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十四五”時期,面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激烈競爭,我國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基礎前沿研究實現新突破,戰略高技術領域迎來新跨越,科技體制改革打開新局面,新質生產力在實踐中逐步形成并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
科技邁上新臺階
“‘十四五’時期,我國科技創新基礎性制度框架基本確立,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不斷提升,推動我國科技事業不斷邁上新臺階。”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科技與產業發展研究所所長陳志表示。
從研發投入看,我國把創新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2024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規模比“十三五”時期末增長近50%,增量達到1.2萬億元,研發投入強度提高到2.68%,接近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平均水平,企業研發投入占比超過77%。
從創新成果看,我國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創新從點狀突破到系統集成加速推進,站上了一個又一個“大國重器”的創新制高點。
仰望星空,中國空間站“天宮”全面建成并轉入常態化運營,“嫦娥六號”從月背帶回“土特產”;俯瞰大地,全球第一座第四代核電站石島灣基地投入商業運行,“地殼一號”挺進地球深處;遠眺海洋,“奮斗者”號探秘萬米深海,大型LNG運輸船全球領先……
這一個個“第一次”“全球首個”背后,是我國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升級邁出的鏗鏘步伐,是眾多領域加速實現從量變到質變、從跟跑到領跑的歷史性跨越。
強大的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是開辟科學新領域、拓展知識新邊疆,從源頭和底層解決關鍵技術問題的基礎。“十四五”以來,我國基礎研究領域成果數量和質量顯著提升。2024年,全社會基礎研究投入提高到2497億元,占全社會研發投入比例達到6.91%,對科技進步、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陳志認為,只有持之以恒加強基礎研究,持續產出重大原創性、顛覆性科技成果,才能建成世界科學中心,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從創新能力看,我國已擁有全球規模最大的研發人員隊伍,全球百強科技創新集群數量達到26個,占比全球第一,高新技術企業超過46萬家。創新“勢能”向經濟“動能”持續轉化,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加快落地和實現。2024年,“三新”經濟增加值超過24萬億元。
從國際影響力看,中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崛起為世界科研的重要引擎。我國全球創新指數排名達到第11位,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高質量科研產出繼續保持全球第一,并持續擴大領先優勢;研發人員全時當量、發明專利申請量、《專利合作條約》(PCT)國際專利申請量連續多年居世界第一位。
“‘十四五’以來,我國作為全球創新重要一極的影響力持續提升,為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撐。”陳志表示。
推動高質量發展
6月26日,我國自主研發的新一代國產通用處理器——龍芯3C6000在北京發布。
處理器(CPU)是計算機的核心組成部分,像“大腦”一樣指揮各個部件的運行。龍芯3C6000采用我國自主設計的指令系統龍架構,可滿足通算、智算、存儲、工控、工作站等多場景的計算需求。“目前,部分央企、金融客戶已基于3C6000服務器開始上線核心業務系統。”龍芯中科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胡偉武說。
自主創新,改變的不只是龍芯的命運。2024年,我國集成電路年產量比“十三五”時期末增長72.6%,增加約1900億塊,越來越多的產品用上了“中國芯”。
目光轉向黃浦江畔。7月26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在上海開幕,100余款新產品新科技在此“全球首發”“中國首秀”。
作為引領未來的戰略性技術和通用技術,人工智能被認為是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引擎。《中國人工智能區域競爭力研究報告》顯示,2024年我國人工智能產業規模突破7000億元,連續多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長率。人工智能正加速賦能千行百業,深刻改變老百姓的生產生活方式。
翻開2025年中國經濟半年報,一組組亮眼數據成為我國新質生產力不斷壯大的生動注腳。
航空裝備飛出“新高度”。我國民用無人駕駛航空器產品信息系統備案企業達809家,產品超過374萬架,在應急救援、農林植保、物流配送等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
汽車產業跑出“加速度”。今年上半年,我國汽車產銷量首次雙超1500萬輛,均同比實現兩位數增長。新能源汽車新車銷量達到汽車新車總銷量的44.3%。
船舶工業錨定“新刻度”。今年上半年,我國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以載重噸計分別占全球的51.7%、68.3%和64.9%。
放眼神州大地,創新產業勢頭強勁。2024年,我國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比“十三五”時期末增長42%,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增長73.8%,占GDP比重達到10.4%。
“‘十四五’期間,創新已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主要驅動力,新質生產力正在全面改變我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國家發展改革委秘書長袁達表示。
向科技強國挺進
黨的二十大確立了到2035年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成科技強國的戰略目標,這明確了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歷史方位、戰略目標和重點任務,發出了向科技強國挺進的總動員。
“我們必須牢牢把握科技和產業發展的新機遇,不斷開辟新領域新賽道,推動科技實力實現大幅躍升,勇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潮頭。”陳志說。
使命召喚,號角催征。
建設科技強國,我們有決心——
成立中央科技委員會,重新組建科學技術部,推動科技領導和管理體制實現系統性重構、整體性重塑;首次修訂科學技術普及法,從法律層面明確科普在新時代的定位;修訂《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條例》,大力支持基礎研究原始創新……“十四五”時期,我國充分激發創新活力,新一輪科技體制改革向縱深推進。
新型舉國體制更加健全,科技攻關體系化能力持續加強。我國聚焦競爭前沿,不斷優化重大科技創新組織機制、資源配置機制、力量動員機制,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統籌不斷強化,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邁出堅實步伐。
戰略科技力量不斷壯大,創新主體能力明顯提升。我國加快建設以國家實驗室為引領、全國重點實驗室為支撐的中國特色國家實驗室體系,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使命導向更加突出,有組織、成體系的科研新模式和支持方式正在形成。
建設科技強國,我們有底氣——
2023年,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鈦合金研究團隊攻克鈦合金粉末近凈成形等關鍵技術難題,研制出氫泵葉輪,不僅為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的“心臟”提供支撐,還讓航空發動機的壽命達到新的極限。
這支以“80后”“90后”為主的青年團隊之所以脫穎而出,得益于中國科學院與財政部聯合開展的“穩定支持基礎研究領域青年團隊計劃”試點。計劃提供了穩定的經費支持,讓一大批青年人才嶄露頭角。
“十四五”期間,我國人力資源總量、科技人力資源總量、研發人員總量世界第一,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專業畢業生每年超過500萬人,這些高質量人才為我國科技自立自強注入源源不斷的動能。
知識產權運用取得新成效。我國企業發明專利產業化率從2020年的44.9%提升至2024年的53.3%,專利密集型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從2020年的11.97%提升到2023年的13.04%。
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持續提升。國內擁有有效發明專利的企業達到52.4萬家,擁有的有效發明專利數量達372.7萬件,占國內有效發明專利總量的74.4%,較“十三五”時期末提升6.1個百分點。
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當14億多人凝聚的創新偉力奔涌迸發,“中國號”巨輪必將揚帆破浪、行穩致遠、一往無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