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億規模企業數量持續增長、重大科技創新成果層出不窮、結構調整持續優化……
9月15日,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在北京舉辦新聞發布會,向社會發布了“2025中國企業500強”榜單。榜單顯示,面對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中國企業砥礪奮進、迎難而上,在規模總量保持增長的基礎上,經濟效益持續改善,領跑動能不斷增強,企業“含金量”穩步提升,折射出中國經濟的活力和韌性。
企業發展有質有量
企業是高質量發展的微觀基礎。“十四五”時期,以中國企業500強為代表的大企業,勇毅應對挑戰,努力攻堅克難,在主動服務和深度融入新發展格局的同時,始終保持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
“中國大企業充分發揮比較優勢,牢牢把握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帶來的歷史性機遇,在轉型中創新發展,在創新中發展轉型,在做強做優做大的道路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這大大增強了我們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信心和底氣。”中國企業聯合會副秘書長郝玉峰說。
看營收,整體規模再上新階。與“十三五”時期末相比,中國企業500強營業收入從89.83萬億元增長到110.15萬億元,增長22.62%,邁上110萬億元新臺階;資產總額從343.58萬億元增長到460.85萬億元,增長34.13%。同一時期,世界500強企業的營業收入增長31.68%;千億規模企業從222家增加至267家,中國企業的家底越來越厚實。
看投入,創新發展蔚然成風。“十四五”時期以來,中國企業500強實際填報企業的研發投入從13066億元增加到17287億元,增長32.30%;平均研發強度從1.77%增加到1.95%,創下歷史新高。同時,發明專利從59.46萬件增加到103.96萬件;累計參與標準制定從6.90萬項增加到9.14萬項。如今的中國企業,在造船、機器人、電動汽車、太陽能、無人機、人工智能等領域處于領先水平。
看發展,結構調整持續優化。制造業、服務業和其他行業三大門類企業發展齊頭并進,“2025中國企業500強”中三大門類企業對營收總額的貢獻率分別為40.48%、40.29%和19.23%,不同類型企業實現協調發展。與“十三五”時期末相比,先進制造業入圍企業數量增加,新能源設備制造、動力和儲能電池、通信設備及計算機制造、半導體及面板制造等行業入圍企業數量從23家增加到32家。此外,入圍企業地區分布更加均衡,東部地區入圍企業數量從371家減少到362家,減少9家;中部地區入圍企業數量從49家增加到61家,增加12家。一增一減之間,反映出各行業和各區域的發展更加協調。
“我國大企業‘含金量’持續提升,主要源于結構優化、科技創新等多方面的系統演進。”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呂鵬表示,在結構優化方面,大企業積極融入并主導現代產業體系建設,逐步從以往追求規模擴張轉向質量提升與價值鏈攀升;在科技創新方面,大企業持續加大研發投入,成為推動產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的核心力量。
海內外影響力增強
榜單顯示,在今年的中國企業500強中,有39家新入圍或重新入圍企業。其中,汽車及零部件制造、物流及供應鏈企業增加最多,共有6家新入圍的企業;近六成企業的研發強度同比均有所提升;研發強度前10名中,有5家企業來自通信設備制造業……種種跡象表明,隨著中國企業500強中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企業數量持續增加,其頂梁柱作用更加凸顯。
“我國要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參與全球經濟競爭合作,迫切需要造就一大批世界一流企業作支撐。”中國企業聯合會黨委書記、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朱宏任說,大企業作為產業發展的引領者和經營主體中的“關鍵少數”,擔當著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布局未來產業的先行者角色,已成為新質生產力的主要培育者和推動者。
呂鵬認為,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大企業發揮了多重關鍵作用,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促進共同富裕、實現創新驅動的重要力量。首先,大企業通過構建以本土鏈主為核心的產業生態,有效增強了國內大循環的內生動力和可靠性。
其次,大企業積極貫徹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僅可以自主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還通過工業互聯網平臺、開源技術社區等方式,帶動中小企業和制造集群實現整體轉型。
再次,大企業在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履行社會責任方面貢獻顯著,通過因地制宜開展產業投資、技能培訓與就業扶持,大企業幫助地方增強了經濟發展韌性。
此外,在推動綠色發展、引導社會資本投向重點領域等方面,大企業也發揮了“壓艙石”和“風向標”作用,成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上的重要實踐者和引領者。
在國際影響力層面,“中國跨國公司100大及跨國指數分析報告”顯示,2025中國跨國公司100大的海外營業收入為90687億元,海外資產總額為119594億元,海外員工總數為1174708人。“十四五”時期以來,中國跨國公司100大的海外資產、海外營業收入分別增長了29.74%、47.44%。
這些數據背后,是中國大企業深耕國際市場的努力。呂鵬表示,隨著國際競爭格局深刻變化,中國大企業不斷增強全球資源配置能力,通過出口高技術產品、參與國際標準制定、設立海外研發中心等方式,實現從“技術追隨”到“技術并行”甚至“技術引領”的跨越。這不僅大幅提升了企業自身的品牌溢價和競爭力,也為“中國制造”在全球價值鏈中贏得更大話語權。
把握機遇未來可期
在復雜多變的全球經濟格局下,中國大企業站在新的發展十字路口,挑戰與機遇并存。
朱宏任表示,中國大企業要勇當創新驅動的“主引擎”。科技創新是產業升級的核心推力,中國大企業必須加大對基礎研究和關鍵共性技術的長期投入,依托國內豐富的應用場景,加快突破芯片、人工智能算法等關鍵核心技術。同時,還要牽頭搭建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協同創新體系,將規模與人才優勢轉化為產業向價值鏈高端邁進的強大動能。
在培育新質生產力方面,大企業應發揮“主力軍”作用。當前是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期,大企業不僅要改造傳統產業,更需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開拓者。要結合自身資源,加大在生物制造、綠色能源等領域的投資力度,打造新的產業支柱,引領產業體系加速升級。
此外,大企業要做好產業轉型升級的 “排頭兵”。綠色化與數字化是現代產業體系的標志,大企業需將綠色理念貫穿產品全生命周期,引領產業鏈綠色發展。同時,要利用大數據、云計算技術加速自身數字化轉型,通過構建工業互聯網平臺,將數字化能力向上下游中小企業輻射,帶動產業生態實現整體數字化提升。
面對復雜的國際環境,大企業還需擔當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的“壓艙石”。作為產業鏈核心,大企業應憑借市場與技術優勢,聯合產學研用各方力量,打造自主可控的現代化產業生態。積極投身共建“一帶一路”,拓展國際市場,增強國內國際雙循環中我國產業體系的韌性。
“挑戰越是嚴峻,我們越要看到自身獨特的機遇和優勢。”郝玉峰表示,一方面,我國具有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產業體系完備,宏觀政策連續穩定,營商環境持續優化;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數字技術的日趨成熟,為企業轉變生產方式、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大支撐。最根本的是,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也不會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