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韓利明
9月10日早間開盤一小時內,圣諾醫藥(02257.HK)股價上漲7.18%至22.1港元/股。回溯近期股價表現,圣諾醫藥9月8日漲幅達22.78%,報18.38港元/股收盤;9月9日股價再次上漲12.19%,最終以20.62港元/股收盤。
在這背后,一則融資公告或成關鍵推手。9月8日,圣諾醫藥公告稱,已與4名認購人訂立協議,按每股12港元的價格認購圣諾醫藥1735.24萬股新股,占擴大后股本的14.16%,凈籌資約2.06億港元用于一般營運資金。
從認購價格看,較圣諾醫藥股份于2025年9月5日(即該等認購協議日期前的最后交易日)在香港聯交所所報的收市價14.97港元/股折讓約19.84%;較股份于緊接最后交易日前最后五個交易日在聯交所所報的平均收市價約11.82港元/股溢價約1.56%。
更為市場關注的是,此次4名認購人中,首要認購人為華熙生物(688363.SH)旗下全資子公司Bloomage Biotechnology (Hong Kong) Limited,認購金額約1.38億港元,配售完成后將持有圣諾醫藥約9.44%的總股本。
作為“醫美三劍客”之一,華熙生物此次跨界押注“核酸藥物第一股”圣諾醫藥,背后的戰略考量備受熱議。對此,華熙生物方面明確表示,公司不僅是財務投資人,更是戰略投資人,后續雙方將探討更多業務層面合作的可能性,體現雙方的長期戰略協同。
非被動應對業績承壓
縱觀華熙生物深耕的醫美賽道,近年來市場需求旺盛且多元,上游產品技術迭代創新與現有產品適應癥擴展,帶來日益豐富的供給,而這也加劇了賽道競爭。尤其在玻尿酸領域,行業競爭態勢進一步升級,包括華熙生物在內的頭部企業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反映在財務數據上,華熙生物今年上半年業績有所承壓,實現營業收入22.61億元,同比下滑19.57%,歸母凈利潤2.21億元,同比下滑35.38%。其中,醫療終端業務實現收入6.73億元,同比下降9.44%;皮膚科學創新轉化業務實現收入9.12億元,同比下降33.97%。
業績承壓的背景下,市場對其此次投資圣諾醫藥的動機多有猜測。對此,華熙生物方面在 9 月 9 日接待投資者調研時直言,公司的短期業績波動主要受行業環境和周期性因素影響,“此次戰略投資圣諾醫藥,并非被動應對,而是公司在充分評估行業趨勢和前沿技術后做出的主動戰略布局。”
具體來看,在業務協同層面,華熙生物方面認為雙方的合作呈現多維互補價值。一方面,華熙生物在透明質酸、麥角硫因等醫藥級原料上的優勢,可與圣諾醫藥的研發項目形成支撐。另一方面,借助圣諾醫藥在RNAi(RNA干擾)技術和PNP(多肽納米顆粒)遞送技術等前沿技術成果,推動小核酸藥物在定向減脂、腫瘤及代謝性疾病等領域的產業化探索。
其中,華熙生物方面著重強調與圣諾醫藥探討STP705定向減脂項目在大中華區的臨床開發與商業合作,加速定向減脂這一具有巨大商業前景的醫美賽道布局,“小核酸RNAi技術和PNP平臺遞送技術等前沿技術成果,通過與華熙生物在透明質酸、糖生物學和細胞生物學方面的研究結合,可孵化新一代具有精準遞送能力的醫美產品,探索衰老干預與組織再生的創新解決方案,進一步拓寬消費醫療場景下的產品矩陣與市場空間。”
在業內看來,2025年醫美行業“量增價跌”的特征愈發明顯,同質化競爭持續加劇,在此背景下,尋找“第二增長曲線”已成為頭部廠商的戰略必答題。而通過入股擁有核心技術平臺與在研藥物管線的生物醫藥公司,既能以相對可控的出資規模實現前沿領域的先行布局,又能保留享受高成長回報的可能性。
對于未來的發展規劃,華熙生物方面也表示將通過持續拓展新管線,打開“醫藥+消費”的協同效應。此次合作不僅能增強科研與產業化協同,更將為未來3-5年乃至更長周期的持續增長奠定基礎。
技術筑壁壘,盈利之路仍漫漫
華熙生物此次戰略押注的圣諾醫藥,成立于2007年,核心業務聚焦以RNAi技術為基礎的新藥開發。
在圣諾醫藥的在研管線中,STP705是核心候選藥物之一,也是華熙生物重點關注的標的。作為一款多靶點siRNA(小分子干擾核糖核酸)療法,目前首要研發方向聚焦腫瘤領域,正推進針對鱗狀細胞原位癌(isSCC)、基底細胞癌(BCC)兩種適應癥的臨床開發。
基于STP705在isSCC試驗中取得的良好臨床觀察結果,圣諾醫藥將這一候選藥物的評估范圍擴展至醫學美容這一全新治療應用領域。在2025年期中報告中,圣諾醫藥透露STP705用于局部減脂的I期臨床研究顯示出極佳的安全性,局部皮膚反應(LSR)極小。
而STP705 之所以能從腫瘤治療領域延伸至局部減脂等醫美場景,核心支撐來自圣諾醫藥PNP遞送平臺。這一平臺也是華熙生物在多輪投資者交流中反復提及的合作亮點,更是雙方后續業務協同的關鍵技術支點。
