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元機器人的對外擴張戰略再落一子。4月底,智元和藍思科技(300433.SZ)合資成立新公司的消息釋出。二者共同運營的湖南具身智能創新中心,亦將在5月投入運營。
據南都記者不完全統計,從2024年7月至今,智元至少出資設立了8家合資公司——不少合資方為上市企業。此外,智元投資了6家具身智能產業鏈公司,其中一半是剛成立一年左右的初創企業,另有2家為上市企業控股的子公司。
“生態打法”,是外界及智元自身給出的共同描述?!爸窃拖褚凰液侥?,其他孵化出的公司是航母戰斗群的一部分?!痹诰呱碇悄芄拘呛D聯合創始人許華哲看來,“這樣做不像是一家傳統初創公司。”
綜合多位業內人士的分析,智元推行“生態打法”有三重基礎:其一,先天條件足,這與智元創業團隊的華為出身背景有一定關系;其二,“家底”殷實,智元成立兩年多時間內火速完成8輪融資,資金鏈暫時安全;其三,人形機器人市場尚不成熟,將上下游、地方政府“捆綁”,既能做大業務基本盤、催熟產業鏈,也為公司穿越周期提供依靠。
“生態打法”綁定了誰?
根據梳理,智元“生態打法”的模式可細分為三類:出資組建合資公司、投資具身智能機器人上下游公司、技術和業務合作。
從2024年11月至今,智元和合作伙伴已注冊完成7家合資公司,另有1家和大豐實業(603081.SH)共建的合資公司尚未落地。
按照公開披露的信息,這8家合資公司將負責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鏈的上中下游工作。
上游聚焦機器人零部件開發,如智元、藍思科技、長沙經濟技術開發集團有限公司三方合資組建的湖南智啟未來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智啟未來”),主要開展機器人頭部、手臂總成、靈巧手等關鍵技術和核心部件的開發。藍思科技從事智能終端精密制造,總部位于長沙。
中游著手機器人本體生產銷售,如智元、均普智能(688306.SH)共同設立的寧波普智未來機器人有限公司(下稱“普智機器人”),將成為寧波首家聚焦具身智能機器人本體生產、銷售的企業。官方信息顯示,普智機器人第一期機器人生產線占地約2000平方米,預計年產能可達1000臺。
下游推動機器人商業化落地,如智元和和大豐實業籌建中的合資公司,主要從事匹配文娛體旅商場景需求的人形機器人項目開發,并實現商業化落地。大豐實業的既有業務便提供文體旅創新科技服務。又如智元和軟通動力(301236.SZ)合資共建的江蘇軟通天擎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面向3C制造、交互服務等場景的落地等相關業務。
就合資方身份背景而言,6家合資公司是智元與上市公司出資設立。這包括大豐實業、藍思科技、均普智能、軟通動力、東陽光(600673.SH)、富臨精工(300432.SZ)。東陽光的業務覆蓋電子新材料、生物醫藥和健康養生三大行業。富臨精工從事汽車發動機零部件、新能源汽車智能電控和新能源鋰電正極材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
此外,智元和廣州立景創新科技有限公司(下稱“立景創新”)合資成立了廣州立智感知科技有限公司,而立景創新與精密制造龍頭企業立訊精密(002475. SZ)關系密切——立景創新實控人王來喜,是立訊精密創始人王來春的胞弟。余下一家合資企業陜西智萊特具身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由智元與國資背景的陜西法士特汽車傳動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等出資設立。
合資方被賦予和智元進行能力互補、資源整合的角色。例如,智啟未來意在整合藍思科技的精密制造能力與智元的AI算法優勢;東陽光則利用其多元的生產應用場景,為智能機器人提供行業數據支撐。
一些合資方自身亦有進軍人形機器人賽道,開拓下一增長曲線的訴求。在和智元成立合資公司前,藍思科技已經在參與智元具身機器人關節模組、控制器、夾爪等核心部件的生產組裝與測試控制。富臨精工業則在機器人關鍵硬件智能電關節上布局了預研產業,整合減速器、智能控制及電機技術,拓展諧波減速器和行星減速器的電關節產品。
做大產業生態不只靠合資孵化,智元也增資入股了6家具身智能上下游企業。2025年3月和4月,智元相繼注資的浙江希爾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希爾機器人”)、蘇州靈猴機器人有限公司(下稱“靈猴機器人”),分別是臥龍電驅(600580.SH)和博眾精工(688097.SH)旗下子公司。希爾機器人研發生產工業機器人,而靈猴機器人是一家工業自動化零部件供應商。
其余4家被投公司——千覺機器人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北京靈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江蘇富興電機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數字華夏(深圳)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數字華夏”),依次涉及機器人觸覺感知、具身智能模型、電機制造、人形機器人整機研發應用。
據南都去年8月報道,數字華夏推出的仿人臉“夏瀾”人形機器人,其頸部以上部分由公司自行研發,頸部以下部分的肢體則和智元聯合開發。南都記者了解到,目前數字華夏主要向智元采購金屬骨架。
智元構建起來的生態圈內,一些非股權投資性質的合作項目也密集公布。據不完全統計,智元已和均勝電子(600699.SH)、豪森智能(688529.SH)、庫帕思、階躍星辰、珠海華發集團、北電數智、科大訊飛等建立產業合作關系。這些合作方背景多元,涵蓋智能汽車技術、數據語料、智能生產線集成、大模型、算力等領域。
不斷對外擴張的背后,智元或出資設立的合資公司亦承擔起地方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中心的建設運營工作。
具體而言,普智機器人負責運營寧波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中心;湖南具身智能創新中心則由智元和藍思科技二者運營管理;智元、東陽光還與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共同簽訂協議,籌建一家華中地區的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珠海具身智能創新中心由智元和珠海龍頭國企華發集團牽頭設立。全國各地涌現的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中心,一般承擔技術產品研發和地方產業培育的職能。
這份生態圈名單上出現的公司,有4家同時作為智元的投資方。立景創新、軟通動力參與了智元A系列輪融資,臥龍電驅和華發集團則是B輪融資的跟投方。
值得一提的是,藍思科技、均普智能、富臨精工、立景創新、軟通動力、博眾精工等,均為華為生態鏈上的企業。
初創公司做“鏈主”何以煉成?
