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活則經濟活。去年5月1日,《廣州市支持民營經濟發展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正式實施,廣州成為全國首個為民營經濟立法的省會城市。一年時間過去,《條例》落實情況如何?廣州民營經濟發展取得怎樣的成績單?
近日,記者隨廣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走訪數家廣州民營企業了解到,今年一季度,全市民營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達43.5%,創近五年新高。民營經濟主體突破350余萬戶,新登記經營主體的數量和增速在主要城市中均排第一,成為推動廣州經濟增長的“主力軍”。
廣州民營企業加速崛起
多款產品填補國內空白
廣州德擎光學科技有限公司(簡稱“德擎光學”)由三位海歸博士在2017年聯合創辦,公司專注于激光焊接檢測,致力于打破國外在該領域的技術壟斷。一年后,激光焊接在線缺陷檢測系統(WDD)面世,實現了激光焊接檢測國產化從無到有的突破。
激光焊接是一種精度高、速度快的工藝,因此焊接檢測設備需要具備更精細、更快速的檢測能力。“從測量分析到結果輸出,整個過程在50毫秒內即可完成。”德擎光學制造部總監劉文杰介紹,企業最新產品實現了AI技術與焊接硬件的緊密結合,漏殺率和過殺率得到進一步降低。目前,德擎光學的檢測設備廣泛應用于汽車、電子消費品、新能源及航天航空等行業,并成功進軍歐洲、東南亞等地市場。
讓中國技術走向世界的,還有主打空氣能熱泵的廣東紐恩泰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紐恩泰”)。面對空氣能領域長期被國外技術壟斷的局面,紐恩泰提出了“核心算法必須自主可控”,并依此構建AI驅動的研發體系,借助智能仿真系統攻克超低溫熱泵、變頻節能等關鍵技術,自主研發的AI除霜算法突破-35℃極端環境運行難題,產品能效比提升27%。其推出的“光伏+空氣能”一體化儲能系統更是全球首創。
在新材料領域,廣州新萊福新材料有限公司(簡稱“新萊福”)研發的多款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其中磁性展示材料有著磁力吸附、快速更換、無痕安裝的特性,顛覆了傳統廣告行業依賴膠水、釘子的連接方式,廣告用磁膠材料薄至0.08mm,可直接印刷。
“小而美”的創新,背后是企業產品數十次的迭代。以磁性膠片產品為例,表面形態雖保持穩定,但底層材料配方、加工工藝及功能屬性已歷經30余次優化升級,實現了從 “可用” 到“高效”再到“領先”的跨越。新萊福副總經理、研發中心主任郭春生介紹,企業研發投入占比高達10%,遠超行業平均水平。高強度的研發投入讓新萊福在磁性材料、防輻射材料等領域構建起深厚的技術壁壘。
葦渡微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簡稱“葦渡微電子”)也是國產替代領域的代表性企業之一。據介紹,全球顯示驅動芯片主要被韓國、中國臺灣的廠商所壟斷,OLED手機顯示驅動芯片的國產化率不足3%。葦渡微電子運營總監王豐介紹,公司設立之初就以顯示驅動芯片的國產化替代為己任。通過優化器件結構和工藝流程,如今企業的第二代55納米芯片在性能、功耗、速度等方面已接近于40納米芯片。“就目前國內芯片產能現狀而言,55納米芯片是比較完善且經濟的解決方案。”過硬的技術實力和差異性產品為企業帶來逆勢突破。2024年公司出貨量較上年增長三倍,當年實現工業產值過億元。
中小企業能辦大事
國計民生領域頻現民企身影
據統計,《條例》實施一周年,廣州民營經濟主體已突破350萬戶,新登記經營主體的數量和增速在主要城市中均排第一。占廣州市場主體90%以上的民營企業,以創新為驅動,逐漸成為服務國計民生的重要力量。
廣州維德科技有限公司(簡稱“維德科技”)是一家專注于無線調度通信技術的民營企業。其通信設備無需光纖和電力支持,依靠太陽能基站,即使陰天也能持續工作數月,有著良好的覆蓋能力和續航能力。
與公共網絡的寬帶傳輸相比,基站通過無線信號傳輸,帶寬窄但通信距離遠、成本低,特別是在偏遠地區的覆蓋上更具優勢。維德科技總經理高翔介紹,全國第一張防三斷(斷網、斷電、斷路)應急通信網——廣東省應急通信網便是企業服務案例之一。在三斷應急救援通信中,近200座基站形成網絡,將信號穩定覆蓋災區直至村落和核心災區,保障災情信息出得來、救援力量進得去。
