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張蓓見習記者黃指南深圳報道
長江和記實業有限公司(00001.HK)(下稱"長和")于8月14日發布了2025年度上半年業績報告,并于同日舉行了中期業績分析師發布會。
盡管公司報告基本盈利為113.21億港元,同比增長11%,總收入達2406.63億港元,同比增長3%,然而,反映公司核心盈利能力的EBITDA卻下降了9%,為569.83億港元,顯示出成本壓力與外部挑戰的加劇。
與會分析師向《華夏時報》記者透露,長和主席李澤鉅缺席長和中期業績分析員會議,系其接任以來首次缺席,管理層未說明具體缺席原因。
本期業績報告內容未提及計劃出售海外港口業務的進展,亦未提到巴拿馬港口的營運情況,但長和管理層于業績會上作出回應。
上述分析師轉述經營層表態,(港口交易)在未獲得所有相關監管機構及部門批準前,不會進行任何交易。即使今年內能達成具約束力的新協議,料交割不會在今年內發生。
凈利下滑里的轉身壓力
盡管在收入端表現出穩步增長,整體業績依然受到外部因素的拖累,凸顯出在復雜環境下實現轉型與平衡的艱難挑戰。
上半年財報顯示,長和的零售業務(以屈臣氏為主)增長了8%,港口業務增長了9%,基建和電訊業務分別增長了6%和5%。然而,財務及投資板塊與其他收入下滑10%,直接拖累了整體業績,導致總收入2406.6億港元,僅實現3%的增幅。
深究背后,長和上半年EBITDA下滑的一個關鍵因素是一次性項目所帶來的大額虧損。財報中顯示,集團因英國電訊合并案計提了超過100億港元的虧損,成為負面影響的主要源頭。
根據公告,長和旗下全資子公司長江和記電訊控股(CK Hutchison Group Telecom)與沃達豐(Vodafone)于5月31日正式完成合并,成立新公司Vodafone Three(以下簡稱英國合并事宜)。
《華夏時報》記者了解到,合并后的兩家公司承諾在未來十年內投資110億英鎊,以創建歐洲最先進的5G網絡。初期相當大一部分資金(13億英鎊)將專注于第一年的網絡建設。
此外,預計合并將帶來協同效益,到合并后第五年,每年將實現7億英鎊的成本和資本開支協同效益,并預計該合并將在2029年起,為長和現金流帶來可觀貢獻。
長和集團副主席兼CKHGT執行主席霍建寧此前也對外表示,合并不僅為股東釋放了龐大價值,還讓集團即時回籠了約13億英鎊的凈現金,這無疑將為未來業務發展提供資金支持。
分析師指出,類似于此次英國合并事宜的一次性大額“賬面虧損”,實際上是企業在戰略重組過程中常見的財務調整手段,這類調整通常會暫時影響賬面盈利,但并不影響實際現金流和現金儲備。
分析師進一步強調:“賬面虧損與收益并存的現象,是跨國企業在進行戰略調整時常見的財務操作。企業通過短期會計成本換取長期資本效率,而此次合并便是通過資產優化、股東價值調整,直接為長和帶來了13億英鎊的凈現金回流。”
從整體運營來看,按IFRS 16前基準計算,長和上半年的基本盈利凈額同比增長11%,達到港幣113.62億港元。
這一增幅的背后,是港口、零售和基建板塊的強勁表現,以及長江和記電訊控股的優異業績。除此之外,部分非核心資產的出售(如和黃醫藥)也為該司帶來了可觀的收益。
雖然期內商品價格回落和大規模保養檢修活動影響了長和加拿大西諾沃斯能源公司(Cenovus Energy)的盈利貢獻,但整體業務依然保持穩健增長。
然而,一次性虧損的計提使得公司根據IFRS 16前基準計算的凈利潤同比大幅下降,扣除虧損后,普通股股東應占溢利為4.4億港元。而如果按照后基準計算,扣除一次性虧損的影響,長和的每股盈利僅為0.22港元,相較去年同期下降了92%。
