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與大數據技術正為千年中醫藥注入全新動能。作為2025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健康衛生服務專題板塊的組成部分,北京同仁堂第三屆中醫大會日前在北京舉行,產學研各界人士齊聚北京,共同擘畫中醫藥現代化發展藍圖。多位專家認為,隨著國家政策強力護航、前沿技術深度賦能,中醫藥產業正迎來“守正創新”與“數智賦能”深度融合的新階段,有望催生萬億級健康產業新動能。
專家稱,發展振興中醫藥,要注重用現代科學解讀中醫藥原理,推動傳統中醫藥和現代科學相結合。今年3月,國務院出臺了《關于提升中藥質量促進中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標志著中藥產業進入品質化升級新階段。
北京市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高路透露,北京市正在加快推進古籍數字化、炮制工藝保護等工作;成立北京數智中醫產業發展研究院,加速推動中醫藥數智化發展;實施北京醫藥健康協同中醫藥高質量研發工程,截至目前已立項75個,推動重點醫藥器械研發項目進入孵化階段。
中國工程院院士田金洲則從臨床實踐角度,提出了中醫藥高質量醫療服務的三大方向,即與重大需求同步、與技術進展同頻、與科學共識同理。以中風治療為例,我國中風致殘率、復發率和病死率居高不下,迫切需要通過中西醫結合的新診療范式突破醫療瓶頸。
目前,田金洲團隊通過整合漢唐醫籍智慧,結合現代影像學驗證,提出了中風新分類方法,準確率達88%,為中醫藥防治中風提供了全新框架。
田金洲表示,南宋醫家“醫風先醫血,血行風自滅”的活血化瘀思想,在現代藥理學中得到了很好印證,銀杏二萜內酯等活血類中藥對改善腦循環具有明確作用,若能與溶栓技術形成互補,有望大幅降低中風致殘率。
當實驗室里的技術突破遇上人工智能浪潮,中醫藥創新正在實現躍遷。前不久,清華大學北京市中醫藥交叉研究所所長李梢展示的“UNIQ系統”(中西醫藥分子網絡“導航系統”)引發關注,該技術突破了傳統的“經驗、試錯”模式,通過解析人體生物分子網絡,實現了全基因組水平的中醫藥機制預測。“我們通過胃癌等研究,驗證了這套系統的價值。”李梢團隊首次在氣虛濕熱人群中發現胃癌“極早期”細胞,使胃癌預警提前10個月且準確率可達85%,并據此研發出防治胃癌的中藥制劑。這種“臨床問題驅動+AI靶向篩選”的研發范式,正在改變中藥新藥的研發路徑。
政策護航與技術賦能的雙重加持下,中醫藥產業邊界加速拓展。國醫大師李佃貴認為,要推動中醫藥與現代醫學深度融合,打造共建共享的“中醫特色+現代科技”新服務模式。另外,在國際合作中,可通過“中醫診所+文化體驗”等模式,讓針灸、推拿等中醫療法惠及全球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