身房私教就花了大幾萬元,還買了很多代餐、減肥茶、減肥減脂的保健品……重點是小嘉還沒瘦幾斤——她已經在尋求吸脂及進口減肥藥物的幫助了。排除對有效性減肥的探討,從商家角度來說,肯定喜歡小嘉這樣的愛爆金幣的,還有那些越減越肥的,都是被商家瞄準的消費大戶。
經濟學家說,減肥第1天的努力和第100天的努力,對于減肥者來說心理成本是不同的,第100天的努力因為要付出更多的堅持,承受更多的誘惑,心理成本會更高。對于有些人,少吃是省了點錢,但心理內耗卻增加了,例如小嘉就在減肥過程中陷入數據焦慮,每天頻繁稱重,精確計算每一餐的熱量,一旦體重出現波動或未達到預期目標,小嘉就會陷入嚴重的情緒問題中,被自責、焦慮的情緒漩渦裹挾,心理問題嚴重了,就要去看醫生,這也算是減肥心理學的——尚不知有沒有“意念減肥”心理學流派誕生,顧名思義,就是心想事成,吸引力法則那一套,竊以為這絕對是個生財之路。
“瘦”字始見于《說文》小篆文中,“瘦,臞也。”本義是指肌體肉少、脂肪少,后又引申有細小、瘠薄、貧窮、稀薄、減損之義。所以“瘦身經濟”絕不只是減肥,有時候也指裁員,企業美其名曰“瘦身計劃”,著眼于長遠發展,也不可小覷。
人工智能高速發展直接取代了許多工作崗位,造成了失業,裁員重災區涉及互聯網和科技行業、金融行業、消費與零售業、制造業及房地產等,6月份外媒報道,谷歌近期向多個部門的美國員工推出自愿離職計劃;英特爾中國預計部分部門裁減幅度要達到50%,微軟將從2025年7月中旬開始在全球裁員,預計一大波華人員工將卷鋪蓋回國,到時候國內職場會愈加內卷。財報顯示,2024年年底,阿里員工人數減少至19.4萬人,這一裁員規模預計為阿里節省了不菲的成本。
這里面裹挾著一個奇怪的現象,現在購物中心基本都變成了大食堂,餐飲業態比重迅速增大,甚至達到了六成以上的商業面積,出了購物中心的門,滿街除了小門臉,還有很多攤販,販賣的都是人間煙火,各色美食。很多夜跑的人都說“不安全”,本打算出門消耗卡路里的,結果又一頓小燒烤安排上了,人的愛好似乎只剩下“小確幸”的吃吃喝喝了,那能不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