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疊屏市場又陷入了熱鬧與停滯的拉扯。
它看起來足夠熱——8月21日晚7點,榮耀Magic V Flip2系列率先登場;僅隔不到16小時,8月22日早9點,小米集團總裁盧偉冰便緊接著官宣小米七夕款MIX Flip 2鉆石限定版,將于當天10點正式開售。
兩款定位相近、主打七夕消費場景的小折疊新機針尖對麥芒,擠在這短短不過半日的窗口期內先后亮相,顯然互為直接競品。再算上此前賽道第一名華為發布的三折疊、闊折疊等形態,廠商們在折疊屏細分市場攻勢之密集可見一斑。
可數據表明它又有些冷——IDC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折疊屏出貨量雖以917萬臺、同比增長30.8%的數據收官,但四季度250萬臺出貨量卻同比下跌9.6%,結束了此前連續9個季度的高增態勢;IDC分析指出,盡管折疊屏在輕薄、續航、影像、折痕等方面持續進步,但價格高企、質量參差和內部空間限制等先天問題,已讓其在場景拓展和人群滲透上難有突破,因此預判2025年將進入“小年”,廠商策略普遍轉向保守。
2025年進程過半,折疊屏市場波動仍在:一季度出貨284萬臺,同比增長53.1%,止住了上季度的下滑頹勢;但好景不長,二季度出貨量回落至221萬臺,同比降幅擴大至14%,回暖勢頭再度遇阻。整個上半年,中國折疊屏手機出貨量為498萬臺,同比增長12.6%,相較于過去兩年同期102%、94.9%的增速已然明顯放緩。
明面是產品與技術層面持續突破,暗面卻撞上市場增速的忽高忽低,折疊屏爆發的確定性拐點,好像始終未有一個明確的時間。
瓶頸出現了
從核心數據與行業判斷來看,折疊屏增長的底色依然清晰。
金元證券折疊屏相關研報預測,2025年全球折疊屏手機出貨量整體提升的同時,中國市場占比將躍升至31%,成為高端機市場的“第二增長曲線”;資深產業經濟觀察家梁振鵬也向北京商報記者指出,折疊屏作為新興品類仍有增長潛力,只是需要通過技術迭代逐步解決現有問題。
市場整體的增長態勢并未因增速波動而中斷,仍是智能手機領域的重要增長極,但曾經靠形態創新就能快速拉動增量的階段已過,如今細分賽道的增量拓展難度正在加大——即便廠商持續推出新形態、完善產品矩陣,卻難掩部分場景下拉新乏力的問題,暫時性的瓶頸出現了。
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柏文喜向北京商報記者分析稱,當前折疊屏的形態多樣化策略,雖仍在為市場貢獻增長,但“靠新形態吸引全新用戶”的效果已明顯減弱:以小折疊為例,其曾憑借便攜與時尚的核心優勢打開市場。2023年購買三星Galaxy Z Flip5的韓女士就向北京商報記者分享,“當初選小折疊,很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省空間。香奈兒等一些大牌的包越做越小,小折疊能放進小包里,顏值也算是核心加分項,后來使用過程中逐漸發現,多這一道開合的動作,反而感到有些繁瑣”。
折疊概念推廣多年后,其拉新能力和留客能力出現波動不可避免:對至今仍未入手過折疊屏的用戶來說,細分領域包裝多年的“好看+便攜”賣點,似乎不足以完全打動他們去放棄直板機成熟體驗;而對已經買過小折疊的用戶而言,嘗鮮后的復購意愿也十分有限,疊加如今消費電子市場換機周期拉長趨勢,vivo等品牌對小折疊的布局興趣早已有所降溫。
北京商報記者在北京大型商超內的多家頭部手機門店觀察發現,大部分進店顧客,無論最終是否達成購機交易,都會專門走到折疊屏手機的陳列柜前,拿起樣機開合體驗、查看屏幕狀態,表現出明顯的好奇感。但記者通過咨詢部分門店店員了解到,折疊屏的實際成交情況還是遠不及傳統機型,不少顧客體驗后仍會因價格、日常使用便捷性等顧慮,最終選擇更成熟的直板機型。
優化有余、突破不足的現狀,讓細分打法難以觸達更廣泛的大眾用戶,最終導致整體增速承壓。
情緒價值難抵現實麻煩
“好看但不好用”成了不少折疊屏用戶的共同感受。即便廠商持續優化輕薄、耐用等問題,價格、品控、實用性等硬傷,仍讓實用痛點未消的折疊屏難從嘗鮮品變成必需品。
