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體兩翼”戰略再顯威力,中工國際(002051.SZ,股價9.34元,市值115.57億元)旗下公司,在文體建筑領域再下一城。
8月17日晚間,中工國際公告披露,公司下屬全資子公司中國中元國際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中元)作為聯合體牽頭人,已于2025年8月15日與商務部國際經濟合作事務局正式簽署了價值4149.18萬元的援蒙古中蒙元首體育中心項目合同。
這一位于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的項目,不僅是中工國際在文體建筑設計與管理領域的又一次重要實踐,更是其“一體兩翼”發展格局下,核心子公司中國中元開拓國際市場的又一戰果。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公布喜訊的同時,中工國際展現出了審慎的態度。公司特別提示,該合同為固定總價合同,利潤存在不確定性;更關鍵的是,合同的最終生效,仍需等待中蒙兩國相關政府部門簽署項目對外實施協議這“臨門一腳”。
文體建筑領域再發力,子公司聯合體拿下蒙古項目
根據中工國際發布的經營合同公告,此次中標的主體是由其兩大下屬全資子公司——中國中元與京興國際工程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京興國際)組成的聯合體。
其中,中國中元作為聯合體的牽頭人,將主要承擔項目的設計、對外協調以及各項技術管理工作,而京興國際則主要負責項目施工管理以及現場的安全、質量、進度和投資控制。這種分工明確的合作模式,旨在充分發揮兩家公司各自的專業優勢,形成合力。
項目合同的交易對方為商務部國際經濟合作事務局,該機構是商務部直屬的負責我國對外援助工作管理事務的事業單位,與中工國際并無關聯關系。
根據合同內容,聯合體的服務范圍涵蓋了從項目前期的勘察設計,到全過程的項目管理,再到后期的技術培訓服務,具體包括專業考察、深化設計、施工監管、竣工驗收及人員培訓等一系列工作,服務期限將從合同簽訂之日一直持續到項目完成竣工驗收和工程結算。
此次中標,被視為中工國際“一體兩翼”發展戰略的又一次成功實踐。根據公司在投資者關系活動中的介紹,中工國際已形成以本部為一體、所屬中國中元和北起院為兩翼的“一體兩翼”發展格局。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中工國際本部利用其遍布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營銷渠道,積極帶動中國中元和北起院打開國際市場。而中國中元一流的咨詢設計能力,特別是在醫療建筑、民用建筑等領域的深厚積累,構成了中工國際在海外市場中的差異化競爭優勢和“殺手锏”。
中工國際坦言項目生效尚存變數
盡管成功簽署合同,但中工國際在公告中以“特別提示”的方式,清晰地向市場揭示了該項目當前面臨的雙重不確定性。
首先是合同的生效風險。中工國際在公告中明確指出,本合同自雙方簽字并加蓋公章之日起僅對雙方具有約束力,其正式生效的前提是“中蒙兩國相關政府部門簽署項目對外實施協議”。
這意味著,在兩國政府層面的協議最終落地之前,該項目的具體執行時間乃至能否最終履行都存在不確定性。因此,在合同正式生效前,該項目不會對公司的經營成果產生實質性影響。
其次是項目利潤的風險。中工國際公告強調,該項目為“固定總價合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研究發現,這種合同模式的特點是總價款在合同中一次性約定,除非出現約定的變更情況,否則合同總價不作調整。這對于承包方而言,意味著需要對項目成本進行極為精準的預估和嚴格的控制,任何超出預算的成本都可能直接侵蝕利潤空間,甚至導致虧損。
值得注意的是,中工國際坦言該項目“利潤存在不確定性”,提醒投資者注意相關投資風險。
盡管存在上述不確定性,但該項目對于中工國際的戰略意義卻不容小覷。對于中工國際而言,成功執行此項目,不僅能進一步強化其子公司中國中元在文體建筑這一細分領域的設計實力和品牌聲譽,更是對其多年來積累的境外項目管理經驗的一次重要檢驗和輸出。
通過此類項目,公司能夠強化其工程管理業務的輸出能力,從傳統的工程總承包向價值鏈前端的設計咨詢和后端的運營管理延伸,這與公司在投資者交流中提到的“推動EPC項目的前伸后延,進一步增強客戶黏性,推動業務可持續增長”的戰略方向高度契合。
因此,盡管合同金額僅占2024年營業總收入的0.34%,但其在鞏固行業地位、輸出管理能力、深化國際合作等方面的戰略價值,或許遠超合同本身的財務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