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創新藥龍頭百濟神州(688235.SH,股價278元,市值4281億元)A股盤中股價達到286.28元,創歷史新高。
消息面上,公司港股前一晚發布2025年半年報。公司上半年實現收入24.33億美元,同比增長約44.7%;凈利潤約9560萬美元,同比扭虧為盈。
這期間,國內創新藥板塊經歷了哪些調整?隨著半年報披露期即將結束,多家外資投行紛紛發布研報,他們對中國創新藥板塊持何種態度?
美國是公司第一大市場,撐起上半年收入半壁江山
8月6日,百濟神州剛發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美股業績報告,以及A股半年度主要財務數據公告。8月28日,公司發布的是港股2025年半年報,公司A股半年報預計在8月29日晚間公布。
盡管發布時間不一,但所有報告都指向同一個關鍵信息——百濟神州首次實現半年度扭虧為盈。具體來說,今年上半年百濟神州營業利潤達7.99億元,歸母凈利潤達4.5億元。
公司表示,此次實現盈利主要由于產品收入的大幅增長,同時費用管理推動了經營效率的提升。分產品看,PD-1抑制劑百澤安(通用名:替雷利珠單抗)和BTK抑制劑百悅澤(通用名:澤布替?)對銷售增長做出主要貢獻,后者是體現公司“國際化”定位的關鍵產品。
今年上半年,澤布替尼的全球銷售額達125.27億元,同比增長56.2%,其中超7成收入來自美國市場,歐洲和中國市場的收入占比分別約為15%和10%。在美國市場,澤布替尼的銷售額連續兩個季度位居BTK抑制劑市場首位,第二季度的銷售額同比增長43%。在同一段時間,競品阿可替尼的銷售收入同比增長5%,伊布替尼的銷售收入同比減少9%。
實際上,美國也是百濟神州的第一大市場。根據公司港股在8月29日發布的半年報,今年上半年,美國市場、中國市場和歐洲市場的收入占比分別為51.86%、34.22%和11.14%。
根據《中國臨床試驗趨勢與國際多中心臨床展望》,近五年百濟神州在全球總計開展142項臨床試驗,其中注冊機構為美國的超過60%。從開展國家/地區來看,其在美國、澳大利亞、西班牙三個國家開展的臨床試驗位列前三,分別有92項、86項、57項。
8月8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報道了《百濟神州首次盈利,股價卻連跌3日投資者為何對“創新藥一哥”不滿意?》。當時,有創新藥行業人士告訴記者,百濟神州的最大挑戰是維持業績的高速增長。
但記者注意到,市場對百濟神州半年報的反應變化,恰逢港股創新藥板塊經歷階段性調整——8月至今,恒生港股通創新藥指數的月度跌幅為0.64%,為今年首次下跌。
一方面,今年以來,恒生港股通創新藥指數從最低1774.67一路上漲至7月29日的4041.17,累計漲幅達127.71%,獲利盤兌現需求強烈。
另一方面,創新藥板塊受到海外政策擾動。例如,當地時間8月5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美國將首先對進口藥品征收“小額關稅”,并在一年左右的時間內提高稅率。
但從多家外資投行發布的研報以及百濟神州近日宣布的合作看(詳見《中國創新藥收入新突破:收益權提前變現,百濟神州攬入8.85億美元》),短期調整并未改變中國創新藥板塊的長期發展邏輯。
作為最早看多中國創新藥板塊的外資機構之一,摩根士丹利在8月26日的研報中拋出“創新黎明”論斷,認為中國生物科技行業已迎來關鍵拐點,本土創新企業正不斷推出可在全球市場商業化的“從1到N”療法(基于現有技術框架的優化創新)。
研報估算,到2035年,美國和歐洲生物制藥企業將面臨累計1150億美元的專利到期缺口,其中到2030年需填補的缺口達400億美元,這樣的行業格局正為中國填補創新缺口創造條件。
該研報還預測,受益于中國在藥物研發領域的速度與成本優勢,到2040年,全球研發回報率將提升48%。到2040年,源自中國的醫藥資產占美國FDA(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藥物的比例將從目前的僅5%提升至35%,其在海外市場產生的收入預計將達2200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