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由中宣部組織的2025年“活力中國調研行”上海主題采訪活動來到上海浦東國際機場海關旅檢區和上海洋山深水港。采訪團在現場看到,從離境自助退稅、中轉貨物無感通關,到海關“聯動接卸”監管模式的運用,上海海關正以智慧海關建設和創新監管模式,推動上海高水平對外開放。
自助終端為旅客退稅按下“加速鍵”
9時30分,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出發大廳人來人往,已經有境外旅客在辦理退稅。俄羅斯姑娘Alina在工作人員的指引下,在出發大廳的“離境退稅海關驗核自助終端”上完成了退稅,整個過程不超過三分鐘。記者看到,使用自助終端時,旅客只需要跟隨指引,將旅行證件放在指定位置,注視屏幕完成人證比對、核實證件信息和航班信息后,再依次將退稅單、銷售發票、退稅物品放置在屏幕旁的拍攝區,待核驗通過后便能收到紙質回執單。Alina表示,整個操作流程簡單易懂,很方便。
據介紹,上海海關自2015年7月1日開展退稅商品口岸驗核工作以來,驗核量長年居全國第一,約占全國驗核量的50%。今年,這一數據更是迎來高速增長:1-8月,上海海關共驗核離境退稅申請單達8.68萬票,同比增長1.82倍,比去年全年總量還增長了53.35%;共退稅2.03億元,同比增長91.91%。
為了響應國家關于優化離境退稅政策擴大入境消費的總體部署,上海今年啟動了離境退稅驗核業務創新,增開自助辦理窗口只是第一步,9月2日,上海全域退稅物品“封裝掃碼”試點也正式啟動。旅客出境前,海關無需逐一驗核退稅物品,僅通過掃描二維碼檢查特制封裝袋的完整性,即可完成驗核工作,實現了從“查多件”到“查一件”的提速。
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上海海關將配合稅務部門積極開展隔離區內銷售退稅商品免驗核模式的研究,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實現監管模式從“一統式”到“多元化”的飛躍,讓更多的外籍旅客享受制度創新、政策優化的紅利,暢享“中國制造”,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提升上海國際消費中心城市能級。
浦東國際機場國際中轉貨運區
數據互聯加速國際貨物中轉
今年6月以來,浦東國際機場國際中轉貨運量已連續三個月創歷史新高。今年前8個月,浦東機場海關共監管國際中轉貨物1.7萬噸,同比增長153%。上海海關高效的中轉服務,推進了上海在國際中轉方面的發展。
在上海浦東國際機場貨運區,記者觀看了國際中轉貨物海關申報的演示過程:貨物從飛機上卸下后,被鏟車運送至指定存放區域,由工作人員進行換單操作,只見他拿著一臺巴掌大的儀器掃描了貼在貨物上的單據,查驗后貼上新單據,整個換單過程僅用時一分鐘左右。據介紹,國際中轉貨物憑進出口艙單數據可實現秒級驗放、無感通關。
此外,上海海關依托智慧海關系統及機場空運通平臺,打造“中心+現場”模式,通過物流數據在線,在后臺對貨物中轉過程實施智慧管控。中轉貨物可以分運單為最小單位自由組合進出港航班,海關監管效能和貨站運作效能得到雙提升,進一步盤活了浦東國際機場的國際航班艙位資源,為企業提供更豐富的航線航班選擇,有效降低運輸成本。
“聯動接卸”監管模式優化服務
下午,采訪團來到洋山港,一艘艘巨輪停靠在岸邊,集裝箱正不斷地被吊起、卸下,卡車穿梭在層層疊疊的集裝箱間,一派繁忙景象。
據介紹,今年8月,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突破502萬標箱,創歷史新高;洋山港的吞吐量首次突破257萬標箱。上海盛東國際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奚敏華表示,港口是國民經濟的晴雨表,集裝箱吞吐量的增長實際上與我國經濟的發展態勢相吻合,同時,也離不開業務模式的創新。
例如,海關“聯動接卸”監管模式就在傳統的“水水中轉”基礎上,又進一步實現了“水水直聯,多港互動,內河承接,洋山裝卸”一體化監管。在“水水中轉”模式下,進口貨物的海關查驗在目的港完成,而通過“聯動接卸”模式,企業可以在洋山海關辦理進口放行手續,經專用駁船轉運至目的港后直接提離。出口貨物經駁船運抵洋山港后,海關優先安排查驗辦理放行手續,最大限度節省貨物出港時間,從而降低企業成本。