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最“火”的資產,黃金絕對占有一席之地。今年以來,國際金價不斷刷新歷史高點。繼21日站上每盎司3400美元后,現貨黃金22日一度突破每盎司3500美元大關,今年以來累計漲幅已超33%。這一輪黃金價格的飆升,在許多投資者看來已是一場“財富盛宴”。
目前,普通投資者投資黃金的渠道非常多:購買金飾、投資金條、配置黃金ETF、買入銀行積存金、交易黃金期貨等。以金飾為例,不斷走高的金價帶火了黃金回收市場,很多人選擇在此時“出手”將黃金飾品變現。更有自助黃金回收店鋪的負責人說,僅在4月1日至21日,單店的黃金回收量就達1000克。
一直以來,黃金回收市場存在價格不透明、“燒金”套路等亂象,盡管業界已采取措施改進,消費者仍需提高警惕。不僅如此,更有投資者表示自己曾“貸款買金”,這些貸款多數來自銀行,甚至還有人向互聯網平臺申請網貸來買黃金,一旦價格大幅下跌,將可能導致投資本金虧損,甚至無法覆蓋貸款本息。
對普通投資者而言,“貸款買金”屬于高風險行為。根據相關規定,“貸款買金”涉嫌違規,多家銀行在貸款合同中明確禁止資金用于貴金屬投資。例如,江蘇銀行在3月19日就曾發布《關于進一步明確信用卡資金不得用于黃金投資領域的公告》強調,信用卡僅限于持卡人日常消費使用,不得將信用卡資金以任何形式投資于理財領域,包括但不限于黃金等投資性貴金屬、股票、基金等。
近年來,“避險”的黃金具有越來越強的金融屬性,金價走勢與實體供求關系的關聯度已有所降低,更多受到地緣形勢以及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增加的影響。黃金價格上漲的背后,看似是一場“財富盛宴”,實則隱藏著諸多風險,相關部門和金融機構應加強資金監管,規范市場秩序。普通投資者則應避免將“避險”的黃金異化為投機工具,要樹立正確的投資理念,合理配置資產,莫讓“避險”資產成為“風險溫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