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星期四),今日報刊頭條主要內容精華如下:
中國證券報 創投機制優化完善 助力壯大“耐心資本”
近一段時間,湖北、廣東、上海等多地紛紛出臺相關規定,優化政府出資的創業投資基金管理,改革完善基金考核、容錯免責機制,給予國資創投容錯率和更長回收期限,支持引導國資成為真正的“耐心資本”。
工信部等十一部門聯合發文推動新型信息基礎設施協調發展
工業和信息化部9月4日消息,工信部等十一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推動新型信息基礎設施協調發展有關事項的通知》提出,推動新型信息基礎設施優化整體布局、完善系統功能、改進發展模式,提升新型信息基礎設施系統整體發展水平和服務能力,支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人民幣匯率反彈 雙向波動態勢不改
近期,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走出一波升值行情。專家表示,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出現較快反彈,與市場交易美聯儲降息預期、企業加快結匯等因素有關。展望未來,短期外匯市場供求或仍有利于人民幣匯率回升,長期看,人民幣匯率仍將總體呈現雙向波動態勢。
加力支持以舊換新 多地明確用好用足超長期特別國債
近期,湖南、廣東、上海等多地出臺具體方案,明確運用超長期特別國債加力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激發消費需求。相關方案擴大了以舊換新支持范圍,明確了汽車、家電等重點領域補貼標準,同時強調合理撥付資金,切實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上海證券報 財政稅務兩部門完善相關印花稅政策 支持企業改制重組及事業單位改制
財政部、稅務總局近日發布的《關于企業改制重組及事業單位改制有關印花稅政策的公告》明確,對因企業改制、合并、分立、破產清算以及事業單位改制書立的產權轉移書據,免征印花稅。對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所屬具有國有資產管理職責的部門按規定對土地、房屋等權屬進行行政性調整,以及對同一投資主體內部劃轉土地、房屋等權屬書立的產權轉移書據,免征印花稅。
8月地方債發行創年內新高 將支撐基建投資較快增長
上海證券報記者梳理專項債券信息網數據發現,截至9月3日,今年以來全國發行地方債逾5.3萬億元,新增專項債2.6萬億元。其中,8月發行地方債約1.2萬億元,創年內新高。
發掘高性價比標的 機構近一個月調研超55000次
機構正在加大調研力度。近一個月來,機構調研次數超55000次,處于歷史高位。業內人士表示,在上市公司半年報密集披露的過程中,基金經理加大調研力度,可以更好地了解上市公司的真實情況,把握投資機會。
今年以來新基金發行規模超7700億元 三類產品表現亮眼
今年以來,公募新基金發行規模超7700億元,遠超去年同期水平。從新基金發行看,ETF密集上新,債券基金爆款頻現,REITs發行提速。Choice數據顯示,截至9月4日,今年以來新成立的基金數量為798只,發行總規模為7751.8億元。而去年同期共成立793只基金,發行總規模為6698.34億元。從新基金成立情況看,三類產品表現搶眼:
證券時報 打通耐心資本投資堵點 險企長期入市迎新局
“長錢長投”的政策體系將迎來實質性進展。近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研究推動保險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要培育壯大保險資金等耐心資本,打通制度障礙,完善考核評估機制,為資本市場和科技創新提供穩定的長期投資。
支持企業改制重組 印花稅免征擴圍
為支持企業改制重組及事業單位改制,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9月4日發布《關于企業改制重組及事業單位改制有關印花稅政策的公告》。在稅收政策適用范圍上,《公告》將原來支持企業改制的印花稅政策的適用范圍,適當擴大至企業改制、重組、破產清算以及事業單位改制,加大對改制重組的政策支持力度。財政部稅政司、稅務總局財產和行為稅司有關負責人表示,凡符合條件的企業改制重組及事業單位改制,均可按規定享受印花稅支持政策。
全球資產配置升溫明顯 有牛散成9只QDII基金前十持有人
近期,公募基金2024年半年報披露完畢,各大基金的持有人情況陸續曝光。值得一提的是,證券時報記者發現,一位牛散新進出現在9只QDII基金的前十大持有人中,產品涵蓋了標普醫療、標普消費、標普石油天然氣、德國DAX、法國CAC40、美元債、REIT指數等眾多種類的基金,被投資者稱為“資產配置大神”。
算力布局跑出“加速度” 多家公司盈利持續提升
日前,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十一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推動新型信息基礎設施協調發展有關事項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中強調,優化布局算力基礎設施。各地要實施差異化能耗、用地等政策,引導面向全國、區域提供服務的大型及超大型數據中心、智能計算中心、超算中心在樞紐節點部署。支持數據中心集群與新能源基地協同建設,推動算力基礎設施與能源、水資源協調發展。加強本地數據中心規劃,合理布局區域性樞紐節點,逐步提升智能算力占比。
證券日報 兩部門發布企業改制重組及事業單位改制有關印花稅政策
