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星期二),今日報刊頭條主要內容精華如下:
中國證券報 央行:構建防范化解金融風險長效機制
中國人民銀行網站4月15日消息,央行近日召開2024年金融穩定工作會議。會議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精神,落實中國人民銀行工作會議有關要求,總結2023年金融穩定工作,分析當前金融形勢,安排下一階段工作。會議提出,持續有效防控化解重點領域風險,有力有序有效處置存量風險,遏制增量風險。強化金融穩定保障體系,構建防范化解金融風險長效機制。
上市公司密集發聲 提升競爭力 回報投資者
新“國九條”發布后,多家上市公司迅速組織學習,紛紛表示將堅決貫徹落實新“國九條”相關要求,驅動高質量發展,提升核心競爭力,積極回報投資者。
從嚴監管信號明確 分拆上市更趨理性
國務院《關于加強監管防范風險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從嚴監管分拆上市。中國證券報記者近日梳理發現,企業分拆上市更趨理性,多家公司終止分拆上市,A股分拆上市路徑選擇日益多元化。與此前A股公司熱衷分拆子公司至科創板、創業板等板塊不同,北交所正成為上市公司分拆上市聚集地。相較于其他上市板塊,北交所對于分拆上市的一些中小企業更加包容,“A拆北”或將成為不少企業分拆上市的新選擇。
MLF縮量平價續做 利率下調有空間
中國人民銀行4月15日開展20億元公開市場逆回購操作和1000億元中期借貸便利(MLF)操作,利率均維持不變,為1.80%和2.50%。考慮到4月17日將有1700億元MLF到期,因此,本月MLF操作縮量平價續做。業內專家認為,本月MLF縮量平價續做符合市場預期,后續仍有加量續做空間,同時政策利率也有進一步下調可能。
上海證券報 央行安排下一階段金融穩定工作 完善系統性風險認定機制 強化風險提示和早期預警
會議強調,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特別是防止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務。金融穩定系統要持續深入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精神,做好2024年金融穩定工作。具體來看,要繼續按照“穩定大局、統籌協調、分類施策、精準拆彈”的方針,把握好權和責、快和穩、防和滅的關系,持續有效防控化解重點領域風險;要加強從宏觀視角對金融穩定總體形勢的分析,健全風險監測評估體系,完善系統性風險認定機制,強化風險提示和早期預警;要有力有序有效處置存量風險,進一步健全具有硬約束的風險早期糾正機制,遏制增量風險;要持續完善風險處置機制,強化金融穩定保障體系,構建防范化解金融風險長效機制,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明晰頂層設計 建設與金融強國相匹配的高質量資本市場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加快建設金融強國”,強調“推動我國金融高質量發展”。作為現代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資本市場是建設金融強國的關鍵一環。在邁向金融強國的過程中,離不開發揮資本市場樞紐功能。
多措并舉削減“殼”價值 新“國九條”組合拳扶優限劣
A股公司昂貴的“殼”價值使得大量尋租動機和行為在資本市場滋生,也導致我國企業主動退市的傾向不強。新“國九條”通過支持上市公司之間吸收合并、活躍并購重組市場并推動其聚焦“提高質量、提升投資價值”主線,以及加大對重組上市的監管力度、提高現場檢查覆蓋面,打擊“假重組實炒殼”行為兩方面削減“殼”價值,推動市場篩選優質的上市公司。
可轉債市場發展迎利好 弱資質轉債有望加速出清
分析人士認為,新“國九條”有利于改善市場供求生態并提升投資者信心。對退市機制的重點著墨,短期有利于改善股市供求,長期有利于強化基本面投資導向。“新規還將提升違規交易和違法成本,改善交易環境、降低市場異常波動,以吸引更多資金入市。”華泰證券研究所副所長張繼強說。
證券時報 中國人民銀行召開2024年金融穩定工作會議 持續有效防控化解重點領域風險 遏制增量風險
會議強調,金融穩定系統要繼續按照“穩定大局、統籌協調、分類施策、精準拆彈”的方針,把握好權和責、快和穩、防和滅的關系,持續有效防控化解重點領域風險。要加強從宏觀視角對金融穩定總體形勢的分析,健全風險監測評估體系,完善系統性風險認定機制,強化風險提示和早期預警。要有力有序有效處置存量風險,進一步健全具有硬約束的風險早期糾正機制,遏制增量風險。要持續完善風險處置機制,強化金融穩定保障體系,構建防范化解金融風險長效機制,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上交所持續強化現金分紅監管 督促“鐵公雞”回報投資者
