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前7個月固定資產投資名義增速回落至1.6%,但扣除價格因素后實際增長約4%至5%,且投資實物工作量保持穩定。這組數據折射出中國經濟轉型的深層邏輯,顯示出投資結構的系統性優化,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穿透數據表象,投資領域結構優化特征顯著。其一,過去投資講的是“有沒有”,現在講的是“好不好”。前7個月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6.2%,實現較快增長。細看內部結構,傳統制造業改造升級和高端行業投入加大特征尤為鮮明,紡織服裝服飾業、汽車制造業等“老面孔”跑出高增速;航空航天器及設備制造業、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等高端行業同比增速分別達33.9%、16%。
其二,重點領域投資較快增長。“兩重”建設持續推進,為投資增長提供了堅實支撐。大規模設備更新對投資的拉動作用顯著,前7個月設備工器具購置投資同比增長15.2%,占全部投資比重達16.2%,拉動整個投資增長2.2個百分點。這一數據背后,是企業對技術升級和效率提升的迫切需求,通過更新設備,企業能夠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質量,從而增強市場競爭力。
其三,能源綠色轉型投資穩步增加。前7個月,太陽能、風力、核力、水力發電投資合計同比增長21.9%,成為經濟綠色轉型的“壓艙石”。我國積極推動能源結構調整,加大對清潔能源的投資力度。這不僅有助于減少對傳統化石能源的依賴,降低碳排放,還將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筆者認為,我國投資潛力大后勁足。從宏觀層面看,我國在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升級等方面還有巨大提升空間,投資潛力巨大。同時,近3億農業轉移人口正在加快市民化進程,對應的是教育、醫療、養老、保障性住房方面的投資需求。
政策端也在精準發力,以改革激發有效投資,一方面,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優化投資環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另一方面,激活民間資本,通過REITs、產業基金等工具拓寬融資渠道,讓民營企業敢投、愿投、能投。這些政策舉措將助力投資潛力釋放,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持久動力。
展望未來,隨著大規模設備更新、“兩重”建設等政策持續發力,疊加新質生產力培育以及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乘數效應,中國投資有望在結構優化中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書寫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