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以來,多家理財公司加速渠道布局,與多地農商行、農信社密集簽約,代銷版圖向三、四線城市及縣域“下沉”。理財公司“跑馬圈地”背后是三重政策壓力的倒逼:資管新規全面落地、理財牌照審批放緩,以及即將于10月1日實施《商業銀行代理銷售業務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亦稱為“代銷新規”)。尤其是代銷新規的實施將迫使部分中小銀行在不足兩個月內完成從“自營發行”到“代銷轉型”。在中小銀行“退出”理財發行市場的背景下,理財公司獲得了更廣闊的“下沉”市場拓展空間。
長期以來,縣域市場存在“優質產品稀缺、專業服務不足”的痛點。這一市場重構遠非簡單的渠道延伸,而是對縣域銀行合規能力、服務升級與生態構建的一次全面大考。
中小銀行代銷能力迎考
近日,多家理財公司發布了增加代銷合作機構的公告。例如,北銀理財新增浙江衢州衢江農商行、浙江江山農商行為代銷機構;杭銀理財8月1日最新披露的理財產品代理銷售機構名單顯示,增加了包括福建莆田農商行、貴陽農商行等在內的多家銀行;7月底,興銀理財公示了新增的代銷機構,包括廣西鳳山農商行、廣西富川農商行、南丹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等在內的10家農商行或農村信用社。
在理財公司積極拓展代銷渠道的背景下,部分中小銀行的理財代銷業務呈現快速增長態勢。如日前公布2025年半年報的常熟銀行(601128.SH)披露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6月末,該行代銷理財規模72.77億元。這一數據比2024年年末代銷理財規模(49.54億元)增長近50%。
不過,并不是所有中小銀行都具備積極對接理財公司的能力。某城商行零售部門負責人王潤石向《中國經營報》記者透露道,目前理財公司與農商行或農信社合作并沒有形成規模,是因為部分農商行系統對接能力較差,合規體系并不健全,雙方目前的投入產出還不經濟。“從農村金融機構角度看,理財在其整體負債業務中比重不高,短期影響有限,但從長期角度,通過代銷補充產品體系、提升綜合金融服務能力是行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隨著10月1日代銷新規的臨近,倒逼中小銀行加速合規體系升級。《辦法》明確,商業銀行應當對代銷產品實行準入制管理,根據客群類別、客戶風險承受能力和需求等因素,明確代銷產品準入標準,建立并有效實施對代銷產品的盡職調查和審批制度。
王潤石認為,針對代銷新規對產品篩選、合規流程、適當性管理的更嚴格要求,中小銀行應建立“多維度量化準入體系”,核心指標涵蓋代銷機構資質、產品風險透明度、歷史業績穩定性等,同時設立白名單動態調整機制,每季度剔除不合標機構或產品。在合規流程上,構建“全流程合規審核閉環”,產品準入環節實行風控崗與法務崗雙審核,銷售環節通過系統強制校驗匹配性,售后環節定期跟蹤產品風險指標。在適當性管理上,強化客戶經理KYC(Know Your Customer,了解你的客戶)能力培訓,通過情景化溝通精準評估客戶風險承受能力,線上整合征信、社保、消費習慣等數據構建立體畫像,實現風險評級動態更新。分層風險提示機制則確保對保守型客戶重點提示本金損失風險,對進取型客戶強調市場波動風險,讓合規要求落地見效。
業內人士認為,中小銀行在縣域市場立足的核心,在于徹底扭轉思維,即從“產品導向”到“客戶需求導向”的轉向。中國銀行(601988.SH)研究院銀行業與綜合經營團隊主管邵科告訴記者,縣域市場的投資者畫像與一線市場存在一定差異,主要表現為平均收入較低但增長潛力較大,金融資產相對較少且配置單一,主要集中于房產、存款、理財等,股票、基金等權益類資產較少;風險偏好比較保守,縣域投資者平均年齡偏大,以已婚家庭為主,理財的主要目標是保本求穩,可以看作是存款的替代,對產品凈值回撤較為敏感;金融知識相對有限,縣域投資者對金融產品理解不夠深入,主動獲取信息能力較弱,更加依賴熟人推薦以及線下網點。