國務院近日印發《關于加強監管防范風險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將強化上市公司現金分紅監管放到了突出位置,強調要更加有效保護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在資本市場新“國九條”出臺兩天后,4月14日晚,上交所再一次出手,向吉林高速下發監管問詢函,要求公司說明貨幣資金余額較高且多年盈利的背景下,連續多年不或少現金分紅的原因及合理性。針對盈利但不分紅的公司,上交所堅決采取監管措施,督促“鐵公雞”審慎評估資金情況,做好分紅工作,牢固樹立回報股東意識。
高息存款“消失”之謎
近期,包括國有大行、股份行在內的多家銀行大額存單開始出現“斷供”。相較于普通定存產品,大額存單不僅有動輒20萬元的高起存點,存款利率也高于其他同期限的定存產品,是銀行的攬儲利器。
4月MLF“量縮價平” 加量續作或在路上
開年以來,央行加大逆周期調節、貨幣政策靠前發力,年初降準操作釋放中長期流動性超1萬億元,確保市場資金面保持平穩。一季度,銀行間7天質押回購加權平均利率(DR007)均值約1.87%,圍繞公開市場操作利率平穩運行。在此背景下,4月份MLF延續上月“量縮價平”續作符合市場機構預期。專家認為,當前資金面保持合理充裕,央行繼續縮量續作MLF,有助于實現市場供需平衡。
證券日報 央行:持續有效防控化解重點領域風險
會議強調,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特別是防止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務。金融穩定系統要持續深入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精神,做好2024年金融穩定工作。要繼續按照“穩定大局、統籌協調、分類施策、精準拆彈”的方針,把握好權和責、快和穩、防和滅的關系,持續有效防控化解重點領域風險。要加強從宏觀視角對金融穩定總體形勢的分析,健全風險監測評估體系,完善系統性風險認定機制,強化風險提示和早期預警。要有力有序有效處置存量風險,進一步健全具有硬約束的風險早期糾正機制,遏制增量風險。要持續完善風險處置機制,強化金融穩定保障體系,構建防范化解金融風險長效機制,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央行連續兩個月縮量平價續作MLF 專家認為政策性降息迫切性不高
從MLF操作利率來看,自2023年8月份由2.65%下調至2.5%后,MLF操作利率至今“按兵不動”。對此,王青認為,4月份MLF操作利率不變,符合市場普遍預期。在2月份全面降準落地、5年期以上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大幅下調,以及一季度經濟延續回升向上態勢背景下,當前實施政策性降息的迫切性不高。另外,近期受美聯儲有望推遲降息等因素影響,美元指數走高,人民幣匯率有一定下行壓力,政策利率保持不動有助于穩匯市。
頂層設計擎畫高質量發展新藍圖 上市公司提質、回報“兩手抓”
接受采訪的上市公司紛紛表示,將積極響應政策要求,緊抓機遇,不斷提升自身質量和競爭力,提高公司投資價值,注重回報投資者,為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以及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作貢獻。
我國旅游業從“快速復蘇”轉向“理性繁榮”
業界普遍認為,2024年我國旅游業的主基調將從“快速復蘇”轉向“理性繁榮”。在此階段,行業如何在一波又一波的旅游消費帶動下促“流量”變“存量”,上市旅企如何把握消費趨勢,對其來說是挑戰,也是機遇。
人民日報 堅持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
堅持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是最高政治原則。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用“八個堅持”集中概括了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的基本要義,其中“堅持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居于首位、具有統領地位。新時代新征程推進金融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金融強國,必須堅持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確保金融工作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
激發各類經營主體的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
經營主體是我國經濟活動的主要參與者、就業機會的主要提供者、技術進步的主要推動者。圍繞“激發各類經營主體活力”,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部署了一系列重點任務:深入實施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全面落實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及配套舉措……政策持續加力,經營主體開足馬力。