據圣諾醫藥介紹,PNP平臺采用可生物降解的組氨酸賴氨酸(HK)聚合物,實現siRNA的安全有效遞送。這一經過臨床驗證的平臺擁有全球獨家權益及強大的知識產權組合,可為橫跨腫瘤、纖維化疾病及醫學美容領域的療法開發提供支持。
不過,作為一家創新藥企,圣諾醫藥當前仍面臨商業化與盈利挑戰。該公司于2021年末在港交所上市,截至目前尚未有商業化產品落地,且持續處于虧損狀態。Wind數據顯示,2021年至2024年,圣諾醫藥凈利潤分別虧損5.14億元、6.27億元、5.59億元、3.65億元,盡管虧損幅度呈現持續縮窄趨勢,但距離實現盈利仍需時間。
2025年上半年,圣諾醫藥的盈利壓力仍未緩解,期內凈利潤繼續虧損0.26億元。更為關鍵的是,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流動資產僅為0.14億美元。創新藥研發具有高投入、長周期的特點,圣諾醫藥后續在研管線的臨床推進、潛在商業化產品的市場布局等,均需高度依賴資金支持。
從這一角度看,此次圣諾醫藥獲得包括華熙生物在內的4名認購人合計出資的2.06億港元,或許能成為其突破當前發展瓶頸的重要契機;但從長期來看,其能否借助外部合作實現技術轉化與盈利突破,仍需持續關注后續臨床進展與市場反饋。
對于此次投資標的的未來潛力,華熙生物方面也表示,“本次投資是公司首次涉足小核酸和RNAi技術領域。若市場與技術驗證進一步成熟,不排除通過追加投資、合作開發或BD(商務拓展)引進的方式繼續加碼。”
潛力幾何?
從華熙生物的官方回應中不難捕捉到,此次戰略投資的核心點,一方面是圣諾醫藥旗下用于局部減脂的候選藥物STP705,另一方面是小核酸與RNAi技術這一前沿領域。從行業視角來看,無論是小核酸藥物,還是作為治療方向的減重適應癥,均為當前生物醫藥的熱門賽道,且中國創新藥企在相關領域的布局已獲得國際市場的高度關注。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多位跨國藥企高管處獲悉,跨國藥企常通過收購或合作引進中國創新藥企的資產,來填補自身在相關領域的研發缺口。在技術路徑選擇上,面對全新靶點研發的高風險,跨國藥企更傾向于選擇小分子、大分子或小核酸等技術路徑成熟的平臺;而在關注領域上,除了傳統的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外,代謝領域中的減重方向已成為重點布局范疇。
具體來看,RNAi藥物主要涵蓋小分子干擾核糖核酸(siRNA)、微小 RNA(miRNA)及反義核酸(ASO)等類型。開源證券研報指出,相較于傳統小分子藥物與抗體藥物,小核酸藥物具有候選靶點范圍更廣、研發周期更短、靶向性與特異性更強等特點,行業普遍認為其有望成為繼小分子、抗體藥物之后的第三大藥物類型,賽道發展存在較大潛力。
全球藥企也紛紛通過自建技術平臺、引進外部管線或合作獲取技術平臺等方式,加速在RNAi藥物領域的布局。2024年以來,舶望制藥、瑞博生物等公司小核酸產品實現海外授權交易,根據舶望制藥官網發布信息,公司先后與諾華達成兩次授權交易,交易總額合計近100億美元。
而在減重領域,目前GLP-1靶點在肥胖治療中的價值已獲得廣泛認可。東吳證券研報指出,創新藥GLP-1賽道被顯著低估,博瑞醫藥、聯邦制藥、歌禮制藥、眾生藥業等有望出現多家千億市值公司。2025年上半年替爾泊肽與司美格魯肽合計銷售額突破300億美元,預計全年銷售額約600-650億美元。若按20%復合增長率,2030年GLP-1類藥物市場規模有望突破1500億美元。
不過,隨著越來越多的競爭者進入,減肥藥行業的利潤率可能會被慢慢壓低。但也有券商分析師向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目前 GLP-1 靶點在肥胖治療中的價值已得到廣泛認可,眾多企業圍繞該靶點布局減肥藥賽道,但行業仍存在明顯的臨床未滿足需求,例如防止體重反彈、減少肌肉流失等,“企業應從這些需求出發推進差異化迭代,像口服小分子減肥藥因成本低、使用便利等優勢,目前國內企業已走在全球前沿。”
而在RNA藥物平臺向肥胖癥治療領域的應用探索中,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Wave Life Sciences在今年2月也已宣布啟動WVE-007治療肥胖癥的1期臨床試驗。據悉,WVE-007是一種研究性GalNAc偶聯的siRNA,旨在沉默抑制素βE(INHBE)基因表達,這將誘導脂肪燃燒(脂肪分解)以減輕體重,而不影響肌肉質量。
聚焦此次華熙生物與圣諾醫藥的跨界聯動,是否能真正實現長期共贏,以及小核酸藥物在減重領域的突破能否打破現有格局,仍需持續關注臨床進展與市場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