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晚間,鈞達股份(002865.SZ,股價49.68元,市值145.36億元)發布2025年半年報,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36.63億元,同比下降42.53%;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以下簡稱歸母凈利潤)虧損2.64億元,去年同期則虧損1.66億元,虧損額擴大。
作為外貿出口“新三樣”之一,光伏產品出海持續增長,鈞達股份上半年也是如此,雖然其境內收入下滑較大,但境外銷售占比從2024年的23.85%大幅增長至51.87%,營收規模從8.79億元增加至19億元,實現翻倍增長。
今年5月,鈞達股份在香港聯交所主板掛牌,成為行業內首家“A+H”雙平臺上市企業,當時募資主要投向海外市場拓展。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鈞達股份在半年報中表示,第一季度產業鏈價格及企業業績在一定程度上迎來修復,但第二季度產業鏈價格階段性出現下滑,“內卷式競爭”依然存在。
營收下滑、凈利潤虧損擴大
今年上半年,鈞達股份營收為36.63億元,其中絕大多數來自光伏電池片的銷售收入,該部分收入同比下滑了42.48%。鈞達股份稱,主要是銷售單價及銷量下降所致。
營收幾近腰斬,鈞達股份的盈利表現也不容樂觀。上半年歸母凈利潤為-2.64億元,虧損額同比擴大。《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其計入當期損益的政府補助為2.14億元,占了報告期內非經常性損益項目的大頭,鈞達股份扣非歸母凈利潤虧損4.65億元。
鈞達股份是光伏電池行業龍頭之一,不過在半年報中,記者未找到上半年出貨量數據。以2024年來看,其電池產品出貨33.74GW,同比增長12.62%;其中N型電池出貨30.99GW,占比超90%,同比增長50.58%。InfoLink數據顯示,公司電池產品出貨排名全球第三,其中N型電池產品出貨量保持行業領先。
據介紹,2022年底,鈞達股份率先實現N型電池大規模量產,并完成N型電池技術全面升級迭代。公司擁有滁州、淮安兩大N型電池生產基地,合計電池產能規模超40GW。
鈞達股份稱,受過去幾年全球光伏需求高增長、產業鏈各環節規模持續擴張影響,中國光伏產業鏈呈現階段性供需錯配局面。行業自2023年下半年開始進入去產能周期,經過近兩年的市場化出清,目前行業去產能周期已進入后程。
從行業看,目前TOPCon(隧穿氧化物鈍化接觸)電池占據絕對主流,中原證券援引中國光伏行業協會披露的數據,2024年,N型TOPCon電池片市場占比約71.1%,異質結電池片市場占比約3.3%,XBC(各類背接觸)電池片市場占比約5%。
中原證券研報還預計,今年下半年,TOPCon電池市場份額逐步趨穩,BC電池市場份額繼續呈現快速提升趨勢。同時,預計去庫存和去產能仍是光伏行業2025年下半年的主基調,保份額還是保利潤成為企業的“囚徒困境”。市場進入出清深水區。
境外收入翻倍增長,毛利率提升
穿越行業周期陣痛的同時,鈞達股份的出海情況則可圈可點。
上半年,鈞達股份最引人關注的資本動作之一是成功在港股上市。通過港股上市,鈞達股份募集了12.9億港元資金,主要投向高效電池海外產能建設、海外市場拓展及海外銷售運營體系建設、全球研發中心建設以及補充營運資金。
半年報顯示,在境內收入大幅下滑的情況下,鈞達股份境外收入同比增長116.15%,同時境外業務的毛利率達到4.50%,同比增加2.83個百分點。也是因為境外業務的毛利率帶動,鈞達股份上半年光伏電池片毛利率達到1.75%,同比增加近1個百分點。
鈞達股份稱,2025年上半年,公司在亞洲、歐洲、北美、拉丁美洲、澳洲等新興市場進行客戶的持續開拓及認證,不斷構建海外銷售網絡,強化全球客戶服務能力。
此外,鈞達股份還稱,除電池出口業務市場拓展以外,公司持續關注海外其他國家和地區市場的發展狀況,不斷通過技術合作、產能建設、投資合作等多元化模式研究探索,規劃布局海外高效電池產能。上半年,公司與土耳其本土組件客戶正式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需要注意的是,國際貿易環境多變給中國光伏企業走出國門帶來新的挑戰。證券時報報道,多位人士認為,當前階段應關注“走出去”過程中的可持續性議題。在這一過程中,部署本地化的分銷與服務體系、重視與當地合作伙伴的共贏關系,以及積極承擔當地的社會責任被視為主要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