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太盟投資集團執行董事長單偉建:我國提振消費信心的基本條件已具備
中國基金報記者吳君吳娟娟
近期,太盟投資集團(PAG Group)聯合創辦人及執行董事長單偉建在接受中國基金報記者專訪時表示,伴隨經濟復蘇、股市回暖,中國居民家庭資產負債表正逐步修復,提振消費信心的基礎條件已初步形成。他建議,此時政府若適度提高增長目標,釋放強有力的信心信號,可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去年9月至今,港股漲幅明顯。單偉建觀察到國際資本正在流入香港市場,他強調暢通的退出機制對吸引海外長期資金至關重要。
太盟投資集團是亞洲另類投資巨頭,其聚焦亞洲市場投資機遇,業務板塊包含私市股權(PE)、房地產、私市信貸(Private Debt)等,最新管理規模達550億美元。
單偉建現任太盟投資集團執行董事長。他曾作為知青在內蒙古戈壁灘務農,后赴美國留學,先后獲得舊金山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經濟學碩士及博士學位,曾任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教授。
單偉建曾在摩根大通、知名另類投資機構TPG等機構擔任高管,并因成功改造深圳發展銀行而聞名。他是全球知名的財經暢銷書中英文版《走出戈壁》《金錢博弈》《金錢風云》以及最新出版的《撥開浮云看中國》的作者。
單偉建觀點:
1.在家庭資產負債表受損、個人財富縮水時,人們不愿消費。但現在樓市基本企穩、股市表現亮眼,居民的家庭資產負債表正逐步修復,提振消費信心的基本條件已具備。
2.在此關鍵時點,如果能夠配合以強有力的政策信號,信心與預期協同發力,有利于將潛在的消費能力轉化為消費行為。
3.對家庭財富感影響最大的因素是房價,政府在穩定房價方面仍有很大作為空間。例如,政府可以先行收購一些滯銷的房產。
4.當前國內市場的“內卷”來自企業資源的“軟約束”,當資源變成“硬約束”時,企業競爭行為會更加理性,才能擺脫虧損搶占市場、惡性競爭的困局,轉而實現盈利。
5.發展科技并成為全球科技中心須具備五個必要條件:一是高等人才的聚集;二是頂級研究機構的設立;三是風險資本的活躍;四是強大的制造業深度加工能力;五是擁有一個龐大的單一市場。
6.中國過去20年在許多基礎科學領域進步飛速,我們不僅擁有大量頂尖人才,而且是全球最大的制造業國家,未來將在基礎科學領域持續突破。
7.從去年9月至今,港股成為全球表現最好的主要市場之一。在此背景下,我關注到很多國際資金正在流入香港市場。只要市場具備賺錢能力,自然會吸引資金流入。
8.長線資金不僅看重投資回報,更注重退出渠道。暢通市場退出機制,對吸引海外長線資金至關重要。
提振消費者信心的基本條件已具備
政府可適度提高增長目標、釋放積極信號
中國基金報:近期,上半年的經濟增長數據出爐,對此如何解讀?
單偉建:2025年全年增長目標設定為5%左右,上半年GDP同比增長5.3%,全年大概率能夠實現既定的目標。這一增速超出部分機構預期,我始終對達成目標充滿信心。
因為我們擁有充足的政策空間,無論是貨幣政策還是財政政策都有余地。在今年剩余時間里,政府完全有能力通過宏觀調控手段來確保預期目標達成。
今年3月我曾撰文建議,增長目標可設定得更高一些,比如6%甚至更高。我認為6%不僅是可實現的,甚至可能比5%更易達成。這一判斷源于一個顯著的經濟現象——過去五年我國家庭存款規模超常規增長,目前總量已達約160萬億元人民幣。對比2024年我國的GDP約135萬億元人民幣,個人存款規模已超越GDP總量。
做一個簡單的測算:如果這部分存款能夠釋放10%,約16萬億元人民幣(折合2.2萬億美元),其刺激效應將遠超傳統政策工具。考慮到存款結構中富裕群體占相當比重,即使按更為保守的5%計算,也有8萬億元人民幣的釋放空間,已經超越了我們所能想象的任何政策刺激規模。
然而,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讓這些個人存款重新釋放出來?
這里存在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雖然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GDP增速為5.3%,表現良好,但居民對經濟增長的感受與之存在落差。我認為,這一現象的癥結在于消費者信心依然不振,預期相對低迷。在這種情況下,居民自然傾向于儲蓄而非消費,存款因此居高不下。
正是基于這一判斷,我認為提振信心、改變預期至關重要。如果政府將經濟增長目標適度上調,市場必將產生強烈反響。因為市場會將此解讀為政府對經濟前景懷有堅定信心,進而帶動市場預期和居民消費意愿的同步轉變,最終促進消費增長。這正是我主張適度提高增長目標的核心邏輯——通過目標設定的信號效應,反而更有利于目標的實現。
中國基金報:中國經濟需要解決諸多問題,信心是癥結所在嗎?
