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報·讀創客戶端記者程茹欣陳燕青
8月28日晚間,中信建投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信建投”)發布2025年半年報。報告期內,該公司營業收入為107.4億元,同比增長19.93%;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為45.09億元,同比增長57.77%。
據公開資料,中信建投成立于2005年,公司注冊于北京,注冊資本77.57億元。2016年12月,中信建投在香港聯交所上市;2018年6月,公司在上交所主板上市。
分業務來看,上半年,中信建投投資銀行業務實現營業收入11.23億元,同比增長12.09%;財富管理業務實現營業收入36.79億元,同比增長29.05%;交易及機構客戶服務業務實現營業收入46.74億元,同比增長29.05%;資產管理業務實現營業收入6.41億元,同比增長2.47%。
其中,在投資銀行業務板塊,中信建投2025年上半年境內股權融資一級市場共發行股權融資項目104家,募集資金6435.77億元;境內債務融資業務共完成主承銷項目2301單,主承銷金額7796.53億元。
中信建投表示,公司建有科學合理、權責明晰,貫穿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具備戰略前瞻性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與合規管理體系。公司為國內證券行業首批6家并表監管試點企業之一,也是首批監管白名單企業之一。審慎穩健、行業領先的風控與合規管理機制是公司長期健康發展的強大保障。
然而,數據顯示,近年來,中信建投在合規方面漏洞頻出。
據中國證券業協會官網,中信建投保薦代表人分類名單C(處罰處分類)共27人,保薦代表人分類名單D(暫停業務類)2人,合計近30人,位居所有券商榜首,高于中信、中金等頭部券商。
為何中信建投保薦人被罰數量巨大?是否說明公司投行業務存在較大的問題?深圳商報·讀創客戶端記者向中信建投發去郵件采訪,截至發稿,公司方面尚未回應。
除了投行業務,今年以來,中信建投還曾因衍生品業務、內控管理不完善、中標承銷費引發市場關注等被予以警示或啟動自律調查。
1月10日,北京證監局對中信建投采取責令改正的行政監管措施,指出公司衍生品業務、經紀業務的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內控管理不完善,反映公司合規管理覆蓋不到位。
7月11日,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發布公告,一連對6家主承銷商啟動自律調查,包括中國銀河證券、廣發證券、國泰海通證券、中信建投證券、中信證券五家券商,及興業銀行。交易商協會監測到,在廣發銀行2025—2026年度二級資本債券項目中,前述6家主承銷商中標承銷費引發市場關注。
上述違規行為是否說明中信建投在多項業務方面存在內控不嚴等問題?市場將持續關注其后續整改舉措及長期治理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