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是陳的香”,年份老酒以獨特的“時間魅力”,吸引著眾多消費者。在傳統印象里,年份酒經長時間陳釀,口感更醇厚、香氣更濃郁,同時還具備一定收藏價值。
然而,酒局上,面對包裝精美的“XX年陳釀”,內行人士也難免質疑:價值不菲的年份酒,究竟含幾滴老酒基酒?
白酒年份酒市場亂象背后,是標準缺失、造假嚴重帶來的信任危機。相關部門已經出手。多位行業資深人士表示,唯有行業協會、監管部門與企業共同努力,建立健全行業標準,加強市場監管,提升產品品質,才能推動年份酒市場真正健康有序發展。
真假年份酒
白酒營銷競爭激烈。
今年6月22日,洋河大曲以“真年份、真老酒”為賣點,推出零售價59元的年份酒,貼近大眾市場。洋河股份稱,該酒延續經典綿柔配方,優選核心產區基酒,100%三年陳。發布會上,洋河股份與京東達成戰略合作,將在供應鏈優化、新品開發、數字化營銷、人工智能應用等維度發力。
孰料,8月初,今世緣經銷商發布兩張“火藥味”海報,文案“3年?5年?10年?原漿、真年份?無論年份多少,好喝才是王道”被指暗諷“真年份”新品。
隨后,今世緣緊急澄清海報“非官方發布”,董事長顧祥悅公開表態“只講自己好話,不講別人壞話”。這場風波表明,白酒企業競爭已從市場份額爭奪,轉向年份酒標準話語權較量。
白酒行業擠壓式競爭加速,各大酒企將年份酒視為穿越行業周期的利器,頭部酒企憑借基酒儲備優勢大力布局。
早在2019年,舍得酒業就提出“老酒戰略”,在品質、品牌、市場等“基建”上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明確以“老酒戰略”為核心逆勢突圍。
2024年,一對1971年交杯牌珍稀陳年五糧液被拍出200萬元高價,堅定了五糧液的老酒戰略。五糧液表示,隨著“少喝酒、喝好酒”“存新酒、喝老酒”的理念盛行,白酒產業未來將持續發力老酒市場,升級陳年老酒防偽系統,上線官方旗艦店。
2025年,珍酒等品牌紛紛推出年份酒新品。6月,珍酒李渡推出“大珍·珍酒”,建議零售價888元,酒基釀造時間均早于或等于2020年,以20年老酒調味。
年份白酒價格溢價驚人,一瓶“10年陳釀”售價可達上千元,而同系列非年份酒產品僅200元—500元。市場結構上,年份酒品牌集中度高,醬香型老酒成消費者首選,1000元—5000元是較為集中的價格段。茅臺陳年老酒備受青睞,貴州茅臺酒15年、30年、50年等是高端市場“天花板”,京東平臺上,茅臺50年53度500毫升裝醬香白酒售價達26999元,遠超標準版飛天茅臺。
行業標準混亂
隨著消費者對白酒品質、口感追求的提升,年份酒憑借獨特風味與稀缺性,成消費市場新寵,規模顯著增長。過去五年,中國年份酒市場年復合增長率超20%,電商平臺年份酒銷售額逐年攀升。
京東超市與中國酒業協會聯合發布的《2025年京東超市陳年白酒消費趨勢報告》顯示,中國陳年白酒市場交易規模已破1300億元,預計未來五年將增至1500億—2000億元。
市場擴張的同時,年份酒在工藝規范、年份界定、質量要求等方面缺乏統一標準,導致模糊概念、虛標年份等亂象頻發。目前,行業對年份酒認定無統一標準,標準缺失成亟待解決的問題。
