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匯投資研究院金融分析師張正陽表示,繼2024年歐洲央行在經歷高通脹洗禮與多重結構性變革沖擊后,該央行公布自疫情后的最新貨幣政策戰略評估結果。與上次聚焦長期低通脹不同,此次評估直面的是劇烈變化的市場環境,地緣政治沖突頻發、數字化與人工智能迅猛推進、人口結構持續演變、氣候危機迫在眉睫、國際金融體系深刻重塑。這些力量正從根本上改變著歐元區的通脹環境。歐洲央行行長拉加德明確本次評估的核心命題,在于如何在“不透明且不穩定”的新常態下,優化經濟評估框架、政策操作手段與決策機制。
本次評估最為矚目的調整,在于對通脹目標的實質性澄清與強化。聲明開篇即直面現實即通脹率曾出現“大幅且持續的偏離”,凸顯了原有框架的不足。對此,歐洲央行反復強調2%的中期通脹目標具有“對稱性”,對稱性旨在確保政策應對不會因方向不同而有所保留。
另外,將通脹目標設定在“顯著高于0%”的水平(即2%),對保障政策利率在應對負面沖擊時擁有充足“緩沖余地”至關重要。這尤其針對歐元區經濟中普遍存在的名義價格向下困難的現象,即價格難以下調的特性。足夠的緩沖空間是避免經濟跌入“有效利率下限”陷阱的防火墻。歐洲央行一方面強調2%目標為通脹預期提供“明確之錨”,另一方面也展現了務實彈性。為實現中期目標,歐洲央行聲明“愿意容忍短期偏差和政策影響的延遲”,并解釋說明“中期”并非一個刻板的時間框限,政策響應將依據“偏差的原因、程度和持續性”進行動態權衡。
面對劇變的環境,政策利率調整仍被確立為首要工具。但當政策空間受限或需強化政策傳導時,歐洲央行確認將毫不猶豫地動用其他工具,即長期再融資操作、資產購買、負利率以及前瞻性指引;而傳導保護工具等則用于確保政策順暢波及全區域。這些非常規工具仍保留在央行的工具箱中,但其使用將嚴格權衡,即效果與潛在副作用是否相匹配。本次評估最具突破性的進展之一,是歐洲央行將情景分析和敏感度分析正式納入政策決策流程,簡言之便是不再單一依賴最可能路徑的基線預測。當基礎情景指向通脹回歸低位時,同步分析企業定價行為是否可能出現另類情景,這能極大增強政策的前瞻性與韌性。特別是在通脹不確定性的結構性上升時代,此類分析工具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