9月4日從財政部獲悉,為進一步激發各類經營主體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促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制定發布了《關于企業改制重組及事業單位改制有關印花稅政策的公告》(以下簡稱《公告》),進一步完善了企業改制、重組、破產清算和事業單位改制等相關印花稅政策,以更好支持企業高質量發展。
8月份新增專項債發行規模創年內新高
在剛剛過去的8月份,各地地方債發行明顯提速,其中新增專項債發行規模接近8000億元,創下年內單月發行量新高。“上半年地方債發行進度偏慢,為不影響債券資金在年內的使用進度,6月份以來各部門、各地區加快部署地方債發行工作,8月份地方債發行明顯提速,將支撐基建投資較快增長。”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對記者表示。
8月份私募機構調研熱情明顯升溫 醫藥生物、電子行業受青睞
8月份,A股市場雖持續震蕩,但大批私募機構的調研熱情不降反升,積極尋找結構性機會。私募排排網統計數據顯示,8月份,共有1276家私募機構對A股上市公司進行調研,覆蓋了28個申萬一級行業中的726家上市公司,合計調研次數達9253次。與7月份相比,私募機構調研次數增幅近3倍。具體行業上,醫藥生物和電子行業深受私募機構青睞。
各路資本爭相入局 掘金萬億元規模銀發經濟新藍海
2024年被業內稱為“銀發經濟”元年。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強調“發展銀發經濟”。國務院印發的《關于促進服務消費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大力發展銀發經濟,促進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
經濟日報 加強反壟斷常態化監管 持續促進平臺經濟創新發展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促進平臺經濟創新發展,健全平臺經濟常態化監管制度”。平臺經濟是數字技術和商業模式創新的結果,是牽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競爭與創新天然具有互動關系。只有公平的競爭環境,才能繁榮創新,進而更好驅動和引領發展;只有創新,才能提高競爭的層次和水平。否則,只能是低水平的存量利益的零和競爭。因此,維護平臺經濟創新發展所必需的有效競爭機制和公平競爭秩序,是反壟斷監管的使命。
取消新房銷售指導價影響幾何
日前,河南鄭州市住房保障和房地產管理局發布通知要求,住房保障部門不再對新建商品住房銷售價格進行指導,開發企業按照自主定價進行銷售、辦理商品房預(銷)售許可(備案)手續。今年以來,遼寧沈陽、甘肅蘭州、福建寧德等多個城市也明確,不再實施新建商品住房銷售價格指導。為何多地取消新房銷售指導價?取消指導價對房地產市場影響幾何?
人民日報 云南發揮優勢促進產業承接、配套、互補 以綠色化推動產業優化升級
9月4日的實時數據顯示:尚處雨季的云南,火力發電在下午3時的占比僅7%,水電、光伏和風電是云南電力的主要來源。“截至今年7月,云南省電源裝機容量達1.44億千瓦,清潔能源裝機占比近90%;去年全年清潔能源發電量3504億千瓦時,占比達85%。”南方電網云南電網公司電力調度控制中心副總工程師胡斌介紹。
暑期文旅 新供給帶來新體驗
剛剛過去的暑期(7—8月),文旅市場呈現供需兩旺態勢。多個出游平臺發布的數據顯示:暑期各地多措并舉增加優質供給,新業態、新模式、新場景不斷增多,滿足了游客大眾化、多樣化、個性化的旅游需求,在帶動市場熱度持續攀升的同時,催生出更多增長新亮點。
21世紀經濟報道 虧損上市公司借力IPO撤否企業翻盤?小心落入變相借殼陷阱
新“國九條”明確,加大對借殼上市的監管力度,精準打擊各類違規保殼行為。監管亮明態度嚴打借殼上市之下,敢于官宣借殼上市的企業已經罕見,但變相借殼之風似有抬頭之勢。
全球拋售潮卷土重來 迷你“黑色星期一”釋放了什么信號?
9月伊始,全球市場急轉直下,再度迎來大跌。這一迷你版“黑色星期一”也不禁令市場沉思:這波全球拋售潮是短期回調,還是新一輪拋售的開始?
第一財經 合謀操縱股價獲利近40億 徐翔與文峰股份原董事長等一審判賠110萬
從立案受理至今,歷經3年多時間,文峰股份(601010.SH)投資者起訴徐翔、原文峰股份董事長徐長江、文峰股份操縱證券交易市場責任糾紛一案有了突破性進展,首次獲得一審勝訴。
二十四年來雙邊貿易額增近26倍 中非合作將向“數智化”突破
在非洲烏干達東部的中烏姆巴萊工業園,家電、日化、家紡、建材、醫藥、汽車制造……這座匯聚了眾多行業的園區占地數千畝,由中國企業投資運營,自2018年3月啟動以來,已吸引40余家企業入駐,創造5000多個就業崗位,孵化多個本土品牌,成為推動當地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典范。
經濟參考報 長期資金加大A股配置力度 社保險資持股數量皆增長 青睞重資產行業
作為市場的中堅力量,包括社保、險資、QFII等在內的長期資金動向備受市場關注。伴隨著上市公司半年報披露完畢,上述長期資金的持倉情況也隨之顯現。整體來看,在監管推動和支持政策體系的不斷完善下,社保、險資、QFII二季度末的持股數量和持倉規模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
“投資中國就是投資未來”:梅賽德斯-奔馳宣布對華增資
德國梅賽德斯-奔馳集團股份公司4日宣布,計劃與中國合作伙伴共同在華投資超140億元人民幣,進一步豐富乘用車和輕型商務車的本土化產品陣容,繼續加速技術創新和重磅產品在中國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