酒類營銷專家、知趣營銷總經理蔡學飛認為,年份概念缺乏客觀統一標準是行業現狀。雖有相關規定與認定,但無強制約束力,企業對年份酒產品的定義多為自主行為,與消費者脫節,引發認知混亂。部分企業渾水摸魚、以次充好,損害了行業形象與消費者利益。
例如,不同酒企對年份酒界定各異:有的以基酒陳釀時間為準,有的以成品酒灌裝時間為準,有的以陳年基酒占比為準,甚至有企業將年份當營銷噱頭隨意標注。這讓消費者購買時困惑不已,難辨真實品質。
事實上,標準缺失和造假問題已引起行業協會與監管部門重視。中國酒業協會積極推動年份酒標準制定,力求建立科學合理、可操作的行業標準,規范市場秩序。
中國酒業協會理事長宋書玉明確表示,年份酒標準體系構建是系統工程,也是中國酒業產品標準體系中最復雜的系統,目的是確保標準實施規范,是中國酒業真實年份表達的完整體系。
自2006年開始,中國酒業協會便著手籌備制定白酒年份酒團體標準,2019年正式發布《白酒年份酒團體標準》。該標準核心是,年份表達需為最低酒齡,即產品所有基酒加權平均酒齡大于標注酒齡;主體基酒占比至少80%,且這80%需在第三方監督核查下標簽標注;另外20%不予標注,是尊重白酒不同香型釀造原理及企業產品品質表達的核心技術、自主技術。
遺憾的是,此標準僅為行業自律規范,無法律強制力。截至目前,僅部分白酒企業通過認證,仍有大量企業游離在外。
需多方合力保真
“老酒真假難辨、年份虛標、價格虛高且無后續價值管理,嚴重破壞消費者信任與行業生態。”中國酒業分析師肖竹青對記者表示。
他進一步指出,當前年份酒市場存在兩大問題:一是老酒估值沒有社會認同的官方標準;部分企業或機構推出的老酒價格虛高且不穩定,“割外行韭菜”,影響行業信任;二是現有渠道狹窄,僅歌德、華致酒行等少數規模企業主推,更多是煙酒行和門市部自行交易。
對此,蔡學飛認為,整治需從產業鏈各環節入手。生產端,嚴查基酒來源與工藝合規性,強制年份酒采用第三方認證并建立區塊鏈溯源體系,杜絕“串酒”勾兌和調色偽造行為;流通端,強化包材市場監管,切斷偽造標簽、做舊包裝供應鏈,將物流企業納入監管堵住假貨流通;銷售端,整治電商直播虛假宣傳,要求明示基酒年份及比例,對“窖藏”“原漿”等模糊表述制定強制性標注標準,加強消費者知識普及與維權意識培養。此外,還需建立“黑名單”聯動懲戒機制,提高違法成本。
蔡學飛指出,聯動機制關鍵在于相關部門深度綁定與社會共識建立,需與電商平臺建立聯防機制,強制“年份酒”關鍵詞觸發區塊鏈溯源驗證,推動平臺簽訂《產區聯管協議》,對單價低于成本線的年份酒實施流量限流,并共享銷售數據;監管層面,聯合市場監管總局追究縱容售假平臺的連帶責任,維護守法商戶利益,最終形成“源頭認證+平臺共治+消費者舉報獎勵”的閉環治理體系。
肖竹青肯定了部分企業的老酒戰略努力,如瀘州老窖發布“瓶儲年份酒收藏價值指數”,認為這是行業的正向引導典范,有助于建立消費者信任,推動老酒市場健康發展。
當前,中國白酒年份酒市場經快速擴張后,正處于關鍵轉折點。解決標準缺失與信任危機,既關系消費者利益,也關乎行業可持續發展。
多位行業資深人士表示,唯有行業協會、監管部門與企業共同努力,建立健全行業標準,加強市場監管,提升產品品質,才能推動年份酒市場真正健康有序發展。
總的來說,真實的年份酒是品牌與消費者構建價值溝通的方式,核心在于“真”。真實的年份應是企業的莊嚴承諾,也是消費者選擇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