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運輸部規劃研究院近日發布的《2024年度中國海港城市港口經濟發展報告》顯示,2024年,福建沿海地區港口經濟增加值達到7568億元,占到全國海港城市港口經濟總量的11.3%,貢獻度穩居全國前三,僅次于長三角與廣東省。福建省港口經濟對沿海區域GDP的貢獻率高達15.3%,在全國居領先位置。
這是福建向海圖強的生動寫照。從昔日舳艫寥落、深水泊位空白、年吞吐量不足30萬噸的簡陋碼頭,到如今217個萬噸級以上深水泊位星羅棋布、巨輪云集、貨通全球的東南沿海世界級港口群,福建已然邁入“大船大港”時代,驅動八閩大地揚帆遠航。
港通天下
一聲激昂的汽笛劃破長空,“海豐橫濱”輪靠泊海天碼頭,廈門港迎來了全新東南亞航線CPX7的首航。“這填補了廈門港直達菲律賓伊洛伊洛港的航線空白,精準對接了中菲間蓬勃增長的電子產品和消費品出口需求。”海天碼頭操作部經理助理林嘉潁說。
今年以來,廈門港海天碼頭新開通國際班輪航線7條,廈門港全球港口連通性指數高居全球第11位。
“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同樣澎湃。“東方彩虹”輪滿載255標箱泉州制造的紡織原料與日用品,從泉州港石湖作業區起航,駛向越南、泰國。這條新開辟的越南直達航線,為這座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注入了新活力。如今,泉州港航線網絡已通達菲、越、印尼、泰、日等眾多國家。
“絲路海運”平臺作為中國首個以航運為主題的“一帶一路”國際綜合物流服務品牌,2018年誕生于福建,凝聚了港口、航運、物流、貿易等全產業鏈巨頭,核心優勢在于構建了貫穿物流鏈各環節的高效標準體系。
海豐集運廈門分公司市場部經理范協輝說,依托“絲路海運”的高效運作,其廈門—馬尼拉電商快線僅停靠兩港,海運時間壓縮至驚人的2天,效率全球領先。
發展海鐵聯運、多式聯運,提升港口集疏運效率,一直是福建港口關注的重點。“全省25個港區基本實現15分鐘上高速,8個港區開通疏港鐵路支線,有力服務貨物疏港運輸需求。”福建省港航事業發展中心港航規劃處處長何世銘說,“今年以來,福州港可門鐵路支線4至7號泊位段開通運營,廈門遠海碼頭鐵路專用線建成貫通,進一步助力福建海鐵聯運發展。”
以重點港區為心臟,密集的公路、鐵路網絡如同強勁的血管,把從海洋運送而來的物資輸送給內陸的鋼鐵、化工、食品產業,同時將整車、機電、食品罐頭等“中國制造”源源不斷地輸向世界。
福建省港航事業發展中心最新數據顯示,福建全省港口約300條集裝箱班輪航線,每月約2200個航次,通達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60多個港口。
港興產優
福建寧德市三沙灣深處,坐落著天然深水良港——福州港三都澳港區。港區北端,占地約2100畝的上汽集團寧德生產基地格外醒目。基地構建了“智能裝備”“智慧供應鏈”“大數據智腦”三位一體的智能制造體系,年產能達24萬輛,平均每53秒就有一臺新車下線,展現了世界級的智造效率。
這份實力,不僅源于單體工廠,更依托于寧德日益完善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集群。這里匯聚了鋰電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的頭部企業,以及眾多涵蓋內飾、外飾、電池包等關鍵零部件的配套商,擁有沖壓、焊接、涂裝、總裝的完整四大工藝,構成了產業發展的堅實根基。
目光南移,福州港元洪作業區巨輪如織。以元洪投資區為核心,一個食品產業矩陣正在形成,五大主導產品——水產加工、肉類加工、糧油與植物蛋白、熱帶水果及特色農產品、預制菜在此交融碰撞。
緊鄰碼頭,福建豐大冷鏈物流基地如同超級“工業冰箱”,零下65℃至20℃的溫區為遠洋珍饈與異國美味提供堅實的守護。福建豐大集團有限公司執行總經理卞曉麗介紹,目前這里的冷鏈物流基地擁有全國最全的溫區,為園區企業提供遠洋漁獲、進口肉類等生產原材料存儲、加工、交易、物流等服務。
