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經濟新聞聯播】
深圳經濟一季度穩健開局:GDP達8950.49億元,同比增長5.2%
4月28日,深圳市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根據廣東省地區生產總值統一核算結果,2025年一季度,深圳地區生產總值8950.49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2%。深圳經濟運行呈現起步平穩、開局良好態勢,高質量發展向新向好。
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86億元,同比增長7.2%;第二產業增加值2951.44億元,同比增長3.7%;第三產業增加值5994.19億元,同比增長6.0%。
一季度,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2%,增速比1—2月份加快1.6個百分點;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同比下降2.1%,降幅比1—2月份收窄1.1個百分點;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403.17億元,同比增長3.1%,增速比1—2月份加快1.4個百分點;全市進出口總額9901.04億元,同比下降2.8%,降幅比1—2月份收窄7.6個百分點。其中,出口5855.05億元,下降8.7%;進口4045.99億元,增長7.1%;全市金融機構(含外資)本外幣存款余額139685.73億元,同比增長1.8%;金融機構(含外資)本外幣貸款余額98058.95億元,同比增長2.2%;全市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同期上漲0.1%。
深圳以舊換新帶動家電和數碼產品銷售超110億元
今年以來,我市推出汽車報廢更新、置換更新、家電產品以舊換新、數碼產品購新補貼、電動自行車以舊換新等以舊換新政策,組織生產企業、銷售企業、平臺企業、金融機構共同參與,線上線下聯動激發消費潛力。據市商務局最新數據,截至4月21日,全市通過以舊換新帶動汽車銷售3.9萬臺,銷售金額97.7億元;以舊換新帶動家電和數碼產品銷售619.8萬臺,銷售金額117.5億元;電動自行車以舊換新銷售金額1674.1萬元。
與此同時,深圳商務、文旅部門深度聯動,積極推進“商文旅展”消費融合,開展“深圳新型消費季”“深圳跨年新春消費季”等主題系列促消費活動超470場。
深圳核心商圈迎來優化離境退稅政策后首批退稅客人
4月27日,國新辦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優化離境退稅政策擴大入境消費有關情況,離境退稅起退點從500元下調至200元,降低退稅購物門檻。同一天,深圳在全國率先開展離境退稅“一單一包”便利化模式試點,深圳灣萬象城、羅湖萬象城、羅湖金光華廣場三大核心商圈迎來第一批退稅客人。
4月27日,深圳市在全國率先推出離境退稅“一單一包”便利化模式。據了解,我國自2015年起全面推行離境退稅政策,深圳自2016年4月起開始實施離境退稅政策,是全國第6個離境退稅試點城市。2023年12月深圳開通“即買即退”試點服務。
數據顯示,截至4月23日,深圳機場口岸今年入境外國人超23.5萬人次,同比增長54.3%。隨著免簽國家范圍不斷擴大、國際航線新增加密恢復,以及便利來華外籍人員舉措的不斷推出,國內各大城市也將大力爭取入境消費者,“世界工廠店”或可成為深圳入境消費的引流王牌。
前海蛇口自貿片區進出口年均增22%
記者從深圳海關獲悉,2015年,前海蛇口自貿片區掛牌成立。十年來,片區進出口值從首年的712億元躍升至2024年的5367億元,以年均22%的增長率持續攀升。2024年,片區進出口值占廣東自貿試驗區進出口值超七成。2025年第一季度,片區進出口值1270億元,同比增長19.9%。
深圳海關自貿區和特殊區域發展處自貿區業務科副科長王亦多介紹,深圳海關聚焦首創式探索與模式創新,先后完成全國首家香港企業內地海關備案,落地全國首票進口服裝采信通關業務、國內首個機場貨運安檢前置站等系列首發首創,為片區企業營造良好發展環境。
【國內財經新聞】
穩就業穩經濟工具箱上新,多項政策將在二季度落地
面對外部沖擊影響加大,我國將加緊實施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4月25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要不斷完善穩就業穩經濟的政策工具箱。此前4月18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已經研究了穩就業穩經濟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若干舉措。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趙辰昕28日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穩就業穩經濟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若干舉措包括五方面內容:支持就業、穩定外貿、促進消費、積極擴大有效投資、營造穩定發展的良好環境。