單偉建:信心的提振和預期的改變,需要有堅實的經濟基礎作為支撐,并非政府一句話就能讓老百姓重拾信心。
數據顯示:2015年至2019年間,我國家庭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約8.8%,家庭存款年均增長10.2%,兩者基本保持同步。然而,從2020年至2024年的五年中,情況發生了變化,家庭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降至5.9%,較前五年大幅回落,但家庭存款年均增長卻上升至13.4%,是收入增長的兩倍有余。
這種反常現象的根源在哪里?答案指向家庭資產負債表的深度調整。《2019年中國城鎮居民家庭資產負債情況調查》顯示,中國家庭財富構成呈現鮮明特征:房地產約占總財富的近六成,金融資產(包括股票、債券等)約占20%。過去幾年,尤其在疫情期間,這兩大核心資產板塊均出現不同程度的縮水,由此產生了顯著的負財富效應。
當房價持續下行、股市震蕩下跌時,居民感受到財富的減少,消費意愿自然受到抑制,儲蓄傾向則相應增強。
但是,我們正在見證一個重要的轉折點。以往家庭資產負債表持續縮水的局面正在發生轉變。去年以來,政府相繼出臺了穩定樓市、提振股市及刺激經濟的一系列舉措,比如去年9月24日的政策組合,以及10月至11月間陸續釋放的財政政策信號。此后,房地產市場的企穩跡象日趨明顯,股票市場表現更加亮眼。
在基礎條件逐步改善的背景下,信心與預期的管理變得至關重要。如果缺乏堅實的經濟基礎,單純的心理建設無異于空談。但是,當基本面開始好轉時,政府如果能夠釋放出強烈的信心信號,設定更高的增長目標,將會產生顯著的放大效應。
潛在的消費能力轉化為消費行為
需要信心與預期的協同發力
中國基金報:除了居民財富中的房地產和金融資產企穩,居民收入預期方面的情況如何?
單偉建:收入預期是影響消費行為的關鍵變量,目前不少人對收入前景仍持謹慎態度,這在相當程度上解釋了消費疲弱的現狀。
將時間軸拉長來看,2020年至2024年間,收入年均增長5.9%。而今年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1840元,比上年同期名義增長5.3%。雖然較歷史水平有所回落,但依然維持增長。這個數據或許比我們基于個體感受形成的判斷要樂觀一些。
更值得關注的是,除了工資性收入的增長,政府的轉移支付體系也在發揮重要作用。退休金的穩步提升、對老年群體的各類補貼、消費券等惠民措施,雖然這些轉移支付不直接計入個人收入統計,但實實在在增強了居民的購買力,為消費復蘇提供了有力支撐。
綜合而言,經濟復蘇的基礎條件已經具備。在此關鍵時點,如果能夠配合以強有力的政策信號,其效果或相當顯著。關鍵在于如何將潛在的消費能力轉化為消費行為,這正需要信心與預期的協同發力。
穩定房價是修復家庭資產負債表的關鍵
中國基金報:今年剩余時間,政策應在哪些方向發力?
單偉建:今年上半年,各地政府發放的消費補貼,包括“以舊換新”和消費折扣,對提振消費起到了較大作用。然而,一個經濟體很難依靠消費補貼來增加購買力,從而實現消費增長。
實際上,對家庭財富感影響最大的因素是房價,目前70個城市的房價指數仍在下跌。統計局數據顯示,6月份,一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環比下降0.3%,二、三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環比分別下降0.2%和0.3%,各線城市二手住宅銷售價格環比不同程度下降。
雖然老百姓不關注房地產投資數據,也不關心開發商的房屋銷售情況和資金周轉狀況,但是他們關心周邊小區的房價。目前,房價仍顯疲軟。在這種情況下,房地產缺乏需求,因為所有購房者都傾向于“買漲不買跌”。
1993年至2023年的30年間,我國在城市和城鎮建設的房屋,僅能滿足40%人口的住房需求。我國樓市不存在“絕對過剩”。我國城鎮化率目前約為67%,城鎮常住人口為9.44億人,對房屋的需求依然龐大。如果政府能夠暫時收購滯銷房,這將對穩定房價、實現“止跌企穩”,乃至促使房價緩慢上升,將起到重要作用。
在這種情況下,家庭資產負債表將得到進一步修復,有利于增強居民的財富感,對提升消費有極大幫助。當前,我們并非沒有錢消費,而是有大量閑置資金,但不愿支出。如果居民認為家庭資產負債表正在修復,便會愿意消費。
“內卷”來自企業資源的“軟約束”
當資源變成“硬約束”競爭行為會更加理性
中國基金報:當前“反內卷”引起政府重視。如何看待“內卷”問題,該怎么解決?