和其他具身智能初創公司相比,智元“高舉高打”的勢頭格外醒目。智元機器人聯合創始人、CTO彭志輝此前與《晚點》訪談時提到,獲勝概率最高的方法是“高舉高打”,用一種運營大公司、操大盤的方式創業。
一位具身智能賽道的創投人認為,智元試圖占據類似于車企主機廠的位置,做主導供應鏈的“鏈主”。
剛成立2年多,智元這家初創公司何以聯動眾多上下游,快速變成“鏈主”型企業?
在一位智元生態圈企業的人士眼中,智元有華為那套玩法的影子,“自己做好核心產品,應用和生態交給伙伴”。他解釋稱,例如華為的計算部門專注于研發鯤鵬(通用計算)和昇騰(AI計算)算力芯片,而把算力芯片交給整機廠商合作伙伴組成服務器去售賣。
今年3月之前,外界所知的智元與華為的聯系,僅停留于“稚暉君”彭志輝此前在華為從事昇騰AI芯片和AI算法研發。3月20日,智元變更法定代表人的舉動,讓智元創業團隊的華為背景更為清晰。作為接替法定代表人的鄧泰華,目前擔任智元的董事長兼CEO,曾任華為公司高級副總裁、計算產品線原總裁。兩位知情人士透露,鄧泰華實際上在智元創立之初就已加入。
多位受訪者分析,智元通過融資積累起的殷實“家底”,以及對融資前景的樂觀預期,也為操大盤提供了基石。一位清華系具身智能公司人士坦言:“智元不是普通的創業公司,他們融了很多錢。首先你得有足夠的資金,不然沒法支撐去做這件事情?!?/p>
智元甫一誕生便是熱門投資標的。截至3月下旬完成的B輪融資,智元已完成8筆融資,僅A輪融資就融了6次,目前還在以150億元的估值尋求新一輪融資。若用估值衡量,除了宇樹科技,智元已將其他創業公司甩在身后。去年8月,藍馳創投合伙人曹巍向南都等媒體透露,智元賬上至少有超過10億元以上的資金儲備。
近期一次對話中,智元機器人合伙人、具身業務部總裁、研究院執行院長姚卯青流露出對融資前景的樂觀:“我們一直在一個想融隨時可以融的狀態,有三年的錢也夠了,沒必要去稀釋自己的股份。”不過,不少業內聲音表達了對智元融資雖多但“燒錢”快的擔憂。
“生態打法”具備可行性之外,還有必要性。一位從事機器人賽道投資的創投機構投資總監指出,人形機器人公司當前的產品遠未成熟,不足以讓客戶買單,但又不得不驅使產業往前發展,才能推動產品落地,形成迭代循環。此種局面下,把本體公司和上下游、地方政府綁定在一起,可以催熟具身智能機器人的產業鏈。而且,只能由機器人本體廠商承擔“鏈主”角色,上游的零部件公司的能力不足以把產業的盤子做大。
在這位投資總監看來,智元塑造“鏈主”角色,某種程度上找到了讓自身持續留在“牌桌”的依靠。當上下游和地方政府都被綁定進來,它們不可能讓“鏈主”輕易倒閉,否則給各方利益帶來的損失太大。“只要夠公司活得更久,就有機會勝出”。
然而,該投資總監提醒,與眾多合資方組建公司,也有潛在風險,或許會讓公司的研發動作變形。不同合資公司的訴求或有差異,作為“鏈主”的機器人本體公司可能不得不迎合部分客戶的一些噱頭去開展業務,而非考慮真正的市場需求,從而拖慢公司技術迭代的節奏?!袄娣綘砍兜锰?,有可能喪失要做好產品的初心”。
前述具身智能賽道的創投人指出,智元的“生態打法”有重復投入的嫌疑。智元既自研零部件、具身智能模型和本體,但又對外投資這些領域,也許會帶來精力不集中的問題。
上述清華系具身智能公司人士認為,目前尚難以評價這些“高舉高打”的聲勢,究竟是為了明面上比較虛的訴求,還是真正想踏踏實實地做出成效,“隨著時間的推移,就會越來越清楚到底是怎么一個打法”。
與智元相比,一些創業公司的風格明顯更保守。許華哲此前向南都記者表示,星海圖創業團隊有過自動駕駛行業穿越周期的經驗,看到過風口遇冷,很多明星公司立刻倒下的先例。所以,在“廣積糧”的同時,星海圖不會大手大腳地花錢,不會立刻把攤子鋪得很大。“這是一種底線思維,是為了穿越周期,隨時準備過冬”。
前述投資總監認為,“生態打法”對于創業公司并非必選項,能否留在“牌桌”最終取決于公司的產品和技術。如果公司在融到充足資金的基礎上,從深耕某幾個特定場景起步,扎實地打磨能商業化的產品,讓故事能繼續講下去,依然會有投資機構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