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近日公布了一批商標侵權典型案例。數據顯示,2024年至今年上半年,全國市場監管部門共查辦商標專利領域違法案件6.1萬件。以政企協作機制作為支撐,由技術手段提供助力,用公正執法維護權威,全國市場監管部門正與企業攜手織就一張嚴密的知識產權保護網,形成共同守護品牌價值的合力。
侵權行為呈現新趨勢
從公布的38起典型案例來看,商標侵權違法行為呈現出鏈條化、跨區域、數字化新趨勢。
在“極米堅果”商標侵權案中,侵權人江西彩影公司不僅委托他人生產投影儀,使用“極米堅果”等侵權標識,還利用數十家關聯公司和被授權方,在國內主流電商平臺大肆銷售侵權商品。
跨區域作案成為侵權新常態。在侵犯“始祖鳥”注冊商標專用權系列案中,違法網絡涉及浙江、四川、福建、廣東、安徽、遼寧、江西、山東、河北9個省份,覆蓋沖鋒衣生產、商標刺繡、包裝印制、吊牌生產、代理銷售的完整鏈條,涉案金額3億余元。
數字化隱蔽交易增加執法難度。多起案例顯示,侵權者利用網絡直播、微信社交平臺等進行推廣,再引流至私域交易,采用虛擬地址和身份信息逃避監管。
“通過公共社交平臺發布商品信息,引流到個人微信號一對一交易侵權產品,是非常隱蔽的售賣侵權產品的違法行為,也是侵權治理的難點。”內蒙古鄂爾多斯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侯永旺介紹,這些侵權商品的發貨地址、退貨地址、收款地址及當事人重要信息均為虛擬,無從下手追查。
政企協作成破題關鍵
面對日益復雜的侵權形勢,市場監管總局推動建立的“守護品牌”政企協作機制發揮出重要作用。該機制的核心是企業主動維護自身商標權益,積極發現并提供涉嫌商標侵權案件線索,依法配合市場監管部門開展證據收集、真假鑒別等工作;市場監管部門及時響應企業訴求,依法查辦案件,并發揮專業優勢,指導企業提升維權能力和打假水平。記者了解到,首批已有60家企業納入該機制。
“單靠政府難以實現精準高效打擊,必須打破信息壁壘,整合資源力量,推動形成政府主導、企業參與、平臺協同、社會支持的共治格局。”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副局長白清元介紹,通過政企協作,企業可發揮其在品牌認知、產品識別、市場反饋等方面的優勢,成為市場監管的“前哨站”和“信息源”,從而實現線索早發現、風險早預警、案件快查處。
政企協作在實踐中取得了顯著成效。例如,極米公司通過向四川省市場監管局舉報,最終在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的統一調度下,成功查處了“極米堅果”侵權案。
“通過這起案件,我們深刻認識到,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絕非企業單打獨斗就能完成,需要企業、執法部門以及各大電商平臺共同努力與協作?!睒O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運營總經理桂文文說。
我國市場監管部門對國內外商標持有人實行平等保護,為外資企業在華發展創造了良好環境。本次公布的案例中,還有對耐克、希爾頓、勞斯萊斯、愛馬仕等外國品牌的保護。
“今年,我們積極配合市場監管總局執法稽查局開展打假行動,共查處售假店鋪175家,查扣近9000件涉及耐克商標的假冒產品。”耐克體育(中國)有限公司大中華區政府及公共事務副總裁馬征認為,政企協作機制對于有效打擊侵權假冒行為具有重要意義。
技術賦能提升執法精度
隨著打擊侵權假冒的力度不斷加大,侵權行為也在更新迭代,更多更新的侵權場景層出不窮,企業面臨的侵權形勢依然嚴峻。
平臺、企業正多措并舉應對侵權挑戰。例如,京東集團通過部署多模態AI模型開展智能攔截,與權利人合作共建侵權動態特征庫與識別模型,實現風險商品的實時監測、精準識別與主動治理;華為公司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品牌保護體系,堅持主動出擊,采取嚴厲打擊措施。
全國市場監管部門積極引入技術手段,推動監管模式從傳統向智慧治理躍升,顯著提升執法效能。
當前,市場監管部門廣泛應用“云端”協查等電子證據固定系統,并融合大數據分析追蹤資金流與物流。例如,在查處“愛馬仕”等一系列大案中,依托數據穿透成功還原犯罪網絡,實現了全鏈條打擊;在“始祖鳥”案中,執法人員發揮行刑銜接機制作用,聯合公安機關利用退貨手機號碼、微信號結合天網工程和人臉識別技術,并對電腦、手機數據取證,落實了當事人的身份信息及實際經營地址,查清了資金往來記錄和物流數據,取得了關鍵證據。
同時,“智慧監管”平臺和圖像識別技術有效破解了虛假身份和地址隱匿問題。例如,在鄂爾多斯商標案中,精準鎖定侵權發生地;在一汽配件案中,通過數字化比對快速固定證據,解決了線上線下一體化侵權場景中“發現難”與“固證難”的痛點。
在政企協作機制守護下,中國品牌正在全球市場上贏得越來越高的信任度和美譽度。監管部門每一次利劍出鞘,查處侵權案件,不僅是對違法者的震懾,更是對創新環境的凈化,為中國品牌走向世界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