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元生物成為科創板第五套標準重啟后首家過會的企業。“首家”的光環,本應在“商業前景”“市場空間”等方面熠熠發光。但令記者不解的是,在面對兩輪審核問詢后的回復材料中,禾元生物出現了蹊蹺的“改口”“縮水”問題——
從首輪問詢回復報告時預測核心產品五年收入超70億元,到二輪問詢回復報告中五年收入僅50余億元,再到最新版招股書中只保留了“銷售快速放量”的表述。
仔細研讀兩份回復報告的落款日期,前后竟然僅僅相差了不到兩個月時間。不到兩個月的時間里,究竟發生了什么?是產品市場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還是企業產能出現了重大問題?亦或是國家政策出現了重大調整?禾元生物在對外公開的招股書、問詢回復報告中,均未對此進行任何解釋。其背后原因,令人費解。
眾所周知,審核問詢是注冊制下交易所履行IPO審核職責的核心工具,問詢回復報告則是IPO審核的重要文件之一。具體來說,交易所通過向IPO企業提出審核問詢并由企業回答問題的方式開展審核工作,本質是通過多輪公開問答迫使發行人充分披露風險并以此判斷發行人是否符合發行條件、上市條件和信息披露要求。IPO公司應及時向相關各方了解真實情況,在期限內以書面方式答復,并保證回復報告中相關信息和資料的真實、準確和完整。
也就是說,問詢回復報告的內容是極其嚴肅、認真的。企業對待審核問詢函,本應秉持真實、客觀、準確的原則,以細致入微的態度斟酌回復的每一個字。但現實是,兩份回復報告的前后“改口”,出入之大令人震驚。
科創板第五套上市標準設置了多元包容的上市條件,即“預計市值不低于人民幣40億元,主要業務或產品需經國家有關部門批準,市場空間大,目前已取得階段性成果。”證監會主席吳清今年6月在2025陸家嘴論壇上也表示,重啟未盈利企業適用科創板第五套標準上市,更加精準服務技術有較大突破、商業前景廣闊、持續研發投入大的優質科技企業。
業內人士指出,科創板第五套上市規則明確了“市場空間大”等清晰要求,“商業前景廣闊”也是應有之義。但在能夠詮釋“市場空間”“商業前景”等內涵的收入預測上,如果出現了“橡皮泥”式的“改口”“縮水”問題,監管層恐怕是不答應的,投資者也是斷然不會買賬的。
而對尚未盈利的禾元生物來說,其核心產品的收入預測信息至關重要,無論是交易所還是投資者都十分關心。這一收入預測的方法,也應該是完整且具備科學性、成體系的。短短兩個月時間內,在外部條件基本一致的情況下,這套體系發生巨大變化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記者研讀公開資料還發現,禾元生物的核心產品面臨需求端持續萎縮、競爭更加激烈、市場接納難三大風險,其商業化預期確實存在較大不確定性。
大家不禁想問,企業“改口”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改口”后的商業化預測數據今后隨著時間的推移是否還會不斷“改口”?這樣一份“縮水”的收入預測數據又是否客觀真實?
總之,科創板第五套標準重啟并非簡單降低門檻,“多元包容”也不等于放低要求。而在回復報告中,擬上市企業或許應該多一點“嚴謹認真”,真正杜絕“信口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