經濟日報 金融活水激發換新潛能
經濟日報金觀平發文稱,加大對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的金融支持,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大有可為。以央行新設立的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為例,由于再貸款提供的資金穩定、成本低、期限長,不僅能夠降低經營主體的資金成本,也能有效分散金融機構承擔的風險,從而激發金融機構服務企業尤其是處于初創期、成長期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積極性,撬動更多社會資本投入科技創新領域,加快形成實物工作量。
堅決遏制信披“烏龍”
要遏制信披“烏龍”的出現,必須找準原因,對癥下藥。一方面要建制度堵漏洞。基金公司應進一步完善公司信披管理制度,通過優化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機制,明確嚴格的審查和校對流程,實現多維度把關,確保信息披露流程的規范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還要通過嚴監管塑風氣。監管部門要加大對基金信披違規的懲處力度,切莫讓更正公告成為一種低成本、常態化的糾錯手段。只有通過高額罰款、停止受理基金注冊申請等方式讓涉事公司真正感到“肉疼”,才能讓其意識到信披無小事,從而推動市場形成重視信息披露質量的良好風氣。
21世紀經濟報道 德國總理朔爾茨二度訪華 釋放擴大中德合作新信號
朔爾茨此行不僅有環境、農業、交通3名內閣部長陪同,而且還帶來了一支豪華的經濟代表團,成員包括西門子、寶馬、奔馳等重量級企業的負責人。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中國德國商會處獲悉,此次隨訪的德國企業數量在10-15家。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主任鄭春榮認為,德國企業踴躍報名朔爾茨的訪華團反映了對中國市場的信心,希望借機尋找到更多中國市場的新機遇,除了中德傳統的汽車、醫藥等領域之外,也要探索氫能、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的合作可能性。
“一債難求”仍難解 儲蓄國債再度被“秒殺”
根據財政部官網信息,4月10日起至4月19日,2024年儲蓄國債(電子式)第一期和第二期正式發行,均為固定利率、固定期限品種, 第一期期限為3年,票面年利率為2.38%,最大發行額為225億元;第二期期限為5年,票面年利率為2.5%,最大發行額為225億元,兩期合并最大發行額為450億元。不管是線上還是線下,本期國債一經上市就立刻遭到“秒殺”。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儲蓄國債的此種局面,主要是因為在存款利率不斷下行背景下,國債其實是“類存款”的一種替代,盡管利率較低,儲蓄國債因其安全性和穩定性依然吸引了不少投資者的青睞。
第一財經 技術迭新、政策支持 儲能業期待開放的電力市場
今年“發展新型儲能”首次納入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提高電網對清潔能源的接納、配置和調控能力”。對于儲能的從業者和投資者而言,這意味著健全電力市場機制、完善產品標準等配套支持措施已經“在路上”了。
涉行賄受賄案 昔日明星基金經理淪為被告
4月15日,業內有消息稱,“最近蔡嵩松已經被判刑了”。第一財經記者從天眼查查詢到,確有一則蔡嵩松、曲泉儒等相關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對非國家工作人員行賄罪的開庭公告。該案件已在2024年3月27日在浙江金華市中級人民法院開庭,被告為蔡嵩松、曲泉儒、董博雄。記者求證獲悉,刑案由檢察院提起公訴,該案已庭審結束,下一步等待判決。
經濟參考報 多地“稅電指數”持續回升 折射產業提質
作為研判經濟運行的“晴雨表”,稅務部門與電力部門聯合編制的“稅電指數”逐漸被大眾所熟知。浙江、山東、江西、四川等地最新出爐的數據顯示,一季度“稅電指數”持續走高,且高技術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數據增速更快,顯現地方經濟企穩向好、新動能加快壯大的態勢。
房地產調整優化政策效果漸顯
今年以來,各地“因城施策”,陸續出臺相關房地產調整優化政策。中指研究院監測數據顯示,一季度全國有近90省市(縣)出臺政策超100條,包括取消或放松限購政策、優化公積金貸款政策、階段性取消貸款利率下限等。記者走訪發現,房地產調整優化政策效果漸漸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