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以來,農業銀行、交通銀行、中國銀行相繼發行多只總損失吸收能力非資本債券(簡稱“TLAC債券”),總額達2000億元。
農業銀行日前宣布,8月1日,農業銀行在銀行間市場成功發行500億元TLAC債券。其中,3+1年期300億元,利率1.85%;5+1年期50億元,利率1.93%;10+1年期150億元,利率2.15%。本期債券充分考慮投資者需求,設置三個期限組合,并設有增發機制。得益于投資者大力支持,本期債券在200億元基礎額度上,用足300億元增發額度,三個期限品種債券均實現增發,最終發行規模500億元,有效提升農業銀行總損失吸收能力。此次發行吸引各類投資者踴躍參與,全場認購規模達基礎發行規模4倍。
6月底,農業銀行也在銀行間市場成功發行300億元TLAC債券,同樣為三期限組合發行。其中,3+1年期150億元,發行利率1.83%;5+1年期30億元,發行利率1.87%;10+1年期120億元,發行利率2.06%。
近期,交通銀行成功發行兩期TLAC債券。6月16日晚間,交通銀行公告稱,經相關監管機構批準,該行在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公開發行“交通銀行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第一期總損失吸收能力非資本債券(債券通)”,并于2025年6月16日發行完畢。本期債券發行總規模為人民幣400億元,分為兩個品種,其中品種一為4年期固定利率債券,發行規模為340億元,票面利率為1.79%,在第3年末附有條件的發行人贖回權;品種二為6年期固定利率債券,發行規模為60億元,票面利率為1.88%,在第5年末附有條件的發行人贖回權。
值得注意的是,交通銀行隨后還成功發行首單“固息+浮息”雙品種TLAC債券。7月21日,交通銀行在銀行間市場成功簿記發行2025年第二期TLAC債券,發行規模300億元,期限為3+1年期,其中固息品種發行規模250億元,票面利率1.78%,全場認購1.83倍;浮息品種發行規模50億元,首期票面利率1.82%,掛鉤基準利率為7天期存款類機構間質押式加權回購利率(DR007)60日均值,全場認購1.42倍。
交通銀行表示,本次發行的浮息TLAC債券為商業銀行首單創新實踐,是交行積極響應監管指導要求,貫徹落實加快多層次債券市場發展的重要舉措。本次浮息TLAC債券基本規模30億元,簿記發行過程中獲得訂單超過70億元,最終在合理的市場化定價上實現50億元發行。參與認購的投資者涵蓋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基金、證券、保險機構等,呈現多元化結構布局,進一步拓寬了浮息債投資者群體。交行作為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本次TLAC債券的發行有助于進一步滿足監管TLAC達標要求,增強風險抵御能力,為建設世界一流銀行集團提供有力支撐。
此外,中國銀行7月10日晚間披露,經相關監管機構批準,該行于7月8日在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總損失吸收能力非資本債券(第一期)(債券通),并于7月10日發行完畢。本期債券為4年期固定利率債券,發行規模為人民幣500億元,票面利率為1.75%,在第3年末附有條件的發行人贖回權。
TLAC債券是指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為滿足總損失吸收能力要求而發行的、具有吸收損失功能、不屬于商業銀行資本的金融債券。去年5月,工商銀行率先發行TLAC債券。2024年全年,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和交通銀行等五家大行共發行TLAC債券12只,規模合計2300億元。
惠譽博華今年5月發布的報告指出,根據監管要求,2022年以前被認定的中國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G-SIBs),需分別在2025年及2028年初分階段滿足外部總損失吸收能力風險加權比率(TLAC/RWA)不低于16%及18%的要求。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農業銀行(四大行)均在2022年前先后被認定為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而交通銀行在2023年被認定為G-SIB,應當自被認定之日起三年內(即2027年前)滿足TLAC第一階段要求。目前四大行已順利按期滿足第一階段TLAC要求,各機構2025年一季度“TLAC/RWA”比例均超過20%的最低要求,其中工商銀行與建設銀行上述指標分別達到21.8%及21.9%,處于四大行中較高水平,而中國銀行及農業銀行同期指標分別為20.7%及20.5%。交通銀行入選G-SIB時間相對較晚,其一季度末“TLAC/RWA”比例為18.7%,水平上較四大行整體存在一定距離,但該行須于2027年前滿足第一階段達標要求,時間上存在較大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