趙辰昕表示,我國有豐富的政策儲備和充分的政策空間,將加快實施穩就業穩經濟若干舉措,推動各項政策盡快出臺實施,更加注重提高政策落地效率和實施效果,確保直達群眾和企業;加力推動既定政策落地見效,包括提振消費專項行動、用好今年國家層面5萬億元投資資金、加快設立國家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等。這些政策大部分將在二季度落地,并不斷強化政策取向一致性。
今年“五一”入境游訂單量同比增長173%
近日,隨著入境游日益便利、離境退稅持續加力,來中國“買買買”成為跨境旅游新趨勢。據報道,“五一”入境游訂單量已同比增長173%,不少外國游客帶著大旅行箱來華掃貨。今天,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對此表示,“游在中國”熱度不減,“購在中國”蔚然成風。據統計,去年入境游客總消費達942億美元,增長77.8%。
另外,國家移民管理局28日預測,今年“五一”假期全國口岸日均出入境人員將達215萬人次,較去年同期增長27%。預計出入境客流高峰將主要集中在5月1日和5月5日。
一季度我國黃金市場成交量成交額大幅上漲
中國黃金協會4月28日發布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25年一季度我國黃金產量87.243噸,同比增長1.49%;黃金消費量290.492噸,同比下降5.96%。其中:黃金首飾134.531噸,同比下降26.85%;金條及金幣138.018噸,同比增長29.81%;工業及其他用金17.943噸,同比下降3.84%。與此同時,一季度,我國黃金市場成交量、成交額呈現大幅增長趨勢。
黃金消費同比下降的同時,我國黃金市場成交量、成交額則有所上升。上海黃金交易所全部黃金品種累計成交量雙邊1.60萬噸,同比增長4.57%,成交額雙邊10.70萬億元,同比增長42.85%;上海期貨交易所全部黃金品種累計成交量雙邊5.54萬噸,同比增長91.17%,成交額雙邊30.52萬億元,同比增長143.69%。2025年一季度,國內黃金ETF持倉增長23.47噸,較2024年一季度增倉5.49噸,同比增長327.73%。至3月底,國內黃金ETF持有量為138.21噸。
價格平均降幅超60%第十批國采藥品中選結果相繼落地
近日,陜西、山東、湖南、青海、內蒙古、黑龍江、河南等多地相繼發布通知,正式落地執行國家組織第十批藥品集中采購中選結果。此次集采共涵蓋62種藥品,平均降幅超過60%,降價力度顯著,切實為患者減輕用藥負擔。
以乙肝抗病毒治療藥物為例,恩替卡韋、替諾福韋等藥品集采后,患者年度治療費用從4000元至5000元大幅降至100元至200元;治療多發性骨髓瘤的來那度胺膠囊,專利到期后及時納入集采,每粒(25mg)從約200元降至15元,每月可為患者節約藥費3880元左右,真正實現“用得起好藥”。
據悉,國家第十批藥品集采規模創歷史新高,涉及62個品種、263個品規,是歷次國家組織藥品集中采購之最。中選藥品涵蓋高血壓、糖尿病、腫瘤、心腦血管疾病等病種,涉及阿司匹林腸溶片、艾地骨化醇軟膠囊、青霉素注射劑等多種常用藥品及片劑、膠囊劑、注射劑等多種劑型。
【國際財經新聞】
近六成美國人認為特朗普政策惡化美國經濟
央視記者當地時間4月28日獲悉,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民調機構進行的一項最新民調顯示,59%的民眾認為美國總統特朗普的政策惡化了美國經濟狀況,這一比例較3月份的51%有所上升。
調查還發現,美國人對本國經濟狀況普遍不滿,對白宮新貿易政策缺乏熱情。60%的民眾稱特朗普政策提高了所在社區生活成本,僅12%的民眾認為其政策有助于降低物價。此外,僅有34%的美國人對經濟持樂觀態度,29%的人感到悲觀,37%的人表示擔憂。
美財政部上調二季度舉債規模預期
美國財政部周一表示,預計第二季將凈舉債5140億美元,較2月預估高出3910億美元,主要因當季初現金結余較低,且凈現金流預估較低。財政部在一份聲明中稱,第二季融資預估假定截至6月底現金余額為8,500億美元。若剔除當季初低于預期的現金余額,第二季的借款預估較2月公布的低530億美元。財政部還宣布,預計第三季度將借款5,540億美元,假設9月底現金余額為8,500億美元。
日本米價再創新高,多地出現“半價米”騙局
據新華社電日本農林水產省28日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日本市場上一袋5公斤裝大米均價為4220日元(約合215元人民幣),連續16周創新高。警方通報,該國多地近期頻發“半價米”騙局,導致不少民眾被騙錢財。
農林水產省對日本全國1000多家店鋪米價進行調查,結果顯示,截至20日的一周內,一袋5公斤裝大米均價為4220日元,是去年同期的兩倍多,這也是農林水產省開始統計這一數據以來的最高水平。
按日本媒體說法,最新數據意味著日本政府3月以來拍賣三批儲備米后,米價上漲勢頭仍未得到有效遏制。
在米價持續上漲背景下,一些不法分子以“半價米”為誘餌,趁機騙取錢財。日本警方通報,佐賀縣、熊本縣等地近期接連有民眾報案稱,有人在網絡上謊稱出售低價大米,價格僅為市場價的一半左右。受害者向對方匯款后,卻沒有收到大米,才知被騙。
機構下調英國2025年經濟增長預期至0.8%
英國安永統計俱樂部(EY ITEM Clubs)28日下調英國2025年經濟增長預期至0.8%,2026年的增速被下調至0.9%。
這是安永統計俱樂部(EY ITEM Clubs)最新的春季經濟預測報告中顯示的。在此前的冬季經濟預測中,英國2025年、2026年的經濟增長預期分別是1%和1.6%。
安永表示,盡管2025年年初英國經濟顯示出增長跡象,但全球經濟的疲弱和貿易沖突將顯著影響英國2025年第二、三季度的經濟增長。
【今日交易提示】
新股申購:無
新債申購:無
新股上市:無
新債上市:無
審讀:孫世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