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星期三),今日報刊頭條主要內容精華如下:
中國證券報 證監會:重拳整治政商“旋轉門” 嚴懲資本市場行賄行為
證監會3月26日消息,證監會近日召開2024年系統全面從嚴治黨暨紀檢監察工作會議。會議要求,聚焦鏟除資本市場腐敗的土壤和條件縱深推進反腐敗斗爭,深入推進證券發行審核領域腐敗問題專項治理,重拳整治政商“旋轉門”和“逃逸式”辭職腐敗案件,加大對新型腐敗和隱性腐敗的快速處置力度,推動全方位從嚴懲戒資本市場行賄行為,加快構建廉榮貪恥的行業文化。
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 政策醞釀“組合拳”
多個部門有關負責人3月26日在國新辦舉行的近期生產、消費、進出口有關數據及政策情況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前兩個月,我國內外貿運行總體平穩、結構優化,為國民經濟持續回升向好作出積極貢獻。將盡快出臺支持跨境電商發展的實施意見。抓緊研究新一輪穩外貿政策措施。加快推動以大模型為代表的人工智能賦能制造業發展,開展“人工智能+”行動等,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
央企新能源汽車業務專項考核方案呼之欲出
中國證券報記者了解到,針對一汽集團、東風集團、長安汽車三家整車央企新能源汽車業務的專項考核方案有望加快出臺,重大專項加分可抵扣新能源汽車戰略投入期的經營性虧損。隨著考核指標繼續優化,汽車央國企創新轉型活力將進一步激發,在行業內的競爭力及盈利能力有望進一步提升。
期現貨市場“淡季不淡” 豬周期磨底近尾聲
截至2024年1月,國內能繁母豬存欄數已降至4067萬頭,步入此前3700萬頭-4100萬頭的正常保有量區間,豬周期磨底接近尾聲,預示著本輪調整長達三年的養殖行業即將迎來反轉。而聰明的投資者已提前介入,近期股票、期貨市場上養殖板塊量價齊升,成為亮麗的投資風景線。
上海證券報 證監會召開系統全面從嚴治黨暨紀檢監察工作會議
中國證監會3月26日發布消息稱,證監會于近日召開2024年系統全面從嚴治黨暨紀檢監察工作會議。會議分析了證監會系統全面從嚴治黨形勢,部署今年重點任務,通報了證監會系統近年來查處的重點違紀違法案例,以身邊的反面教材開展廉政教育。
三部門透露新一輪穩增長舉措 有信心推動經濟持續向好
研究新一輪穩外貿政策措施、持續規范進出口環節收費行為、開展“人工智能+”行動……在3月26日舉行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商務部副部長郭婷婷,海關總署副署長王令浚,工業和信息化部新聞發言人、總工程師趙志國介紹了近期生產、消費、進出口有關數據,并透露了新一輪穩增長舉措。
搶占建倉先機 3月以來已有21只基金提前結束募集
進入3月以來,上證綜指在3000點上方橫盤震蕩,投資者情緒有所好轉,在市場依然處于低位的情況下,機構在加快布局進度。從基金發行情況看,為了搶占建倉時機,僅3月以來,就有21只權益類基金提前結束募集。從近期機構倉位看,公募倉位保持高位,私募倉位則持續提升。
業績屢破紀錄 更大手筆分紅 加速布局AI 三大電信運營商2023年“答卷”含金量足
中國電信3月26日晚披露2023年年報,至此,三大電信運營商2023年年報悉數發布完畢。過去一年,三大運營商經營業績亮點頻出,中國移動營收首次突破萬億元、中國電信核心業務收入連續11年保持增長、中國聯通利潤總額連續7年實現雙位數提升。
證券時報 三部門發聲 多項經濟支持政策在路上
今年前兩個月,生產、消費、外貿進出口實現良好開局。3月26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發布會,工業和信息化部、商務部、海關總署有關負責人齊亮相,闡述下一階段支持鞏固經濟回升向好態勢的工作重點和政策思路。
財政部:集中財力保障國家重大戰略任務
3月26日,2024年中央部門預算集中向社會公開。財政部有關負責人在答記者問時表示,財政部將集中財力保障國家重大戰略任務,做到“大錢大方,小錢小氣”。2024年中央本級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增長8.6%,扣除重點保障支出后僅增長0.3%,其中重點保障國防武警支出、科技教育支出、中央儲備支出、國債發行付息支出等支出項目。
國資委:推動重大標志性成果在中部地區加速落地
3月25日,國務院國資委黨委召開擴大會議。會議指出,要進一步強化產業支撐作用,聚焦先進制造業、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等重點產業領域,結合中部地區稟賦特點,優先試點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圍繞未來材料、未來信息、未來制造,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融通帶動中部地區企業加大鍛長板、補短板、鑄新板力度,共同維護我國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穩定。
券商兩類子公司迎監管新規出現11項規則變化 合規管控顯著加強
近日,證券時報記者從業內獲悉,為進一步規范券商投資業務、推動券商兩類子公司合規展業,防范金融風險,中國證券業協會擬對《證券公司另類投資子公司管理規范》和《證券公司私募投資基金子公司管理規范》進行修訂(以下簡稱“新規”),并于近日征求行業意見。
證券日報 我國內外貿運行開局良好 消費、外貿領域或有新政策出臺
3月26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商務部副部長郭婷婷、海關總署副署長王令浚、工業和信息化部新聞發言人、總工程師趙志國一同出席,介紹近期生產、消費、進出口有關數據及政策情況,并答記者問。
博鰲亞洲論壇2024年年會開幕 聚焦亞洲發展前景及一體化進程
3月26日,博鰲亞洲論壇2024年年會首場新聞發布會在海南博鰲舉行。會上,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李保東介紹了今年年會的有關安排并正式發布《亞洲經濟前景及一體化進程2024年度報告》和《可持續發展的亞洲與世界2024年度報告——邁向零碳電力時代推動亞洲綠色發展》兩份報告。
