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陷入困境的英特爾,是美國政府重點關注的公司之一。
本月初,美國總統特朗普發文抨擊英特爾CEO陳立武要求其必須立即辭職,而后兩人在白宮緊急閉門會議,特朗普態度反轉,稱陳立武的成功是一個“了不起的故事”。
當地時間8月18日,據彭博社報道,白宮官員和知情人士表示,特朗普政府正與英特爾公司洽談,擬收購后者約10%股份。若交易成行,美國聯邦政府將一躍成為這家芯片制造商的最大股東。
不過,當白宮還在討論注資細節時,日本軟銀集團已搶先落子。8月19日,軟銀宣布以每股23美元的價格向英特爾注資20億美元,成為英特爾的第五大股東。當天,英特爾盤后股價應聲上漲超5%。
雙重注資
據白宮官員及知情人士透露,聯邦政府考慮將原本分期撥付的《芯片與科學法案》資金轉換為股權投資,涉及金額可能涵蓋英特爾已獲批的109億美元商業與軍事生產補貼。
白宮發言人庫什·德賽對談判細節保持沉默,僅謹慎表示 “任何協議在正式宣布前均非最終定論” 。這項計劃若實施,將刷新美國政府通過產業政策直接持股科技巨頭的紀錄。
相比之下,軟銀的20億美元投資已塵埃落定。根據最終證券購買協議,軟銀將以每股23美元的價格直接購入英特爾普通股。軟銀董事長孫正義稱此舉彰顯公司 “推動美國技術與制造業領先地位” 的決心。陳立武則強調與孫正義 “保持了數十年密切合作” 。注資消息為連續陰跌的英特爾股價注入一劑強心針。
眼下,這家曾經的芯片霸主正經歷創立半個多世紀以來最黑暗的時期。
2024年,英特爾股價暴跌60%,創下歷史最差表現。2025年第二季度財報顯示,英特爾營收129億美元,但凈虧損高達29億美元,毛利率跌破30%大關,代工業務(IFS)單季虧損32億美元,自由現金流為-11億美元。
為止血自救,新任CEO陳立武自2025年3月上任后啟動大規模裁員,計劃將全球員工數削減至7.5萬人,將2025年資本支出目標從200億美元砍至180億美元。
英特爾困境的根源在于技術掉隊。在7納米以下先進制程領域,英特爾已落后于臺積電等亞洲廠商。盡管18A工藝(相當于1.8納米)即將量產,但臺積電的競爭性產品N2已進入客戶驗證階段,良率高達92%。技術落差直接導致市場流失,美國在全球芯片產能份額已從1990年的37%暴跌至12%。
更致命的是錯失AI浪潮,在英偉達憑GPU占據數據中心AI芯片90%市場時,英特爾份額尚不足3%。
此外,英特爾曾計劃豪擲超200億美元,建設俄亥俄州的先進工廠,但由于財務問題,該公司已多次推遲建設和設備采購,最新的量產時間表也被延遲到2031年。
路透社援引分析人士的話稱,美國政府的支持可能會給英特爾更多喘息空間,使其重振虧損的代工業務,但該公司仍然面臨產品路線圖乏力、新建工廠客戶拓展受阻等挑戰。
雙重目的
過去幾年,美國政府大力推動半導體產業回流,出臺《芯片與科學法案》吸引臺積電、三星、英特爾等在本土擴產。但結果顯示,外資企業在美國的建廠進度緩慢、成本高昂,甚至出現投資規模縮水的跡象。
在這樣的背景下,扶持本土企業、強化本土制造顯得尤為緊迫。
注資計劃與貿易政策形成組合拳。特朗普政府要求英偉達、AMD等企業在中國銷售AI芯片時繳納15%收入分成,同時以關稅豁免為籌碼迫使科技巨頭追加在美投資。
分析指出,白宮意在通過國家資本的杠桿,確保美國不會徹底喪失在先進制程和高端計算芯片上的競爭力。
據路透社報道,特朗普政府對企業采取了“史無前例的干預手段”,尤其在半導體和稀土行業,推動了價值數十億美元的政府合作項目。例如,政府與英特爾達成了付費合作協議,同時還與稀土生產商MP Materials簽訂了確保關鍵礦產供應的協議。
CalBay Investments首席市場策略師克拉克·格拉寧(Clark Geranen)指出:“美國政府正在打‘中國牌’,試圖對這些公司的部分生產活動施加更多控制。”格拉寧補充說,從“自由市場”的角度來看,這種干預行為需要警惕,但企業目前正以“務實的態度”與政府合作,預計這種“干預”可能只是暫時性的。
曾在特朗普第一個任期內擔任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事務副部長的米拉·里卡德爾此前表示:“根據具體的合作結構,股權投資可能會使美國政府能夠影響和監督英特爾的活動,尤其是涉及中國業務的部分。這可能是通過監管法規或補貼難以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