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高橋和吳淞口,是長江入海處兩個相距20余公里的港口。對我國郵輪產業而言,這兩個地方意義非凡——一頭坐落著目前我國建造大型郵輪的唯一一座船廠——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旗下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下稱“外高橋造船”),另一頭有亞洲最大的郵輪母港——上海吳淞口國際郵輪港。
臨近春節,上海證券報記者實地調研外高橋和吳淞口,探尋郵輪發展的“中國范式”。
外高橋:國產大型郵輪越造越好
當記者走進外高橋造船廠區,便在船塢、碼頭看到各型處于不同建造節點的新船。切割、焊接、涂裝……工人師傅們正在忙碌著。
船廠的2號船塢很是熱鬧,一艘全長341米、寬37.2米的白色巨輪非常醒目。它是第二艘國產大型郵輪H1509船。盡管預計要到2026年底交付,船東和運營方愛達郵輪早已給它取好了名字——“愛達·花城號”。
接過象征著平安和幸運的金幣,外高橋造船焊接技師顧振強手持焊槍將它穩穩地焊在船長室一側的鋼板上。至此,“愛達·花城號”正式實現全船貫通,未來工作重點將轉向內裝工程和調試準備。
截至目前,項目總體進度實現過半。從“愛達·花城號”第一塊鋼板的焊接開始,記者見證了它在建造過程中經歷的每一個重要節點。“愛達·花城號”開造時,國產首艘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恰好完成結構總裝,進入內裝和系統調試階段。對比兩艘大船的建造過程,記者明顯感受到“愛達·花城號”建造速度更快了。從施工細節來看,例如船艙內部的環境和甲板的平整度,都優于同時期的“愛達·魔都號”。
“‘愛達·花城號’從入塢總裝搭載到全船貫通,用時不到9個月,較‘愛達·魔都號’縮短2個多月,建造速度比肩歐洲頂尖大型郵輪建造企業。”外高橋造船黨委書記、董事長,國產大型郵輪項目總經理王琦介紹,第二艘國產大型郵輪船型尺碼更大、建造效率更高、搭載精度更精。在“愛達·花城號”船塢內搭載過程中,外高橋造船實施包括大型總段移位、艙室材料總段封艙等新工法、建造策略、關鍵工藝共106項,總段及船塢建造質量和效率顯著提升。
據介紹,未來如果造新的大型郵輪,效率還將進一步提升。
吳淞口:郵輪運營越來越“絲滑”
接連造出國產大型郵輪,外高橋造船代表中國船舶工業摘下了造船業“皇冠上的最后一顆明珠”。出塢后,大型郵輪去往何方,對我國郵輪產業鏈而言,又是一次從0到1的突破。
站在上海吳淞口國際郵輪港的碼頭邊,看著正式投入商業運營已滿1年的“愛達·魔都號”和臉上洋溢笑容的游客,記者感受到了積極的信號。
2007年至2017年被稱作郵輪“黃金十年”,中國郵輪旅游人口以每年40%到70%的速度增長,但主要是外資郵輪作出的貢獻。直到2024年1月1日,“愛達·魔都號”在上海吳淞口國際郵輪港開啟商業首航,標志著我國郵輪產業發展進入全新階段。
運營之初,“愛達·魔都號”在服務和體驗細節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經歷了幾十個航次的考驗,如今運營越來越“絲滑”。
“乘坐我們自己的大郵輪,體驗還是挺不錯的。”剛乘坐過“愛達·魔都號”的游客陳先生告訴記者,郵輪上除了提供接軌國際的設施和餐飲購物體驗,還隨處可以感受到敦煌文化、地方戲曲、海派文化等中國文化元素,他很喜歡郵輪營造的文化氛圍。
“家里老人喜歡船上的各類表演和娛樂活動,孩子很喜歡船上的泳池。”曾帶著多位家人乘坐“愛達·魔都號”的游客周小姐告訴記者,乘坐“愛達·魔都號”,是性價比不錯的合家歡出行體驗。
愛達郵輪相關負責人表示,“愛達·魔都號”已成功運營85個航次,賓客以中國賓客為主,同時每個航次有5%左右的國際賓客。在每一個航次中都會邀請賓客評分,統計表明賓客對于愛達郵輪的整體滿意率在95%以上,超出預期。
“我們始終致力于擴大船隊規模、優化船隊部署、提升客戶體驗。”愛達郵輪董事長楊國兵表示,公司將持續深化“郵輪+文化”的發展戰略,融合嶺南文化和絲路元素,為消費者提供多元化和個性化的高端郵輪度假體驗。通過多樣化的合作,公司希望與合作伙伴不斷探索文商旅融合的新機遇,打造全球郵輪產業的“中國范式”。
政策加碼郵輪產業發展提速
“2024中國及亞洲郵輪經濟景氣指數”顯示,2024年,中國和亞洲郵輪經濟景氣指數分別為102.13和102.16,在2023年的基礎上穩固提升。
上海國際郵輪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管理學院教授邱羚表示,郵輪經濟發展韌性將進一步加強,預計2025年至2026年中國郵輪經濟景氣指數將呈穩步提升趨勢,并逐步恢復至2020年之前的水平。
此外,2024年以來,我國不斷優化過境免簽、區域性入境免簽、口岸簽證等政策,大大便利了外國游客來華旅游,入境我國各個港口城市的外籍旅客同比大幅增長。國家移民管理局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移民管理機構累計查驗出入境人員6.1億人次,同比上升43.9%;內地居民2.91億人次、港澳臺居民2.54億人次、外國人6488.2萬人次,同比分別上升41.3%、38.8%和82.9%。全國各口岸免簽入境外國人2011.5萬人次,同比上升112.3%。
我國郵輪生態圈發展迎來新機遇。愛達郵輪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政策助力下,入境游迎來更多便利,相關產品聯動開發也迎來更有利的條件。郵輪運營將拉動港口城市的旅游收入、配套及供應鏈的產出,還能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不少港口所在城市的政府部門已在積極籌謀。以青島為例,該地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為青島郵輪母港的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持。在此背景下,愛達郵輪與青島國際郵輪港區服務管理局簽署了2025年航線運營合作協議。愛達郵輪還與凱撒旅業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將充分發揮各自優勢,結合青島與山東豐富的地域文化升級郵輪體驗,開發特色航線,開拓郵輪游周邊產品。根據相關計劃,“愛達·魔都號”將于2025年4月6日至4月14日從山東青島出發,開啟2個4晚5天前往福岡、濟州的國際郵輪航線。這將是愛達·魔都號首次于上海以外的中國港口城市亮相。
愛達郵輪旗下另一艘郵輪“愛達·地中海號”則將依托多母港優勢,在2025年以天津、廣州、廈門、青島、大連等城市為母港,開啟2晚3天至5晚6天的郵輪航線,覆蓋亞洲10余個熱門旅游目的地。
作為亞洲第一、全球第四的郵輪母港,上海吳淞口國際郵輪港近年來一直在加強港城聯動,力求將港口周邊區域打造成集旅客接待、郵輪服務、休閑度假、消費購物于一體的文旅商綜合體。記者最新看到,即使不坐郵輪,也有很多游客將上海吳淞口國際郵輪港當作了游玩目的地。有游客告訴記者,每逢重要假日,港口會舉行大型煙花表演,已成為一道不可錯過的風景。
管中窺豹,從外高橋到吳淞口,從郵輪制造到郵輪運營再到港口積極呼應,我國郵輪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框架和體系正逐步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