價格是第一道門檻——盡管折疊屏價格正逐步下探。韓女士2023年底入手三星小折疊時,專柜內部折價后仍需5000多元,已接近高端直板機價格區間,但橫向對比便會發現,為了實現“可折疊”的精致形態,用戶在同價位下不得不接受核心配置的妥協,為折疊讓渡體驗的現狀,讓不少人覺得高價其實沒買到同等高端的全面體驗,至少相較于同價位的直板機而言。
這種配置妥協的根源,在于折疊形態對成本與內部空間的擠壓。柏文喜向北京商報記者指出,鉸鏈、柔性屏等核心零部件仍占BOM成本60%以上,規模效應不足、良品率不高等因素限制了降價空間。在有限的成本與內部空間里,廠商只能優先保障“可折疊”的核心形態,進而在電池容量、散熱模塊、鏡頭模組等方面做取舍,最終導致折疊屏拿著高端直板機的價簽,卻難以提供同等價位下的全面配置體驗?!爸髁C型想進一步降價,可能還需一到兩年的時間。”
另一層問題在于,折疊屏手機的實用性很多時候還跟不上形態層面的創新。例如,大折疊在諸多廠商的宣傳口徑中都主打“生產力”,卻始終難突破實用性瓶頸,2020年作為早期用戶入手榮耀折疊屏的媒體人余先生向北京商報記者坦言,當初想靠大折疊替代筆記本辦公,結果鍵盤、系統等細節用起來還是不方便,寫稿反應比電腦慢,最后還是靠手寫,也就分屏看文章時有用,“或許三折疊甚至更多屏幕是個解法,但價格還是太不親民了”;韓女士亦向記者提及,小折疊鏡頭旁邊的外屏,她現在除了刷門禁卡外基本沒用,看微信字太小,還有些App存在兼容問題不支持外屏操作。
艾瑞咨詢調研顯示,約30%的主流應用仍采用簡單拉伸適配方案,導致視頻播放黑邊、游戲畫面畸變等體驗缺陷,多任務分屏功能兼容性不足進一步限制生產力場景發揮。
最后就是老生常談的耐用性問題——余先生向北京商報記者吐槽,折疊屏維修成本極高,外屏摔壞修一次要3000元左右,比直板機貴一倍,備件少、維修渠道也少,大屏和小電池導致的費電也經常需要充電寶;韓女士當初選擇三星的原因之一,正是她在貨比三家后發現三星的內屏展開之后較其他品牌同類型產品明顯更為平整,“折痕兩側屏幕幾乎是一個水平面”,但用了一年多之后,這款小折疊似乎也因鉸鏈磨損而出現了打開后略顯不平整的問題。
供應鏈相關人士向北京商報記者分享稱,折疊屏一些零部件強度隨著尺寸壓縮,研發難度急劇上升,“品控問題是所有折疊屏廠商重點發力的部分,但還需時間和優化工藝才能收斂”。
2026,關鍵之年?
TrendForce最新預測稱,2025年折疊屏手機出貨量將達1980萬部,滲透率約1.6%,與2024年持平。
該機構表示,盡管成長速度較前幾年放緩,但受到技術進步與價格下調帶動,折疊手機逐漸成為中高階市場的技術焦點以及品牌差異化利器。各大廠商正加速布局新品,并積極擴展產品線與價格區間,為2026年可能到來的市場爆發期作準備。
折疊屏的爆發拐點,究竟要等多久尚無定論,但在業內被反復提及2026年這一節點,至少是會出現一個可觀的變量——蘋果來了。
供應鏈消息顯示,蘋果首款折疊屏iPhone或已進入實質性籌備階段,將于2026年下半年正式發布。這款暫名為iPhone Fold的設備將采用三星顯示供應的無折痕柔性OLED面板,配備5.5英寸外屏與7.8英寸內屏的雙屏組合,通過創新的in-cell觸控技術減少屏幕折痕問題。鉸鏈方面,蘋果正在考慮采用液態金屬材料以兼顧輕量與高韌性,中國東莞宜安科技等廠商據稱已具備相關成型能力。
天風國際分析師郭明錤指出,鴻海精密預計于2025年三季度末或四季度啟動量產準備,確保2026年秋季如期上市。
至于這個變量是否能成為可觀的增量,行業更傾向于將其視為推動折疊屏產業成熟的“催化劑”,而非單一的銷量拉動因素。從積極面看,多家機構預測蘋果入局將推動折疊屏手機滲透率增長。
但不確定性仍讓分析人士無法完全樂觀。柏文喜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蘋果的優勢在于其品牌力及生態,有能力將折疊屏這一形態的剛需進一步挖掘,但其他單一指標,如價格、滲透率、局部應用等可能還不足以撬動全局,溫水煮青蛙的模式或將繼續延續;梁振鵬亦向記者提到,如果蘋果折疊屏變成類似Vision Pro那樣的超高端定位,那么短期內的影響會比較有限。
北京商報記者就折疊屏相關問題嘗試與各方取得聯系,截至發稿時尚未得到明確回復。
不可否認的是,頭部玩家入局折疊屏細分,必然會讓行業站在新的十字路口。而產品力,將最終決定折疊屏這一賽道是否向前、如何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