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從醫療AI到合成生物,從儲能創新到節能技術,一批科技企業正在突破傳統“抵押物崇拜”的融資壁壘……這些突破的背后,是商業銀行響應科技金融訴求,以“好裁縫”的定位給企業量體裁衣,從而提供更精準的金融產品和服務的不懈努力。
在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區,神州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神州醫療”)的醫療大模型正深入分析著上千頁醫學文獻;在北京昌平實驗室,微元合成生物技術(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微元合成”)的合成生物技術正悄然革新生物制造方式;在山東裕龍島上,善熱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善熱科技”)的產品正為裕龍石化提供高效熱回收解決方案,每年可減少蒸汽消耗11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41萬噸。
《證券日報》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上述科技企業具備以下共同特點:掌握核心?核技術、擁有專業團隊、展現出高成長性。然而,這些企業也普遍面臨輕資產、無抵押物的傳統融資難題。如今,商業銀行正不斷深入推進科技金融領域的相關工作,通過一系列量體裁衣式的創新實踐,為這些企業提供最契合的金融支持,助力科技企業走出“實驗室”,成功落地“產業鏈”。
價值重估
從“看報表”到“看技術”
“我們并不缺乏創新與技術,關鍵是如何獲得銀行的授信認可,尤其是像我們這種專注于研發原始性、創新性產品的公司。”北京華視諾維醫療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視諾維”)醫學合作與大客戶部總監夏朝陽道出了眾多科技企業的共同心聲。這家企業擁有近百項中外專利授權和多項國家級獎項,盡管技術實力雄厚,卻一度面臨融資難題。
中信銀行推出的“科技成果轉化貸”成功打破了這一困境。該產品不再以傳統財務報表為核心依據,而是通過觀察企業技術來源、產業契合度、專利價值及落地預期等多個維度,構建起“看技術、看專利、看團隊”的科技企業定制式評價體系。
“在產品設計之初,我們就決定要跳出傳統授信邏輯。”中信銀行相關部門負責人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正是這一轉變,使華視諾維獲得了1000萬元的授信額度,用于推動三款創新醫療器械的注冊與臨床試驗。
通常而言,在傳統授信模式下,銀行一般要求企業具備穩定的還本付息能力。然而,科技型企業,尤其是處于初創和成長期的企業,往往面臨著發展不確定性高、輕資產運營、研發投入周期較長等挑戰。
對于充滿“不確定性”但也充滿成長性的科技型企業,銀行一方面肩負著支持企業創新成長的使命,另一方面又要嚴控風險、保障穩健經營。如何平衡這兩者?關鍵在于打破傳統風控的“路徑依賴”,鍛造出精準識別、特色服務的能力,這也正是對銀行的專業水平與戰略遠見的考驗。
今年5月份,科技部、中國人民銀行、中國證監會等七部門聯合印發《加快構建科技金融體制有力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若干政策舉措》(以下簡稱《政策舉措》),明確提出“推動金融機構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引導金融機構根據科技領域項目融資特點,進一步理順內部貸款開展機制”。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目前銀行已普遍形成共識:與傳統金融相比,科技金融更需要具備“前瞻”的視野,即更關注企業的創新能力。銀行需根據企業特點提供“裁縫定制式”的支持,而這無疑對銀行的專業團隊和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對接銀行的過程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相關業務人員展現出極高的專業性和靠前服務能力,他們既了解國家政策,又對我們行業發展有著透徹的了解,且業務靈活度高。”微元合成相關負責人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公司與民生銀行建立了銀企合作關系,并獲得民生銀行總額度5000萬元的貸款支持。同時,公司還享受昌平區政府對科技企業的補貼政策,進一步降低了融資成本。
據民生銀行相關部門負責人介紹,該行圍繞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裝備、電子信息、醫藥醫療以及傳統產業升級改造“6+1”主線,繪制科技金融產業圖譜,并建立了行業專家智庫,加強產業前瞻性研究,讓懂金融的同時更懂技術。
生態協同
從單點突破到系統賦能
科技金融并非簡單的借貸關系,而是基于數據智能的深度協同。目前,銀行正從單一產品供給轉向系統賦能,成為企業成長路上的“合伙人”。
善熱科技是北京市認定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注于節能換熱器、能源梯度利用系統的研發、生產及銷售,擁有2項國家發明專利和10項實用新型專利。如今,企業營收迅速增長,技術成果效率大幅提升。公司總經理郭興軍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這得益于浙商銀行北京分行深入了解公司技術優勢和經營模式,一直以來及時提供金融支持。
“通過調研,基于實控人情況、企業專利技術、訂單情況及綠色產業屬性,我們迅速為善熱科技發放了首筆‘小微科創貸’貸款。”浙商銀行金融顧問、北京城市副中心分行小企業一部總經理張曉杰表示。
據介紹,浙商銀行在業內首倡“金融顧問制度”,實現1+N賦能,通過金融顧問連接擔保機構、券商、保險、創投、基金、律所、知產、創業孵化等各類專業機構,形成服務科創企業的合力,助力解決其在發展過程中的各類問題。
“我們需要構建一個生態圈,而非單打獨斗。”一位銀行人士表示。事實上,這不僅是銀行的共識,更是眾多科技企業的訴求。
“其實,整個產業鏈可以合作起來。目前我們業務涉及的很多是精密器械和精密儀器,在尋找上下游供應鏈過程中,研發人員投入了大量精力,需不斷篩選合適供應商,這個過程類似愛迪生尋找燈絲,需反復嘗試。”華視諾維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希望能夠順利整合這些資源,構建完整的產業鏈閉環。同時,期待金融機構在產業鏈層面提供更多支持,幫助企業實現系統化布局,而非僅限于現階段細分領域的持續擴展。
“當前,國家金融政策對科技企業非常友好,銀行授信支持與政府扶持助力公司經營更上一層樓。隨著業務規模擴大,未來我們亟需更多的金融支持,這不僅包括業務層面的援助,還期待更深層次的資本化支持。”神州醫療相關負責人表示。
在中信銀行相關部門負責人看來,科技企業的成長是“接力長跑”,需金融機構保持戰略定力、陪伴穿越周期、實現共同成長。在成果轉化的“全周期”支持路徑中,中信銀行協同聯動中信股權投資聯盟單位,為科技企業提供“投貸聯動+債券融資+產業撮合”的一站式綜合服務,推動資本、金融與技術在早期階段實現深層對接。
民生銀行相關部門負責人介紹,該行目前在資金供給端推出覆蓋企業全生命周期的產品矩陣:通過“股債聯動”的強大合力,為企業在不同發展階段破解融資難題,陪伴企業穩步成長。此外,科技企業并購貸款、固定貸款、行業貸款,以及與供應鏈、園區深度結合的相關產品,全方位覆蓋科創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的多樣資金需求。
銀行要做好科技金融,就應如“好裁縫”一般,既精準量體又細致裁衣——不僅依靠自身資金實力、智能風控與產業認知,更要主動協同政府引導基金、產業資本、保險機構等多方力量,共同構筑賦能創新的金融生態。唯有如此,才能助力更多科技企業突破傳統融資壁壘,將科技金融這篇大文章寫得更加精準、更加開闊、更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