ETF熱度蔓延至場外 年內新成立ETF聯接基金數量同比增長110%
隨著ETF(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市場的快速發展,ETF熱度也從場內蔓延至場外,公募基金管理人積極布局場外ETF聯接基金。截至3月26日,年內新成立的ETF聯接基金數量達42只(不同份額合并計算),較去年同期增長110%。
比亞迪去年凈利達300.41億元 研發費用暫列已披露年報A股公司之首
3月26日晚間,比亞迪發布2023年年報。數據顯示,公司去年實現營收6023.15億元,同比增長42.04%;實現歸母凈利潤300.41億元,同比增長80.72%,營收與凈利潤均再創歷史新高。2023年公司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達到1697.25億元,同比增長20.51%。
人民日報 產學研高效協同深度融合 深圳持續完善全過程創新生態鏈
習近平總書記2023年4月在廣東考察時強調,要強化企業主體地位,推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不斷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
如何理解“5%左右”的“穩”與“進”
“要繼續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提振全社會發展信心,黨員干部首先要堅定信心、真抓實干。要抓住一切有利時機,利用一切有利條件,看準了就抓緊干,把各方面的干勁帶起來。”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強調。
經濟日報 我國網民人數超十億—— 信息化服務加快普及
日前,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第5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92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77.5%。“2023年我國互聯網發展穩中有進,在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新質生產力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主任劉郁林說。
暢通傳導避免資金空轉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暢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避免資金沉淀空轉。在近日舉行的國新辦發布會上,中國人民銀行相關負責人表示,正在加強針對資金空轉問題的監測,將密切關注企業轉貸、轉存,以及企業貸款轉存和轉借等情況,配合相關部門完善管理考核機制,促進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21世紀經濟報道 三部門分析開年經濟形勢 新一輪生產、消費、外貿政策正在加緊研制
工業和信息化部新聞發言人、總工程師趙志國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今年將指導各地加大穩增長工作力度,鼓勵因地制宜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壯大工業經濟基本盤。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落實大規模設備更新等政策,實施制造業技術改造升級工程,同時推動各項惠企政策落地見效。
央行透露房地產重磅信號 專家稱一線城市房價年內可能觸底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3月25日在北京出席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4年年會時表示,中國經濟保持回升向好態勢,有能力實現全年5%左右的預期增長目標。他還提及,房地產市場已出現一些積極信號,長期健康穩定發展具有堅實的基礎,房地產市場波動對金融體系影響有限。
第一財經 日產下一代電動車成本將降低30% 2028年發布全固態電池電動車
“面對激烈的市場變化,日產汽車正以‘The Arc日產電弧計劃’為指導采取果斷的行動,確保公司的可持續增長和盈利能力。”日產汽車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內田誠(Makoto Uchida)3月26日在日產財年會上表示。
中企出海從“單品”走向“平臺” 券商、銀行、PE共謀出海破局
2024年,出海企業正在從單品走向平臺,從商品邁向運營、品牌和創新的全球化之路,"出海"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
經濟參考報 政策“組合拳”落地 證監會聚焦提升市場投資價值
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增強資本市場內在穩定性。上市公司是資本市場的基石,是市場投資價值的源泉,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是增強資本市場內在穩定性的必由之路。近段時間以來,證券監管系統積極出臺政策舉措,從市場準入、日常監管、投資者回報等多個方面聚焦提升上市公司質量,提高市場投資價值。
外資公募大舉增資 中國市場吸引力凸顯
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顯示,近期,路博邁基金管理(中國)有限公司(簡稱“路博邁基金”)將注冊資本金由3億元增加至4.2億元,增資幅度達40%。值得注意的是,這也是路博邁基金自2022年12月以來的第三次增資。此外,近年來貝萊德、富達等多家外商獨資公募基金公司也宣布了新增注冊資本或設立新分公司的消息。業內人士分析認為,上述舉措是外資機構加速“搶灘”中國市場的縮影,代表了對中國市場的長期看好。與此同時,多路外資也正跑步進場,加碼中國股票及債券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