福州港的臨港產業正破浪前行,集聚航運、化工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等海洋經濟領軍企業,價值鏈持續向上游攀升。
福清江陰萬華集團、連江申遠新材料、連江港電儲一體化集群、羅源鋼鐵產業集群等重要項目串聯起充滿活力的臨港經濟帶,支撐著多個百億級乃至千億級產業加速發展。
“全省90%以上大宗貨物和95%外貿進出口貨物通過港口運輸,這是2024年福建省港口經濟增加值名列前茅的重要原因之一。”福建省港航事業發展中心港口與物流處有關負責人表示。
港智高效
今年,廈門港迎來了幾筆大單:120輛“廈門造”大巴運往沙特阿拉伯、1770臺上汽新能源汽車出口英國、55車中歐班列發往滿洲里出境……
智能化升級正悄然重塑港口的運作效率。在港口工作14年的王碧東親歷了這場變革——他從高空吊機實操員轉型為軌道吊遠控操作員,如今只需在控制室握著手柄,便能精準操控數公里外的橋吊裝卸集裝箱。“一鍵裝箱,就像抓娃娃機一樣,效率提升6倍。”王碧東說,這是他以前想象不到的。
穿梭于堆場的無人集卡搭載十余個傳感器,自主避障轉向,實現全天候作業。作為全國首個自主知識產權全自動化碼頭,廈門遠海碼頭已升級為5G全場景智能碼頭,廈門遠海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操作部副經理朱少杰說,僅14號泊位封閉區,每天就可以節省36名司機。
效率提升同樣體現在口岸服務端。數月前,一艘秘魯銅精礦貨輪靠泊廈門現代碼頭,進出口岸申請從三四小時壓縮至幾分鐘,令福建中外運船務代理公司廈門分公司工作人員陳逸倫深感便捷。
257頁申報單據、4小時的通關時間、36小時的滯港時間和結果……之前,廈門每單海運貨物要走很長的路。“傳統模式下,貨代要跑海關、海事、邊檢等各個窗口去申報辦證,每家報關行的桌上都堆積了厚厚一疊等待處理的報關單。”陳逸倫說。
“近年來,我們啟動了數字口岸平臺建設,例如海關查驗環節能讓企業智能分流、免預約、免到場,大幅縮短貨物在碼頭的周轉時間,2024年11月,廈門港船舶平均在港在泊時間位列全球主要港口第一、第三位,預計每年為企業節省成本1.5億元。”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廈門片區管理委員會政策法規局局長鄧光雄說。
這類解決企業難點痛點的制度創新,廈門自貿片區還有不少。
近年來,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為代表的“新三樣”成為福建外貿的新增長極。但由于國際規則適用性存在爭議,鋰電池“出海難”問題突出。
“鋰電池本身的熱失控、電化學反應風險給港口堆存和海上運輸帶來極大考驗。加上產品迭代更新快等問題,2022年該產品在鐵路和航空運輸領域遭遇禁運,海運方面也面臨沒有港口和船東敢接的困境。”廈門海事局危管防污處三級主任科員陳旭說。
2024年,廈門海事局聯合廈門自貿片區管委會、廈門港口管理局出臺全國首個針對集裝箱式鋰電池儲能系統的海上安全運輸指南,彌補了當前國際海運規則關于儲能集裝箱海運安全標準的部分空白。
“廈門夏季溫度高,鋰電池對溫度敏感、對安全性要求高,為此我們率先建設了三個港區冷危貨物堆場,設計年通過能力超過10萬標箱,規模體量和通過能力在國內港口中均處于領先地位。”朱少杰說。
在一項項創新舉措的助推下,廈門港愈發受到國際的認可。今年1至5月,廈門港完成集裝箱吞吐量490.97萬標箱,同比增長2.52%。貿易伙伴遍布五大洲239個國家和地區,并在口岸集裝箱跨境貿易營商環境測評中榮獲最高星級。
“未來,我們將深化港產城融合,加快推進港航貿一體化發展,為福建高質量發展超越和新時代海上福建建設注入更強動能。”福建省港航事業發展中心副主任于銳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