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下文簡稱《意見》),為人工智能與各行各業的深度融合提供指引,如何通過AI創造更加智能的工作方式事實上也在成為未來關乎民生福祉的話題。
《意見》提出,到2027年,要實現新一代智能終端、智能體等應用普及率超70%。到2035年,我國全面步入智能經濟和智能社會發展新階段。
這同樣是協同辦公軟件加速擁抱AI的一年。釘釘創始人陳航(無招)近期回歸釘釘,開啟釘釘AI1.0版本,飛書、企業微信都在近期推出了智能表格功能,讓Agent加入到數據洞察、企業決策輔助之中。
“我覺得用AI提升效率可能是屬于上個時代的事了,用AI實現生產力變革才是真正的AI工作方式。”無招在近日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伴隨著AI時代的到來,中國企業也在加速探索、競賽AI時代下的新辦公圖景創新。
AI重塑工作流程
進入2025年,越來越多企業開始將AI放入內部組織架構、業務流程梳理的思考中。IDC預計,到2027年,智能體將徹底革新企業中工作任務分配與執行的方式,預計將影響G2000(全球最大的2000家上市公司)企業中至少40%的知識性工作。
2024年,第一財經曾報道一汽聯合阿里云通義千問打造的大模型應用GPT-BI,彼時,將大模型用于企業內部銷售數據的梳理、產品開發研判等就已受到企業關注,一汽相關業務負責人告訴記者,大模型可以把業務單元的傳遞關系從傳統關系型變成數據相似型,改變企業原有的管理模式。不過,當時這樣的嘗試更偏向于大模型廠商為重要客戶的定制化服務。
如今,協同辦公軟件們接過了萬千企業客戶以更低成本用AI重塑工作流程的需求。
今年7月,釘釘在飛書發布會的前一天率先發布了AI表格功能,并推出“表格即文檔”功能,可以有效整合企業日常運營中大量的非結構化信息并理解、生成多模態內容。飛書則在次日更新了AI與多維表格功能,宣布飛書“多維表格”將登陸釘釘、企業微信,打破協同辦公封閉生態,并升級知識問答等多款 AI 產品。隨后,企業微信也推出了5.0新版本,企業可通過智能表格管理微信上的客戶,推出智能搜索、智能總結、智能機器人三個核心AI功能。
三家在AI產品上比拼激烈。飛書CEO謝欣一度在采訪中放話,稱“飛書多維表格肯定領先釘釘超過12個月。”
最新的戰況是,釘釘又在8月25日推出了釘釘One、企業AI搜索引擎“AI搜問”、AI表格、AI聽記、智能硬件DingTalkA1等超過10款AI產品,無招強調“做AI不能傲慢”。
伴隨著AI功能密集發布的,是三家應用都希望樹立AI心智的迫切,去年走訪諸多行業論壇的過程中,記者發現,從能源、廣告乃至到傳統紡織行業,中國企業家對應用AI普遍保持著高度關注,但對應用成本相對謹慎。
無論是釘釘、飛書還是企業微信,都在找到辦公場景下的AI能力“演示”渠道,行業整體加快著AI賦能信息管理和數據分析的自動化、可視化,同時引入Agent打造辦公軟件中的人機協同交互入口,降低交互門檻。這一年,伴隨著協同辦公軟件的AI產品開發,企業辦公流程的AI化門檻是顯著降低的。
比起去年的“數字員工”,今年行業顯然更強調AI在具體場景下輔助人類工作的能力、對信息、數據處理方式的創新。而競爭也在逐漸轉入具體功能下的需求洞察、能力升級,例如釘釘將文檔融入表格、飛書實現單表圖可實時分析1000萬行數據,企業微信做了唯一一個能連接微信的智能表格。
但另一方面,三家應用在整體功能上的差異化實際上并不大,人機協作的模式也處于初步探索階段,找到具體行業的垂類需求開發、加強核心功能的差異化等仍是三家的共同挑戰。一定程度上,來到AI時代,協同辦公應用們都才剛剛站在起跑線上。
AI辦公的未來圖景
不過,在AI與工作流的思考上,中國企業、辦公市場都在加速探索面向未來的模式創新。
“先求量,再求質。”山東魏橋創業集團CIO馬法紅這樣形容一家傳統行業公司擁抱AI的決心,他們鼓勵全員應用AI,對工作場景進行了最大量、快速的收集和整理,以此識別出AI應用的高頻次高價值的場景,再去做深。這一定程度上體現著中國企業對AI的容錯率,馬法紅說,管理層相信AI不會顛覆傳統行業,反而會讓擁抱AI的企業在新的競爭周期中勝出。
“現在做廣告投放,如果沒有AI和算法加持,是很難做得好的。”Moloco 大中華區新客業務高級總監Bruce則明顯感受到與中國公司合作,用人工智能優化工作流程的重要性在提升。
Moloco介紹,作為一家廣告科技公司,從工作流程來看,他們會通過完成SDK集成與流量池打通,進行算法驗證,以AB測試對比廠商自投與Moloco代理投放效果,再針對用戶地域分布特征等預測市場,實時調整投放策略。在尋求與更多中國廠商合作中,企業都會思考如何利用AI整合分散的流量,提升廣告變現能力,優化廣告主的投放效果和 ROI。
Bruce認為,不同公司的AI應用能力存在差異,關鍵在于怎么用、怎么調、怎么持續優化。“這就像在一個班上,大家都用同樣的教材,但還是有成績好和不好的學生——關鍵不在于學什么,而在于怎么學。”
在如何調動千行百業的工作流程AI化方面,值得關注的是,釘釘、企業微信和飛書正在展開不同的戰略構想。
回歸阿里四個月中,無招以“狠人”角色引起了諸多爭議,他治下的釘釘要做的是AI“大改”。他強調的是“不是AI怎么服務人,而是人該如何服務AI。”這意味著,釘釘更強調“全面重構”,例如釘釘One的推出就是在嘗試讓人把工作流程交給AI,改變了傳統“人找事”的辦公模式,由AI去思考工作流程、梳理業務流向。這對許多行業,尤其是組織架構缺乏標準化的中小企業或許有著“顛覆性”的價值,但釘釘的AI思維落到形形色色的具體行業中,究竟能夠多聰明且科學仍待檢驗。
向來更強調大客戶及先進行業的飛書則更強調具體功能的能效檢驗,高客單價的飛書更擅長企業的定制化服務,也強調AI功能的“真能用、可落地”考核。此前,飛書發布了行業首個“AI應用成熟度標準”,把AI應用成熟度分為四個等級,給客戶合理預期。這意味著,在具體功能場景中的做深、做優或許將成為飛書的一大方向。
“我們希望AI不要改變用戶的日常工作流程,而是融入這些流程,讓用戶不需要花很多時間去學習使用AI。AI也要與最高頻和剛需的場景結合。”企業微信AI及海外產品負責人Bobby則在此前接受采訪時表示,加入AI等新技術不一定會讓產品變得更高效。繼續與微信生態資源的整合、降低AI融入工作流的門檻是企業微信的未來打法。
許多路徑最終會通往何處仍待揭曉,但一個趨勢是,AI正在打開智慧辦公更為廣闊的市場。中研普華研究院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智慧辦公市場規模已達1353.4億元,預計2025年,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1768.16億元并保持約35%的年增長率。在AI浪潮下,協同辦公領域的競爭正在告別舊模式,也在迎來更多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