廣東魅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魅視科技”)聚焦分布式視聽產品的研發,企業產品廣泛服務于關乎民生發展和國家安全諸多領域,比如應急管理、智慧城市、公安指揮、電力能源、軌道交通、氣象三防、智慧醫療等。其打造的非IP純光纖坐席協作系統將畫面延時控制在2毫秒以內,確保航天發射調度工作順利進行。
近年來,企業將自身分布式架構優勢與AI技術深度結合,助力城市智慧化管理。將搭載邊緣計算技術的大車右拐一體機加裝到原有路燈上,當大車行駛到距離路口約200米時,一體機就開始自動播報提示語音和文字,提醒路人注意避讓。除此之外,該項設備的應用場景非常廣泛,比如高空拋物、遛狗不牽繩、抽煙非機動車違停等行為,都能實時監控并及時發出警報。
“邊緣計算技術能夠在不更換攝像頭、不重復投資安防平臺的情況下,以布設AI攝像頭10%的成本,賦予普通攝像頭AI功能。”魅視科技銷售總監林擁勝介紹,如今AI邊緣計算產品在市、區多個應用場景得到部署,成為公司的標桿性項目。
宏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宏景科技”)深耕智慧城市20余年,在物聯網、大數據、AI等領域有著核心技術積累。在眾多項目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數智慧園區解決方案。通過分層分布式集成技術與“新三網”融合理念,園區的信息系統管理門檻降低50%以上,獲省科協科學技術獎二等獎。數據中心解決方案通過AI動態調優,實現能耗降低8%-15%、運維成本減少35%的突破,成為低碳數據中心建設的“廣州樣本”。
廣州構建全鏈條支持體系
持續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記者了解到,《條例》實施一年來,廣州從土地、金融、人才、技術等核心要素入手,構建起全鏈條支持體系,護航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
維德科技通過彈性出讓政策取得20年的土地使用權,其設備研發及生產基地于2023年5月通過竣工驗收。“政府的優惠政策讓我們在擴產過程中受益不少,我們可以拿出更多資金用于研發生產,推動轉型升級。人才保障房的租金較外部便宜一半,對我們人才引進也起到了關鍵作用。”高翔表示。
記者了解到,維德科技所在的民營科技園從園區層面整體開展用地出讓前成本評估,以商務、商業、住宅用地收益平衡工業用地售出成本,推動工業用地畝均使用成本平均降低40%。此外,還實施區屬國企物業招商惠企政策,推動工業廠房出售價格降至5000元/平方米、租賃價格降至20元/平方米。在全市層面,廣州推出了產業空間提質增效“1+3”政策體系,通過彈性出讓、工業物業分割等創新模式,降低企業用地成本。
“市區兩級政府聯動投資了我們,海珠城發集團還協助我們尋找場地。當時正是企業爬坡過坎的階段,這為我們解決了燃眉之急。”葦渡微電子運營總監王豐表示,政府產業基金的認投為企業提供了良好背書,企業的信貸總額從最初1000萬預計今年突破 8000 萬,助力生產運營滾動備貨。王豐表示,對于中小企業來說,短期急需資金,中期需要上下游供應鏈的支持,長期則是人才的培養。在廣州發展短短幾年,政府給予了多方面的支持,包括幫助企業與汽車制造商、面板廠等上下游企業對接,與高校和研發機構推動產學研合作等。
針對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廣州搭建“信易貸”平臺,提高銀企對接效率和服務效能,上線至今已服務企業超92萬家,累計發放貸款總金額超2700億元。通過普惠貸款風險補償機制,廣州為科技型中小企業減免稅費近億元。
談及對民營企業的服務,宏景科技行政辦公室主任凌云雅用“越來越好”來形容。“各部門領導不僅主動上門解讀政策,還深入了解企業經營痛點,跨部門協調解決實際困難。”她向記者舉例,此前企業面臨應收賬款回款難題,在工信部門與中小企業服務中心的聯動協調下,問題得到高效解決。
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廣州培育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06家,新增6家民營企業在境內外上市,24家公司入選《2024年全球獨角獸榜》。廣州市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局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廣州將深化《條例》實施,聚焦“投早投小投未來”,聯合千億級產業基金矩陣,強化民營企業全生命周期服務。同時,推動“穗@i企”政策兌現平臺全覆蓋,讓企業“一鍵享惠”,進一步激發民營經濟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