王潤石認為,中小銀行的核心優勢在于對本地客群的地緣熟悉度,中小銀行應深度洞察本地客群需求,依托線下網點高頻互動優勢,建立客戶需求檔案,如針對中老年客戶,重點記錄其對“本金安全”的強需求;針對小微企業主,關注其“短期高流動性+收益穩定性”的訴求。在此基礎上,外部產品引入“本地化適配”篩選:基于客戶需求檔案,制定外部產品準入標準,拒絕“通用性高但本地適配性差”的產品。例如,對外部固收類產品,優先篩選“底層資產為本地優質企業債”的產品,增強客戶信任;對代銷的公募基金,重點引入“低波動、高分紅”類型,以匹配保守型客戶需求。
專業服務的升級是中小銀行強化黏性的關鍵。王潤石認為,中小銀行將服務從“產品推銷”升級為“全生命周期理財規劃”,比如為客戶提供“家庭資產配置方案”,而非單純推薦某類產品;定期舉辦本地化理財沙龍,強化“區域銀行真心懂本地客戶”的專業形象;同時構建“本地服務+外部產品”的融合生態,通過本地資源賦能外部產品,例如與代銷機構合作開發“嵌入本地服務權益”的產品,讓外部產品與本地客群需求深度綁定。
“從行業角度,希望未來有如同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這樣的平臺鏈接理財公司,中小銀行可以一站式接入,這樣就會大大加速中小銀行代理理財的推廣。”王潤石說。
理財公司深耕縣域藍海
在業內人士看來,縣域市場的藍海誘惑雖大,但理財公司的“下沉”并非盲目擴張,而是一場精準布局的系統工程。從合作伙伴的嚴格篩選,到產品服務的本地化適配,再到長效生態的搭建,每一步都關乎在縣域市場的扎根深度。
在縣域金融機構合作伙伴的篩選上,理財公司有著清晰的“三維坐標”。東方金誠金融業務部高級副總監何小紅認為,首先,從市場覆蓋與客戶資源來看,關注縣域農商行、農信社的網點數量與分布密度、本地客戶基數、客戶結構以及存貸款市場份額等指標。其次,從業務協同與銷售能力來看,關注縣域農商行、農信社是否具備代銷經驗、理財經理團隊規模與專業資質、客戶風險偏好匹配度、線上渠道覆蓋率及活躍度、系統支持能力及數據管理能力等。最后,從風險管理與合規操作來看,關注縣域農商行、農信社監管評級是否達標,是否有相應的風險控制體系,包括理財產品銷售合規流程、聲譽風險應急預案、反欺詐能力,以及若涉及與本地資產合作,需評估底層資產真實性及風控措施、地方債務風險敞口等。同時,可關注縣域農商行、農信社的不良貸款率、凈資產收益率、資本充足率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等基本核心指標。
產品與服務的“縣域基因”改造,是理財公司打開市場的鑰匙。邵科告訴記者,針對縣域市場的特點,理財公司在產品設計方面要更加聚焦于謹慎型和穩健型的固收及“固收+”產品,控制好凈值波動與回撤;簡化、透明化產品結構,使規則更加清晰、容易理解;開發與日常場景更加貼合的主題理財,比如養老、教育、鄉村振興、農業生產等,充分滿足其流動性需求。在代銷策略方面,強化與銀行線下代銷機構的合作,采取務實直接的營銷溝通手段;有效利用生產生活場景和社區活動進行品牌宣傳,利用方言短視頻、案例教學等方式降低理解門檻,并通過顧客推薦機制推動口碑傳播。此外,加強科技賦能,利用大數據、AI等技術提升服務能力、優化風險評估體系,覆蓋更廣泛的客戶。
“縣域市場的投資者風險偏好和投資需求特點是極度厭惡本金損失,核心需求是在保障本金的基礎上實現一定增值,對流動性要求較高,偏愛中短期產品。”何小紅認為,“基于這些特點,理財公司的產品設計核心是絕對收益導向,嚴控波動與回撤,重點開發中低風險等級的凈值型或類固收產品,設計目標明確的持有期產品,避免投資者因短期波動恐慌贖回,同時滿足流動性需求。產品結構應簡單清晰,信息披露要簡化直觀,起購金額低,費率結構簡單有優惠,且可提供豐富的短期限選擇。”
構建差異化生態體系,成為理財公司鎖定長期資金的核心策略。談及理財公司在縣域市場“鏖戰”可能面臨的挑戰,何小紅認為主要是渠道深度綁定與“去依賴化”矛盾、合規成本與盈利模型的剪刀差、金融科技“下沉”的“最后一公里”梗阻以及投資者教育問題。為應對上述挑戰,何小紅建議理財公司可構建融合本地化服務網絡、開放協作平臺、長效信任機制的生態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