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行業進入深度調整期,高端白酒市場價的下移,一定程度上擠壓了次高端品牌的生存空間。
近期,港股“白酒第一股”珍酒李渡(06979.HK)發布2025年上半年財報,公司營業收入為24.97億元,同比下滑39.6%;股東應占利潤5.75億元,同比減少23.5%;經調整后凈利潤(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計量)6.13億元,同比減少39.8%。
這是珍酒李渡2023年上市后首份營收、凈利雙下滑的中報,公司將其解釋為白酒行業正面臨若干挑戰,白酒消費需求從去年第二季度開始持續下滑。
事實上,這不能完全歸結于“大環境”,目前白酒上市公司半年報均已披露完畢,以貴州茅臺、五糧液為首的高端白酒企業仍維持相對穩健的增長。而珍酒李渡的中報則暴露出其品牌價值相對薄弱、高端化發展乏力等問題。
2019年開始,白酒大佬吳向東先后收購了許多地方酒廠,包括貴州的珍酒和江西的李渡,2021年整合創建珍酒李渡公司。2023年,珍酒李渡正式登陸港交所,成為“港股白酒第一股”“中國醬酒第二股”。
公司目前有珍酒、李渡、湘窖和開口笑四大品牌,但從上半年銷售表現來看,四個品牌可謂全線承壓。
對于核心品牌銷量、噸價、營收的多重下滑,公司將其歸結為白酒消費需求不振,集團為維持健康渠道庫存嚴格控制銷售節奏。
記者注意到,珍酒曾在今年1月發布通知,因產品迭代升級,停止接收珍酒核心單品第三代珍十五產品銷售訂單。
另外,有券商分析認為,茅臺1935、習酒窖藏1988等競品價位下移,對珍酒珍30、珍15等核心產品造成擠壓。這側面反映了珍酒本身品牌力的欠缺。
李渡被看作是集團的“第二增長曲線”,以2024年的收入統計,其為中國第五大兼香白酒品牌。
今年上半年,李渡是四大品牌中營收降幅最小的品牌,實現收入6.11億元,同比減少9.4%;疊加珍酒銷量的大幅下滑,李渡在集團內部營收占比首次提升至24.5%。
這是以價換量的結果。
李渡品牌今年上半年銷量有所增長,但噸價下滑,平均售價僅為34.8萬元/噸,與去年同期的49.2萬元/噸相比下滑超29%。
另外兩個品牌湘窖和開口笑聚焦湖南市場,營收基數一直不大,今年上半年仍有不同程度的收縮。
其中,湘窖營收減少38.7%至2.77億元,開口笑收入減少63.9%至0.81億元,二者在公司營收占比分別為11.1%和3.2%。
在“消費降級”趨勢下,珍酒李渡的高端化難尋。
從產品結構來看,一個顯著的變化正在發生——珍酒李渡的高端產品營收占比為由同期的26.4%收縮至23%,是業績貢獻最小的價格帶;次高端產品占比為39.3%,也較同期的40.7%有所下滑;中端及以下產品占比提升至37.6%。
今年上半年珍酒李渡的毛利率有所提升至59.04%,但這主要并不代表產品結構升級,而是得益于基酒及包裝材料成本優化。相反,旗下四大品牌的毛利率水平均有所下降。
合同負債被視為酒企未來收入的“蓄水池”,是個值得關注的指標,截至上半年末,珍酒李渡的預收客戶款項金額為14.27億元,同比減少18.6%。
可以預見的是,下半年整個白酒行業的趨勢仍將繼續。珍酒李渡在財報中指出,已采取三大方針應對挑戰。
其中最受關注的一點是,公司預計今年6月推出的新品“大珍·珍酒”有望在下半年帶來可觀的銷量貢獻。
這款產品被公司寄予厚望。珍酒李渡董事長吳向東曾明確提出,希望把大珍打造為“第二個飛天茅臺”,下半年絕大部分預算開支會向該產品傾斜。無論是吳向東的個人視頻號、還是公司的公開發布會,大珍都被頻繁提及,已成為今年業內最受關注的新品之一。
大珍定位為次高端醬酒,吳向東在公開場合透露過,該產品團購價定為600元/瓶,對標的是3000元產品的品質。市場認為,大珍的出現有助于彌補珍酒原有產品“珍十五”和“珍三十”之間的價格空缺。
在渠道方面,大珍啟動“萬商聯盟”計劃,希望招募上萬家聯盟商,通過保障收益、嚴格價格管控等方式,與聯盟商構建利益共同體。但財報顯示,珍酒李渡期內經銷商數量有所減少,截至上半年末共有7119家,半年時間少了516家經銷商。
吳向東和珍酒李渡公司都為大珍新品付出了不少努力,而縱觀白酒行業,想成為“第二個飛天茅臺”的產品很多、卻沒有哪個產品真正能做到,茅臺的品牌價值是長期積淀形成的護城河,難以在短時間復刻。
在白酒行業整體下行、珍酒李渡業績承壓的背景下,大珍想要破局并非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