長和短期的凈利下滑不是簡單的企業困境,而是其轉型中的“陣痛”期。
年內恐難完成港口交易
根據分析師透露,長和集團聯席董事總經理黎啟明在業績會上坦言,出售海外港口業務的計劃已引起中國、美國、英國和歐洲多國的關注。
目前,長和正在與財團成員進行深入討論,并計劃邀請中國內地的主要戰略投資者加入財團。
黎啟明指出,“為使交易能夠獲得所有相關監管機構和部門的批準,財團的成員以及交易架構將需要進行變更(新安排)。集團打算預留充分的時間進行相關討論,以達成新安排。”
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柏文喜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長和的港口交易涉及23個國家和43個港口,必須通過中、美、歐、英等多個國家的審查。而歐美對于“關鍵基礎設施”的外資并購日益敏感。
他指出,交易最早由美資貝萊德-TiL財團主導,被質疑“將戰略咽喉賣給美國”,引發政策與社會輿論壓力。目前,獨家磋商期已過仍未獲批,長和需要“重置棋局”以提高通關概率。
“把中資國企納入買方財團,可在歐美審查中弱化‘港資+美資’敏感標簽,形成‘中國方案’以降低阻力。”柏文喜如是說道。
匯生國際資本總裁黃立沖同樣認同降低交易阻力的重要性。他認為,引入內地投資者是為緩解長和港口在出售時所面臨的監管壓力,有助于順利獲得相關批準并穩定交易結構。
他還指出,長和出售港口業務若成功,將改變長和的收入穩定性與全球資產布局;若轉為收縮戰線,可能采取逐步減持、向國企或央企轉讓的路徑。
于業績會中,長和高層則是讓投資者不必擔心,公司的港口業務今年表現非常出色,即使今年內能達成具約束力的新協議,料交割不會在今年內發生。
針對交易周期的拉長,黃立沖認為周期延長意味著監管、估值談判及戰略利益平衡更復雜,短期不必然利空,但對長和后續戰略布局和國際生存環境是一次深度調整。
柏文喜則指出,這是“以時間換空間”的理性選擇,長和現金流充沛,不急于“賤賣”。時間延長不等于風險擴大,反而意味著交易方正與各國監管進行更細致的結構設計,從而提高最終獲批概率。
他強調:“市場已有‘交易成功率上升’而維持增持評級的聲音。把重資產、強周期的港口換成現金,有利于長和集中資源投向5G電訊、零售與醫療健康等輕資產高成長領域。”
上半年財報顯示,港口業務的收益達港幣235.97億元,同比增長9%。這主要得益于鹽田港、上海港及亞洲和中東貨柜碼頭的吞吐量增長了4%,而墨西哥和歐洲港口的倉儲收入則增長了27%。
長和于公告中坦言,盡管整體吞吐量、貨運量及轉運量存在不小增長,但反映到收益段的增長僅有5%,主要由于轉運貨物比例較高,運費較低。
然而,得益于成本管控,港口業務的利潤增速顯著,在IFRS 16后基準下,港口業務的EBITDA港幣87.19億元及EBIT港幣65.08億元,分別較上年同期上升10%及12%。
2025年上半年,長和吞吐量增長4%,達到4,400萬個標準貨柜,其中本地貨物和轉運貨物分別占65%和35%,與上年同期持平。
截至6月末,長和運營著295個泊位,預計下半年泊位數量不會發生變化,因吉贊港口和蘭差彭港口分別新增泊位,而拉斯海瑪和巴士拉港口則因合約變動減少泊位,整體抵消了新增泊位的影響。
長和于公告中預測,盡管全球貿易和消費需求受到貿易爭議和地緣政治風險的影響,港口業務依然有望實現全年盈利增長。隨著亞洲及埃及新設施貨運量的增加以及成本效益的提升,長和預計港口業務將在下半年繼續保持穩定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