單偉建:雖然競爭是市場經濟的必然特征,但是放任無序競爭未必是最佳的資源配置方式。若出現惡性競爭,政府應予以規制,因為它可能導致市場權力過度集中,進而產生壟斷。
目前,惡性競爭相當普遍,即以虧本壓價的方式爭奪市場份額,目的在于淘汰競爭對手,從而獲取更大的市場份額,最終實現提價。然而,目前來看這種目的不僅難以達成,反而會造成物價壓力。
為何中國存在如此強大的“內卷”力量?我認為這與地方政府有很大關系,因為各地政府均會支持本地企業,其關乎當地就業、稅收等。無論企業是否盈利,地方政府都會不遺余力地提供支持。這既是好事,也是問題。好事在于地方政府會支持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問題在于,企業的預算是軟的,需求是無限的,對企業的“軟約束”會導致在拼命壓價、惡性競爭的情況下,部分虧損企業仍能繼續存在。
資源“軟約束”是企業非理性競爭的原因之一。2022年下半年,太盟向愛奇藝投資了逾5億美元。在2023年以前,無論是愛奇藝、騰訊視頻還是優酷等平臺,都未能實現盈利。它們的經營模式是:從資本市場獲取低成本資金,然后以極低的價格搶占市場份額,不以盈利為目的。因此,這些企業連年虧損卻仍能繼續生存,原因在于資金源源不斷。然而,到了2022年,資本市場發生巨變,這些企業難以獲得融資。隨后,它們不約而同地提高了價格,結果都實現了盈利。
結論是:當企業面臨資源“軟約束”時,會傾向于非理性的競爭,虧損搶占市場;但當其資源變為“硬約束”、無法輕易獲取資金時,其行為會更加理性。
中國在基礎科學領域進步迅速
正逐步成為全球科技中心
中國基金報:中美兩國的創新模式有何不同?如何看待近年來中國在基礎科學領域的突破?
單偉建:香港中文大學陳方正教授曾撰寫專著《繼承與叛逆——現代科學為何出現于西方》,分析為何西方人對抽象科學(如數學、天文)一直進行系統性追求,而中國人則更崇尚實用科學,例如《九章算術》和四大發明,均偏向實用性。
西方在基礎科學領域的研究已有數千年的積累。在許多基礎科學領域,我們的進步已經非常迅速。盡管從綜合能力來看,國外的老牌綜合性大學實力依然雄厚,但現在中國許多大學在理工科方面的全球排名已位居前列。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在沃頓商學院任教、研究高科技行業時,曾總結了發展科技并成為全球科技中心所需的五個必要條件:一是高等人才的聚集;二是頂級研究機構的設立;三是風險資本的活躍;四是強大的制造業深度加工能力;五是擁有一個極其龐大的單一市場。
在20世紀80—90年代,全球只有美國同時具備這五個條件,當時美國是全球唯一的科技創新中心。因為美國擁有斯坦福、伯克利、麻省理工學院等知名學府,培養了大量人才,而且美國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單一市場。如今,中國也同時滿足了這五個條件,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制造業國家,我們的制造業增加值占全球的30%。而美國已不具備深度加工和制造能力。
中國不僅擁有頂尖人才,而且人才數量龐大,我們每年有大量理工科學生畢業,因此我們會在基礎科學領域取得持續突破。
國際資本積極流入港股市場
暢通退出渠道對吸引長線資金至關重要
中國基金報:如何吸引更多海外長期資金,進入中國市場?
單偉建:我認為最關鍵的因素在于中國市場能否讓投資者賺錢。若能有可觀回報,資金自然會流入;若難以盈利,資金則不愿進入。
例如,兩年前國際市場曾普遍討論中國是否仍是一個可投資的國家,當時這種言論甚囂塵上。究其原因,彼時股票市場低迷,許多風險投資資金被套牢,無法順利退出。然而,從去年9月至今,港股成為全球表現最好的主要市場之一。在此背景下,我關注到很多國際資金正在流入香港市場。因此,只要市場具備賺錢能力,自然會吸引資金流入。
目前地方政府樂于向企業提供各類優惠政策。然而,我認為中國經濟若要吸引長期投資,不僅要關注在投資方面給予企業優惠,更要確保退出機制的通暢性,這樣才能更有效地吸引更多資金進入。對于太盟這樣專門從事并購的長期投資者而言,退出渠道至關重要。如果一個市場只允許資金進入而缺乏順暢的退出機制,資金便不愿流入。
今年香港市場的首次公開募股(IPO)數量全球第一,遠超美國,規模也很大。目前香港市場是國際資金非常看好的市場。中國企業赴香港市場上市,應盡量減少限制,進一步簡化流程,這對香港市場的發展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