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徹底剝離KPGlobal后,特步2025年中報盈利創歷史最佳:持續經營業務收入增長7.1%至68.38億元,凈利同比增21.5%至9.14億元。
然而,光鮮數字難掩隱憂,2025年上半年,特步主品牌收入僅增4.5%,60億元大盤仍靠跑鞋一條腿走路,占比超六成;索康尼雖飆出32%高增速,但7.85億元規模仍不足集團營收12%,155家門店的渠道密度遠未形成“第二曲線”支撐。
下一步,特步集團擬擲4億元,開出400家DTC直營店,決心把零售命脈握在自己手中,但短期利潤侵蝕與運營復雜度同步飆升。
特步已用“減法”換來一張漂亮的成績單,接下來能否用“加法”跑出第二條S曲線,將是市場持續關注的焦點。
“瘦身”后業績再傳捷報
8月18日,特步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特步”)公布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個月之未經審核中期業績。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特步持續經營業務收入增長7.1%至68.38億元;經營溢利增長9.1%至13.05億元;普通股股權持有人應占溢利達人民幣9.14億元,增長21.5%,創歷史新高。
對于業績超預期的表現,招銀國際認為有三大原因:第一,未再錄入K-Swiss和Palladium的虧損;第二,其他收入多于預期;第三,Saucony品牌運營杠桿效果顯著(25年上半年運營利潤率達10%,24年同期僅4%)。
關于第一點原因可以追溯到去年12月,特步在港交所公告宣布完成出售宣布完成出售KPGlobal,于出售事項完成后,KPGlobal集團不再為公司的附屬公司,相關財務數據將不再綜合入賬至集團的賬目。據了解,KPGlobal集團持有蓋世威(K·SWISS)和帕拉丁(Palladium)兩個品牌。
雖然KPGlobal仍為特步集團董事局主席丁水波家族所有,但剝離這兩個品牌的原因是它們未能達到預期表現,拖累了特步國際的整體業績,坊間也將特步的這一動作稱之為“壯士斷臂”。
而在經過一系列的戰略性品牌出售之后,特步集團目前僅保留了三個品牌:特步主品牌、索康尼以及邁樂。
同樣是走多品牌道路,安踏憑借FILA和迪桑特等品牌走出了一條康莊大道,反觀特步,其多品牌之路卻在調整中逐漸收窄。
盡管特步國際在財報中明確將索康尼定位為集團的“第二增長曲線”,但其2025年上半年的實際表現仍顯現出明顯的規模短板。
從收入維度看,索康尼所在的專業運動分部雖實現同比32.5%的增長,收入規模達到7.85億元,但這一體量不足集團總營收的12%,尚未形成足夠的支撐力;從盈利貢獻來看,該分部經營溢利同比大幅增長236.8%,看似增速亮眼,但其絕對值僅為7860萬元,占集團總利潤的比例也僅為6%,盈利貢獻度與“第二增長曲線”的定位仍有差距;另外在線下渠道布局上,截至2025年中,索康尼在中國內地的門店數量僅為155家,渠道覆蓋廣度同樣有待提升。
主品牌增長放緩
即便旗下高端品牌索康尼的市場占比正逐步提升,但特步主品牌的核心定位仍聚焦于中國大眾消費市場,“家門口的運動品牌”這一親民形象已深度滲透消費者心智,且集團在財報中也持續強化“中國跑步第一品牌”的戰略概念。
但從2025年上半年的實際經營數據來看,特步主品牌的增長動能略顯不足:收入僅同比增加4.5%,規模達60.53億元;而2024年中期,特步主品牌同比增速為6.6%,2023年中期則超10%。
但在業內看來,過度依賴鞋類產品,或將帶來多重問題,例如收入增長受限,在戶外運動熱潮下,對比安踏、李寧通過服飾品類拓展收入空間,特步增長天花板明顯;同時,過度聚焦跑者,難以吸引關注穿搭、多場景消費的年輕群體,并不利于品牌破圈,也與行業“全場景運動生活方式”的轉型方向脫節。
伴隨中國零售市場的不斷迭代,特步也在變化。其在財報里指出,將于今年下半年啟動直接面向消費者(DTC)的戰略布局,預計可在零售網絡管理方面取得更大成效。
管理層在電話會議中透露,2025年計劃完成100-200家DTC門店的布局,2026年將進一步拓展至300-400家,相關資本開支預計為4億元人民幣。
不過,轉型過程中的短期挑戰同樣不容忽視。相較于依賴代理商的輕資產運營,DTC模式會顯著增加企業的短期成本壓力,并對企業運營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華西證券在近期的一份研報中提到,短期來看,推進主品牌DTC戰略的投入短期內因為沖回銷售對業績有一定負面影響,但利于與消費者進行更深入和個性化互動、增加品牌忠誠度、提升保留率,利于長期發展。
對此,特步管理層也給出了客觀判斷:盡管短期內DTC模式可能對利潤率產生一定負面影響,但影響幅度有限,且從長期看將推動整體利潤絕對金額的增長,當前的階段性影響屬于戰略推進中的時間差問題。
只是DTC戰略的短期投入尚未轉化為長期收益,鞋類產品單一依賴的風險仍在持續累積,而特步未來是否會通過戰略調整實現品牌轉型,或許仍需時間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